李戰(zhàn)洲
煉鋼32年
石在文今年53歲,是撫順特鋼第一煉鋼廠2號電爐爐長、煉鋼高級技師,已經(jīng)工作32年,因為熱心腸,大家都喜歡叫他“石俠客”。與文學作品中描述的煉鋼工說話粗聲大氣、不拘小節(jié)形象不同,戴眼鏡的石在文,說話靦腆,與別人打招呼時總是伸出雙手與人握手彎腰,滿臉笑容。與所有煉鋼工人相同的是,他同樣在高溫下鏖戰(zhàn),出大力流大汗。
3道程序3種溫度
煉制特殊鋼要經(jīng)過3道程序:裝鐵給電,融化吹氧,氧化還原。裝鐵給電在常溫下進行,融化吹氧程序,要融化廢鋼,爐內(nèi)溫度達到800攝氏度,進入氧化還原程序,爐內(nèi)溫度達到1650攝氏度。特殊鋼煉制過程中還需要向鋼爐內(nèi)添加合金料,煉制一爐最普通的特殊鋼,要添加1噸合金料,復雜工具鋼,則要添加2噸—6噸合金料。由于“老一煉”設備落后,手工勞動占了很大比重。加料時,石在文要和工友們在距離爐門2米左右的地方,一鍬一鍬地往鋼爐內(nèi)“甩料”;吹氧時,石在文和工友們要在距離爐門4米遠的地方,輪流舉著自耗管進行操作,高溫炙烤,鋼花時不時飛濺出爐門,鋼水在工友們身上留下一朵朵“鋼花”。
176分鐘和80分鐘
1992年,“老一煉”廠房廢棄,石在文開始在“新一煉”煉鋼。“新一煉”的設備是德國造的50噸超高功率電爐,當時國內(nèi)最先進,并實現(xiàn)了自動控制,石在文和工友們再也不用揮舞鐵鍬,手舉自耗管。他坐進操控室,一雙粗糙的大手開始在鍵盤上縱橫馳騁,電腦屏幕上,鋼爐內(nèi)沸騰的鋼水,變成一個個閃爍的符號。設備的改進,使生產(chǎn)效率大幅度提高。以前,煉一爐鋼要176分鐘,每天只能煉兩爐半鋼;現(xiàn)在,煉一爐鋼只要80分鐘,每天能煉6爐—7爐鋼。他所在的2號電爐,2019年創(chuàng)造了日產(chǎn)21爐鋼的新紀錄!
7000元
石在文的親人幾乎都在特鋼上班。20世紀80年代,特鋼工資在國內(nèi)居上游,獎金也高。家里人在一個單位,逢年過節(jié),福利都吃不完。上班第一年,他每月工資45元,加上獎金,差不多100元,滿足加自豪,下班了工作服都不愛脫,就怕別人不知道他是特鋼的。如今,特鋼進行了混合所有制改革,起初他有點兒擔心,現(xiàn)在,他已經(jīng)適應了新的管理機制。“比以前更累了,但多干活兒多賺錢,公平!”他說,現(xiàn)在,他每月工資7000多元錢,日子過得安穩(wěn)踏實。
10多個人堅守
石在文技校畢業(yè)時,總計50多名同學分配到撫順特鋼,如今,只剩下10多同學個還在堅守。20世紀90年代末,南方煉鋼企業(yè)發(fā)展很快,工資也高,大部分同學“南飛”。石在文也動心了,但他戀家?,F(xiàn)在,10多個堅守的同學,和石在文一樣,都成為撫順特鋼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