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國,王金貴,王碩,楊鑫朋,程洲,侯德華,陳圓圓
(河北省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院,廊坊 065000)
西藏朗杰學群作為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的主體,對研究新特提斯構造運動具有重要意義。雅魯藏布江結合帶為現(xiàn)今世界上最年輕的結合帶,備受世界各地學者的關注,對其研究從未間斷過。但認識上存在較大分岐:1∶25萬澤當幅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1]將朗杰學群劃分為姐德秀組、江雄組和宋熱組3個部分,認為其整體為一套呈復式向斜樣式的半深海復理石沉積;《西藏自治區(qū)區(qū)域地質(zhì)志》[2]和《西藏自治區(qū)巖石地層》[3]將朗杰學群歸并于修康群;1∶5萬曲德貢幅和瓊果幅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4]認為其整體為一套Ω型構造樣式的復式背斜。
近年來,隨著大洋板塊地層學(Ocean Plate Stratigraphy)的興起[5],人們開始重新認識它的存在。通過西藏桑耶地區(qū)1∶5萬區(qū)域地質(zhì)調(diào)查[6]發(fā)現(xiàn),朗杰學群整體為弱變質(zhì)強變形的構造巖片,呈疊瓦狀逆沖構造樣式,地層多重復疊置、局部缺失,呈局部有序、整體無序的特征,構造層次多為淺層次構造,以脆性變形為主,少見韌性變形特征,屬俯沖增生雜巖系的斜坡相濁積巖。本文根據(jù)野外資料,對其巖石組合、基本層序、沉積相等方面進行總結歸納,結合粒度分析對其沉積環(huán)境進行探討。
朗杰學群主要分布在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東段拉孜—曲松地層分區(qū),挾持于南、北2條蛇綠混雜巖帶之間,北界為雅魯藏布江蛇綠混雜巖帶南界斷裂,南界為白朗以東強堆—邛多江—扎日玉門蛇綠混雜巖帶斷裂,呈近EW向展布。東起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西側的米林NE向拆離斷層,向西經(jīng)加查、曲松、澤當、貢嘎、羊卓雍錯以北、仁布至白朗東強堆,東西長約400 km。朗杰學群東段在加查以南出露寬約40 km,在乃東—瓊果南出露寬約35 km;中段在貢嘎以南出露寬約30 km,浪卡子羊卓雍錯以北出露寬度12~28 km;西段在仁布一帶出露寬度僅700 m(圖1(a))[7]。研究區(qū)為朗杰學群的創(chuàng)名所在地,主要出露有朗杰學群的江雄組及姐德秀組(圖1(b))。
圖1 雅魯藏布江結合帶朗杰學群分布圖及研究區(qū)地質(zhì)簡圖[7]
Fig.1DistributionofLangjiexueGroupinYaluTsangpoRiverjunctionzoneandgeologicalsketchinthestudyarea[7]
朗杰學群為一套強變形、弱變質(zhì)的深水濁積扇沉積物(圖2(a)、(b)),巖性組合以變質(zhì)巖屑長石砂巖、變質(zhì)長石石英砂巖、粉砂質(zhì)板巖、絹云綠泥板巖及千枚巖為主,發(fā)育槽模、溝模(圖2(c))、重荷模、平行層理、斜層理等原始沉積構造,呈局部有序、整體無序的特征,可見鮑馬序列且發(fā)育包卷層理(圖2(d))。
(a)多期構造變形特征(b)箱狀褶皺
圖2 朗杰學群構造變形及原生沉積特征
Fig.2StructuraldeformationandprimarysedimentarycharacteristicsofLangjiexueGroup
研究區(qū)朗杰學群發(fā)育不完整的鮑馬層序,由于巖石受后期俯沖造山作用影響,大部分沉積構造、巖相特征保留不完整或無法辨識。依據(jù)鮑馬層序識別特征[8-9],研究區(qū)朗杰學群主要發(fā)育4種基本層序組合(圖3)。
圖3 西藏扎囊縣朗杰學群基本層序特征Fig.3 Basic sequence characteristics of Langjiexue Group in Zhanang County of Tibet
(1)A型。相當于鮑馬層序的A、C段層序組合(圖4),為厚層—塊狀層理、粒序層理發(fā)育的細砂巖→粉砂巖,每個韻律厚約0.8 m,二者可見突變接觸,細砂巖底面常見底模構造,以重荷模為主,發(fā)育于江雄組一段,為底部層位。
圖4 朗杰學群A型序列特征Fig.4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A sequence of Langjiexue Group
(2)B型。相當于鮑馬層序的B、D段層序組合,為平行層理的細砂巖→深灰色粉砂質(zhì)板巖,每個韻律厚約0.5 m,二者邊界呈突變接觸,接觸面可見印模發(fā)育,局部偶見扁平的深灰色泥礫,底面可見少量沖刷構造,B段發(fā)育剝離線理構造,為江雄組一段的主層序。
(3)C型。相當于鮑馬層序的B、C、D段層序組合(圖5),為平行層理細砂巖→波狀層理粉砂巖→平行層理粉砂質(zhì)泥質(zhì)板巖,三者多呈漸變過渡。細砂巖中平行層理較常見,底面沖刷構造不明顯;粉砂巖中偶見小型斜層理,未見包卷層理;粉砂質(zhì)泥質(zhì)板巖中平行層理發(fā)育,每個韻律厚約0.3 m,于江雄組二段大量發(fā)育。
圖5 朗杰學群C型序列特征Fig.5 Characterization of type C sequence of Langjiexue Group
(4)D型。相當于鮑馬層序的C、D、E段層序組合,為平行-波狀層理的粉砂巖→平行層理粉砂質(zhì)板巖→水平層理泥質(zhì)板巖,三者多呈漸變過渡。粉砂巖中偶見小型斜層理;泥質(zhì)板巖中沉積構造不明顯,劈理發(fā)育。每個韻律厚約0.2 m,為江雄組二段的頂部層序。
以上A型(A、C段)、B型(B、D段)、C型(B、C、D段)和D型(C、D、E段)4種層序,自下而上,粒度均有由粗變細的趨勢,單層厚度有由厚變薄的現(xiàn)象,屬于下粗上細的正旋回沉積層序,為典型的濁流沉積物。
朗杰學群為一套具復理石沉積建造的濁流沉積物,底部以厚層—塊狀砂巖為主,板巖及千枚巖相對較少,局部發(fā)育砂礫巖,砂巖厚度較大,局部可見塊層發(fā)育,發(fā)育正韻律層理,反映了物質(zhì)快速搬運、沉積速率較大的特征,為內(nèi)扇亞相的主水道微相—中扇亞相的辮狀水道微相的沉積體(圖6);該段物質(zhì)成分簡單,碎屑主要為石英,分選較好,磨圓稍差,結構成熟度較低,多為雜基支撐結構;鮑馬層序見A、C段,少量B、D段,局部可見A、B、E段組合,反映了中扇亞相的辮狀水道間微相特征;另外,見有少量扁平狀泥質(zhì)礫石,局部可見大化石,反映江雄組一段處于海水相對變淺、物質(zhì)快速搬運-沉積的濁積扇內(nèi)扇—中扇亞相環(huán)境[10-12]。
圖6 江雄組水道微相砂礫巖特征Fig.6 Characteristics of channel microfacies sandy conglomerate in Jiangxiong Formation
上部以板巖為主,砂巖相對較少,且砂巖層較薄,整體粒度細,整體以反韻律沉積為主,頂部可見原巖為黏土巖和泥質(zhì)粉砂巖,且頂部層理變薄,礦物成分簡單,主要為石英和絹云母,少量斜長石、碳質(zhì);顏色較深,多為灰黑色、深灰色,反映了水體較深的缺氧沉積環(huán)境。另外,細砂巖中以水平層理為主,偶見斜層理,反映了懸浮沉積作用的特征;常見鮑馬層序B、C、D段和C、D、E段,反映了中扇亞相的無溝道漫溢微相—外扇亞相的沉積特征;常見有沙蠶跡化石,表明其形成于穩(wěn)定、比較封閉的深水濁積扇外扇亞相環(huán)境。
綜上所述,朗杰學群的沉積過程中整體具有鮑馬層序由A、C段向B、C、D段和C、D、E段組合轉變的特點,反映了由高流態(tài)向低流態(tài)轉變的特征;發(fā)育不同亞相的沉積物,內(nèi)扇亞相整體粒度較粗,可見主水道亞相的砂礫巖沉積,巖層底面可見槽模,整體表現(xiàn)為向上粒度變細的間斷正韻律沉積特征;外扇亞相整體則表現(xiàn)為反韻律的沉積特征,頂部發(fā)育正韻律的薄層沉積物,反映了沉積過程中海退—海進的旋回過程。
基本層序、巖石組合綜合特征,指示朗杰學群總體形成于大陸斜坡環(huán)境,發(fā)育海底扇沉積相模式,受后期俯沖造山作用影響,呈現(xiàn)為疊瓦狀逆沖巖片構造組合樣式。
本次研究對朗杰學群內(nèi)23件樣品進行了粒度分析[13-14](表1),對其成熟度、分選性、搬運及沉積的形式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其礦物成熟度、結構成熟度均較低,分選為中等—較好,顯示了近緣快速沉積的濁流特征[15-16]。
表1 朗杰學群粒度分析參數(shù)Tab.1 Grain analysis parameters of Langjiexue Group
粒度分析結果表明,平均粒徑(Mz)為2.52~3.96 Φ,屬中細砂級,與粒度中值Md基本一致,表明搬運介質(zhì)平均動能穩(wěn)定且較強。由于分選系數(shù)S0存在缺陷,未能包括粗、細尾端的分選特點,本次統(tǒng)計采用標準偏差進行統(tǒng)計,標準偏差(σ1)為0.55~1.03,平均值為0.85,分選中等,少數(shù)分選為較好,說明水動力條件穩(wěn)定。樣品偏度(SK1)為0.03~0.64,為正偏態(tài),說明沉積物以粗組分為主,細粒一側表現(xiàn)為低緩的尾部。峰態(tài)(KG)為0.90~1.78,屬中等至尖銳峰態(tài),且中部的分選性略高于尾部,表明沉積物被帶入新環(huán)境后曾經(jīng)過改造。薩胡判別公式Y濁流∶河流為7.665 1~13.784 4,平均值為9.613 7,<9.843 3(河流與濁流的鑒別值,<9.843 3為濁流沉積,反之為河流沉積),接近濁流沉積平均值7.979 1。以上粒度參數(shù)整體與濁流沉積物粒度特征相似。
從粒度分析頻率曲線(圖7)看出,粒度分布范圍較寬,單峰不突出,多具肩峰,反映砂巖分選中等,結構成熟度不高。同樣在累積曲線圖(圖8)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xiàn),砂巖粒度分布較寬,累積曲線緩傾。概率值累積曲線呈明顯的一段式(圖9),在C-M圖(圖10)中,樣品點C、M值平行C=M基線分布,說明C值與M值呈線性相關,屬于粒序懸浮區(qū),指示沉積物呈遞變懸浮搬運。上述這些特征與牽引流存在明顯區(qū)別,與哈德遜濁積扇和現(xiàn)代深海阿里斯托亞扇的粒度曲線相似,應屬重力流沉積中的濁流沉積類型[17]。
圖7 粒度頻率曲線Fig.7 Grain size frequency curve
圖8 粒度累積曲線Fig.8 Grain size cumulative curve
圖9 概率值累積曲線Fig.9 Probability cumulative curve
圖10 粒度C-M圖解Fig.10 Grain size C-M diagram
大量的研究資料已經(jīng)表明,整個三疊紀時期,雅魯藏布特提斯洋處于擴張發(fā)展期,玉門混雜巖帶在該時期形成了初始的洋盆[18],該蛇綠混雜巖帶內(nèi)中—晚三疊世硅質(zhì)巖放射蟲證實了該觀點[19-22]。同時,混雜巖帶的南側接受早—中三疊世呂村組及晚三疊世涅如組沉積(被動大陸邊緣接近活動大陸邊緣的沉積環(huán)境),北側接受活動大陸邊緣早—中三疊世查曲浦組沉積和晚三疊世(卡尼期)朗杰學群深海濁流沉積,至晚三疊世中期(諾利期)沉積結束,晚三疊世末期處于平緩的過渡階段。早侏羅世雅魯藏布特提斯洋處于俯沖消減期[23-25],形成了初始俯沖的代表產(chǎn)物(前弧玄武巖系),并逐漸演化形成成熟的火山島弧,到晚白堊世結束俯沖消減轉化為碰撞造山[26],直至第四紀的高原隆升。
(1)朗杰學群整體為一套發(fā)育鮑馬序列的濁流沉積物,受后期構造變形影響,整體呈強變形、弱變質(zhì)的特征。
(2)粒度分析結果表明,朗杰學群與哈德遜濁積扇和現(xiàn)代深海阿里斯托亞扇的粒度曲線相似,應屬重力流沉積中的濁流沉積類型。
(3)成熟度、分選性、搬運及沉積的形式均指示朗杰學群形成于大陸斜坡環(huán)境,發(fā)育海底扇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