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海忠 教授 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
頡元芳
1978 年出生于呼和浩特市,漢族
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美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內(nèi)蒙古美術家協(xié)會水彩藝術委員會委員
2019 年水彩畫作品《遠方》榮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暨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金獎,美術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水彩畫作品展、內(nèi)蒙古美術作品展等國家級和省部級展覽,并被多家藝術機構(gòu)收藏
頡元芳的水彩畫《遠方》獲第三屆中國美術獎金獎,在內(nèi)蒙古美術界和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引起熱烈反響。她是內(nèi)蒙古第一位榮獲中國美術獎金獎的畫家,《遠方》是全國唯一獲得本屆中國美術獎金獎的水彩畫作品。頡元芳與學院師生、業(yè)界同仁之間有過多次交流探討,比較明確系統(tǒng)地陳述了她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藝術追求。我們觀賞了頡元芳蒙古族人物畫近50 幅,其中“搏克”系列8 幅,“祭敖包”系列6 幅,“牧民”系列9 幅,“那達慕”系列3 幅,“肖像”系列16 幅,等等,比較全面、具體、細致地了解她的創(chuàng)作。筆者與頡元芳同在內(nèi)蒙古藝術學院工作,高興之余不揣淺陋,談談我對《遠方》及其其他作品的理解。
《遠方》是一幅縱式水彩畫,規(guī)格為165cm×132cm。畫作的背景由兩部分組成:上半部分是清晨明凈的天空,約占三分之一;下半部分是有小河流過的厚重的草原,約占三分之二。頡元芳的作品大多是單色背景,像《遠方》這樣有天空、草原、小河等具體實物背景的作品并不多見。作品的主體是一男一女兩個蒙古族牧民,天際線大致在他們的肩部平穩(wěn)地左右延伸,顯示畫家的視點略低,有突出主人公形象的效果。畫中人物身著民族服裝,體格健碩,呈側(cè)前后站立狀。男女主人公眼睛微瞇,視線集中,靜望遠方。作者給我們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觀眾會自然而然地順著男女主人公的視線把目光探出畫外,同樣延伸到遠方,顯示了特殊的藝術張力,充滿美好的憧憬和期待。這樣的藝術處理,觀眾感到畫外有畫,且意在畫外,正如歐陽修《六一詩話》記載梅堯臣語,“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有如“牧童遙指杏花村”之意。這既是一種創(chuàng)作技巧,更是一種美學追求,畫家成竹在胸,方可大膽運用,從而產(chǎn)生突破畫幅的效果。
《遠方》的人物形象具有鮮明的蒙古族特點。為了加以突出,畫中人物為側(cè)面造型,剪影并略帶夸張地強調(diào)了人物的臉部和身體特點。人物站姿挺拔穩(wěn)定,儀態(tài)從容祥和,給人以撲面而來的形象、情感和思想沖擊。通過這兩個男女牧民形象的塑造,作品生動地表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表現(xiàn)了蒙古族人民守望相助的精神境界。觀眾觀畫時會深切地感受到:在國土面積118萬平方公里、邊境線4200 多公里的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蒙古族人民正在守護著美麗的家園,是祖國北方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屏障。
畫作天空色調(diào)較淡,兼有寫意成分。實際上,頡元芳繪畫作品整體也在追求某種“神似”或“本質(zhì)”。她說:“我的水彩創(chuàng)作將持續(xù)表現(xiàn)蒙古族人物,在這一題材范圍內(nèi)不斷挖掘和完善?,F(xiàn)階段我一直在造型方面探索,力求使自己作品中的蒙古族形象更加主觀和自由。提煉、抽取蒙古族人的精神面貌、民族特質(zhì),將其概括、簡潔化,使人物更加真實,更加本質(zhì)?!边@里的“主觀和自由”“提煉、抽取”“將其概括、簡潔化”“使人物更加真實,更加本質(zhì)”,都是強調(diào)“神似”,而不是單純強調(diào)“形似”。作為呼應,地上小河的顏色與天色相近,既是本色,也算倒影,使畫作上下兩部分背景得到自然過渡和有機銜接,增加了作品的動感。草原顏色較深,表面看這體現(xiàn)了早晨的光照特點,實質(zhì)上是奠定作品凝重厚實的基調(diào)。巧妙的是,同樣作為呼應,男女主人公的面部、手部顏色較深,在畫作上半部清亮的背景上嵌入了重彩,與天空和小河相呼應一道,達到整個作品色塊上的榫卯交錯,密合無間。做到這一點,需要有對顏色的特殊敏感和調(diào)度。男女主人公衣服和皮膚的色彩會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大到袍面,小到頭巾、帽子,領口、腰帶、滾邊,靴子,臉面、頭發(fā),無不相互照顧,彼此呼應。凡是男主人公身上有的顏色,總能在女主人公身上找到相同或相近的顏色,反之亦然。這是一種藝術的相諧,也是一種生活的相和,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 遠方 頡元芳 水彩 165cm x 132cm 2019 年
蒙古族服飾發(fā)展歷史悠久,民族特色鮮明,2008 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蒙古袍是《遠方》的大色塊,大致占了作品一半左右的畫幅。頡元芳蒙古族人物畫對蒙古袍十分傾力,《遠方》及其他作品中的蒙古袍,制式多樣,互不雷同,各有特點,令人稱道。頡元芳努力把蒙古袍畫出生命,與主人公表里相諧,成為畫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古代繪畫理論有“曹衣出水、吳帶當風”之說,頡元芳筆下的蒙古袍,寬大、厚重、溫肥、褶皺寬深,頗有垂地感。這些特點,一方面是寫實性的表達,另一方面又有意夸張放大而與其作品思想內(nèi)容整體風格相一致。畫蒙古袍并不容易,檢驗著畫家在造型、明暗、曲折、起伏等方面的功力。同時要注意主與賓的關系,既要發(fā)揮大色塊的作用,將畫面支撐起來,又不能沖淡作品的主體,影響觀眾對人物面部、手部的關注。這一點,頡元芳在《遠方》中處理得很到位。
日常生活中,腰帶作為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色彩繽紛,規(guī)格各異,與蒙古袍形影不離。頡元芳畫中人物所系的腰帶,一般比較粗樸寬裕,富有質(zhì)感,是其作品總體風格的構(gòu)成要件。更為重要的是,腰帶不僅在顏色上與袍子互相關照調(diào)劑,而且是畫作最為主要的橫線,在結(jié)構(gòu)穩(wěn)定畫面方面具有特別關鍵的作用?!哆h方》中男女主人公都身系腰帶,腰帶在畫中的上下位置基本一致而又有所錯落,作為畫作的橫線左右延展大氣而平順,就達到了這樣的效果。
■ 搏克手之十二 頡元芳 水彩 110cm x 82cm 2020 年
■ 那達慕之三 頡元芳 水彩 100cm x 150cm 2019 年
《遠方》男主人公腳穿蒙古平底圓頭靴,頡元芳其他畫作中的蒙古族人物基本也都配這種深色寬大的靴子。蒙古平底圓頭靴古樸端莊、站穩(wěn)行遠,因其防寒效果好,穿著便利,蒙古族中老年男女平時經(jīng)常選用。靴子一般會自然地置于畫作的底部,從而給人以厚重踏實穩(wěn)定之感,是頡元芳蒙古族人物畫的重要元素和標志。
頡元芳說:“我的作品一直表現(xiàn)蒙古族人物,畫面中的蒙古人,其實并非表現(xiàn)某一具體的人物,或某一光線下,某一表情中的人物外形,而是通過某個形象傳達我對這一群體的理解,對這個民族這個地域的深深情懷,所以無論是人物的形象還是畫面的色彩,都是經(jīng)過對人物內(nèi)心的挖掘和提煉,再經(jīng)我內(nèi)心的重組后重新呈現(xiàn),表達我自己的感受。”
頡元芳常年堅持表現(xiàn)蒙古族人物,并形成了數(shù)量可觀的不同系列的作品。如上所述,頡元芳把她的蒙古族人物畫分為“搏克”“祭敖包”“牧民”“那達慕”“肖像”等幾個系列,既各有特色,又有機統(tǒng)一,構(gòu)成了她的蒙古族人物畫廊。
“搏克”為蒙古語音譯,意思是結(jié)實,攻不破、摔不爛、持久永恒等。搏克是蒙古族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居蒙古族“男兒三藝”——摔跤、賽馬、射箭之首,2006 年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頡元芳“搏克”系列作品,大多是單個人物形象,所表現(xiàn)的不是激烈的比賽場面,而是賽前的展示,賽后的小憩。這些人物,大多靜穆、安和、內(nèi)斂,與頡元芳蒙古族繪畫人物形象的總體特征一致。作者有時對這個系列的人物形象作逆光或半逆光處理,充分顯示人物形象的體積和搏擊性,筆簡意厚,富有沖擊力。這些畫的背景基本是單色,有的熱烈奔放,有的淡然平和,顯示了不同的景象。
敖包也是蒙古族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祭敖包是蒙古族人們生活中非常神圣的大事。頡元芳“祭敖包”系列作品畫家的視點大都較低,“矮化”人物的同時抬舉提升了所祭拜的敖包。作品所有的人物形象都雙手合十,弓腰而祭,虔誠之意,溢于畫幅。畫家選定側(cè)面視角,人物形象輪廓清晰,特征明顯。畫中人物多為老年壯年,反映出祭敖包是一個民族成熟的思想情感祭拜指向。
■ 朝魯和他的馬之二 頡元芳 水彩 111cm x 96cm 2015 年
“牧民”系列的主體是單個人物,取大半身近景,配以馬匹、套馬桿等,富有動感和生活氣息。部分作品采用仰視角度,畫作格調(diào)自信、豁達、超然,表達了牧民對生活的投入和熱愛。這組作品,人物形象較多正面或正側(cè)面造型,面部表情能夠得到更好的關注和表達。牧民們頭戴的帽子款式顏色各異,增加了作品的民族韻味。
■ 那達慕之二 頡元芳 水彩 100cm x 150cm 2019 年
“那達慕”系列作品每幅畫中的人物較多,都是四五個形象。這種人物組合布局是對生活的反映,因為那達慕是草原牧民很少有的集中性聚會。畫中展示的都是女性形象,他們好像是作為看客、觀眾參與那達慕的,入乎其里而又出乎其外,是主角又是配角,充分顯示了草原女性特有的神韻。作品中人物身著盛裝,同而不同,大膽自信,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所有的人物形象都肥碩健壯,少了矯揉造作,多了本色自然,可以感受到作者對這些人物的鐘愛和褒獎。作品人物視線一致,觀眾可以想象:遠處或者賽馬,其中有她們的丈夫;或者摔跤,其中有她們的兒子。她們的表情,松弛中有緊張,超然中有關注,給觀眾以美與真的享受和動中有靜的體驗。觀者很欣賞畫家對這些婦女手態(tài)的描繪。畫中女牧民手態(tài)自然天成,但是又各不相同,或自然下垂,或十指交叉,或左右相握,或抬舉遮目……顯得淳樸、憨拙而又靈動。作為普通女牧民的手,掌形骨骼粗大,手心手背肉厚。辛勤的勞作使得她們的手略顯粗糙,經(jīng)常接觸肉、奶、油等物質(zhì)又導致她們的手暗含溫潤……對于這些畫家都作了微妙傳神的表達,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頡元芳所作“肖像”畫,大都特征明顯,注重寫實,更注重寫意。畫作描繪的人物,陽光快樂,自信安然,畫出了蒙古族人民的群體外貌特征和精神狀態(tài)。值得特別關注欣賞的是頡元芳以同一個牧馬人為模特兒創(chuàng)作的五六幅畫。這個形象,艱辛的牧馬生涯造就了他滿臉歲月的滄桑,多年的遙眺遠望練就了他深邃聚光的眼睛,耳廓闊大硬直體現(xiàn)了他收聽細微動靜的特長,可以說是一個草原牧馬人的典型。
頡元芳這樣解釋她的作品:“我開始塑造自己心中的蒙古族人形象,我將他們的身材加粗,以顯其健壯敦實,凸顯的結(jié)構(gòu)都渾圓起來,使人物顯得樸實、醇厚,線條粗且簡約以呼應人物的性格,眼睛更加細小,顴骨更加寬大,連接頭部與軀干的脖子更加粗短,以形成穩(wěn)固結(jié)實的體態(tài),最終形成了我作品中蒙古族人普遍具有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礎上,再表現(xiàn)具體人物的特點,這便形成了我對蒙古族人的理解和詮釋:渾圓、敦實、彪悍、樸拙的形象?!本C合我們對《遠方》和其他作品的賞析,頡元芳的創(chuàng)作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她的創(chuàng)作主張和觀念,是一個自覺的畫家。她在人物水彩畫創(chuàng)作上,具有一貫追求的題材選擇和鮮明獨特的風格,而且實現(xiàn)了理論的升華,這是一個成熟畫家的標志。
2014 年農(nóng)歷馬年春節(jié)到來之際,習近平同志到內(nèi)蒙古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希望內(nèi)蒙古各族干部群眾守望相助。習近平總書記對守望相助作了解釋:守,就是守好家門,守好祖國邊疆,守好內(nèi)蒙古少數(shù)民族美好的精神家園;望,就是登高望遠,規(guī)劃事業(yè)、謀求發(fā)展要跳出當?shù)?、跳出自然條件限制、跳出內(nèi)蒙古,有寬廣的世界眼光,有大局意識;相助,就是各族干部群眾要牢固樹立平等團結(jié)互助和諧的思想,各族人民擰成一股繩,共同守衛(wèi)祖國邊疆,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笆赝嘀笔菍?nèi)蒙古各族干部群眾的要求,自然賦予蒙古族人民以特殊重要的責任,也是對蒙古族人民的肯定、贊賞和期望。頡元芳的《遠方》曾擬命名為《守望》,《遠方》是其最后參展的畫名。結(jié)合習近平同志關于“守望相助”的要求和解釋,我們不難理解頡元芳創(chuàng)作《遠方》的初衷。
■ 搏克手之八 頡元芳 水彩 110cm x 82cm 2016年
■ 祭敖包之五 頡元芳 水彩 150cm x 95cm 2019年
當然并非孤章獨篇。頡元芳一直在關注草原生活,描繪牧民形象,這樣“遠方”就有了特定的時代、地域和民族含義。
頡元芳多年把蒙古族牧民作為自己的題材選擇和描繪對象。以人民為中心,是新時代畫家應當遵循的一條根本原則,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進行無愧于時代、無愧于歷史的文藝創(chuàng)造。熱愛人民不是一句口號,要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和具體的實踐行動。頡元芳的作品深深根植于內(nèi)蒙古草原,長期把牧民作為畫作的主人公。一個年輕畫家,能夠有這樣的藝術自覺,把刻畫牧民形象作為一貫的題材選擇,足見其創(chuàng)作的恒心和信心,足見其對蒙古族牧民的傾心和誠心。
重要的不是畫什么,而是怎么畫,這是一個畫家取得成功的根本和關鍵。綜合看頡元芳畫作的構(gòu)圖、色彩、視角等,她與她筆下人物的關系,平等,近密,親和,既不居高臨下,也不冷漠隔閡。她以平和之心捕捉普通牧民的日常形象,把人物放在溫和的背景下悉心描繪,不同于一般的畫模特,更不玩觀念、炫技法。頡元芳對牧民愛得真摯、徹底,她不把筆下的普通牧民當作工具去表達什么,普通牧民本身就是她的目的。頡元芳對她作品中的牧民一直持正面褒獎的態(tài)度,其畫筆浸透情感,二十多年一以貫之發(fā)現(xiàn)、挖掘、刻畫普通牧民本真、樸實、善良、自信的形象和精神品格,從根本上貫徹體現(xiàn)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文藝理念。
頡元芳的作品用現(xiàn)實主義精神和浪漫主義情懷觀照現(xiàn)實生活,展示蒙古族人形象。她的蒙古族人物繪畫作品光明、美善,既如實反映生活,又顯得主觀自由,讓人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夢想就在前方,特別是看到祖國北疆草原這道亮麗的風景線。這美好、希望和夢想,這道亮麗的風景線,必然對觀眾產(chǎn)生積極向上的思想啟迪和精神激勵。
頡元芳說:“我不是蒙古族人,但他們是我的親人,我的朋友,我用我全部的情感默默地關注著他們,欣賞著他們,我想要用我的繪畫把他們和我對他們的情感呈現(xiàn)出來?!?017 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全國政協(xié)、中央軍委關于慶祝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成立70 周年賀電指出:內(nèi)蒙古各族人民識大體、顧大局、講風格、求奉獻、有擔當,贏得并始終如一呵護了“模范自治區(qū)”的崇高榮譽!頡元芳的創(chuàng)作歷程,她的蒙古族人物水彩畫的題材選擇、人物刻畫、主題表達、情感流露、藝術追求等,可以看作是“模范自治區(qū)”這一崇高榮譽的具體藝術實踐,這是每一個內(nèi)蒙古藝術家應有的擔當。
■ 吉日嘎啦 頡元芳 水彩 76cm x 54cm 2017 年
頡元芳說:“我不刻意追求技法與風格的創(chuàng)新,因為我認為它們是為表達情感服務的,當作品越來越貼近自己的內(nèi)心,可以順暢地抒發(fā)情懷的時候,技法與風格也會隨之呈現(xiàn),自然而真實?!薄拔业淖髌窂臉?gòu)圖,造型,技法都追求敦實、渾厚、質(zhì)樸的感覺,這正是我對蒙古人的理解,色彩更加單純、強烈和鮮亮,以此來傳達內(nèi)蒙古的純凈與原生態(tài)氣息?!笨傮w看,頡元芳的作品是寫實的,但在具體細節(jié)的處理上,又有機融入寫意的因素。她最根本的藝術追求和創(chuàng)作特點就是自然、本真、平實。這正是端正創(chuàng)作思想、力戒浮躁,不斷創(chuàng)作生產(chǎn)優(yōu)秀作品的正道。頡元芳作品的人物是普通牧民,畫法又比較規(guī)范傳統(tǒng),觀眾欣賞頡元芳的作品不需要了解復雜的歷史背景,不需要費心對作品做艱澀的破譯闡釋,甚至也不需要有很專業(yè)的水彩畫知識。只要抱著一顆對人民的敬仰之心,我們就不可能有距離感和陌生感,而是很容易地走進頡元芳有溫度的藝術世界,走進作品主人公有情懷的內(nèi)在心靈。
當前,內(nèi)蒙古各族人民正在發(fā)揚“吃苦耐勞、一往無前、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在“建設亮麗內(nèi)蒙古、共圓偉大中國夢”的征程中前進,這給藝術家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chuàng)作源泉,能夠觸發(fā)藝術家投身藝術創(chuàng)作的激情和靈感,我們期待頡元芳不斷推出新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