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月跡》是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的課文,作者賈平凹是中國當代名家,名字家喻戶曉,作品廣為流傳。這篇文章是學生領(lǐng)略現(xiàn)代散文、感悟語言文字的好材料。
翻開書,先讀題,“月跡”的“月”,能讓人聯(lián)想到剛學過的“明月松間照”“月落烏啼霜滿天”“床前明月光”等詩詞,眼前浮現(xiàn)一輪月亮高高掛在空中的情景,月色皎潔,灑滿銀輝?!佰E”,學生多停留在“足跡”“蹤跡”“痕跡”這樣的理解。
而賈平凹先生通過視角的不斷變換,探尋月亮的蹤跡,讓我們身臨其境,追隨著月的腳步,觀察生命視角,也觀察我們自己的生命視角。
一、動靜結(jié)合尋月跡
作者細細描出月形月色。第二段是一段精彩的動靜結(jié)合,“款款地”“漸漸地”“慢慢地”,三個疊詞依次呈現(xiàn),將月亮運行的軌跡特點娓娓道來,甚至還感受到了月亮的性格特點,月亮就如同優(yōu)雅的女子,知性、溫柔,或者是彬彬有禮的男子,或是和藹可親的老者,邁著沉穩(wěn)的步伐,才會有這般表現(xiàn)。這月亮,浸透著作者多少柔情。
“匆匆的”,讓我看到了奶奶眼中那月亮,就像我們這群孩子一般,活潑好動,走路做事都不穩(wěn)當,是匆匆的。動詞“溜、爬”,又將這月亮的另一面呈現(xiàn)出來,像是淘氣的、頑皮的兒童。再細細品讀,那調(diào)皮搗蛋的樣子更是在腦海中逐漸明朗起來。
到第八自然段,一個“裊裊”便讓我好似瞧見了娉婷的女子,溫柔如風,巧笑嫣然,難道是那月宮里的仙娥,才會在頭心上平添了些“淡淡的、癢癢的”感覺?
而第三段“玉玉的、銀銀的”,寫出了月色如水的情景,若是白玉無瑕的玉也就罷了,還說是銀銀的,這顏色應(yīng)該極富層次感了。再到21節(jié),“河水細細的,卻漫著一大片凈沙,全沒白日那么粗糙,燦爛地閃著銀光”,月光照在細沙上,細沙沾著月色,又多了一層呼應(yīng)的美。
二、五官體驗感月跡
文章雖沒寫五官,可讀文章時我卻一直調(diào)動著五官。賈平凹這款款流動的文字,單憑一雙眼睛,怎能發(fā)現(xiàn)它的美。
在作者筆下,“月跡”簡直無處不在,“鏡中月、院中月、河中月、眼中月、空中月”……鏡中月,“月亮還在竹簾兒上爬,那滿圓兒卻慢慢兒又虧了,末了,便全沒了蹤跡,只留下一個空鏡,一個失望”。用耳朵聽,仿佛能聽見它在床竹簾上移動時窸窸窣窣的聲音;再仔細瞧,我甚至能瞧見幾個孩子失望的神情,聽見一聲聲長長的嘆息。
“院子的中央處,是那棵粗粗的桂樹,疏疏的枝,疏疏的葉,桂花還沒有開,卻有了累累的骨朵了”,多么美妙的場景,雖沒明寫出月跡,細細讀來還是能讀出的,桂樹的枝葉并不茂密,月光從稀松的樹杈里零散著探出了頭,將院子照得更亮堂了。
“倏然間,哪兒好像有了一種氣息,就在我們身后裊裊,到了頭發(fā)稍兒上,添了一種淡淡的癢癢的感覺”,這應(yīng)當是觸覺吧,不經(jīng)意的,我便把手伸向頭撓了撓,確實是癢癢的感覺??傻谝幌滤坪鯎现亓诵?,畢竟手不是月亮,也不似那般溫柔,柔情似水的。乍一聞,好似還能聞到桂花的芬芳。那裊裊升起的月亮,也許化身成了月宮里的桂樹,也許化身成了月宮中的仙娥。這些是多么美妙的感受啊,閉上眼睛,仿佛就能置身在月宮中了。難怪作者說,“似乎我們已在月里了,那月桂分明就是我們身后的這一棵了”。
三、入情入境悟月跡
賈平凹先生曾說:“人之一生,苦也罷,樂也罷,得也罷,失也罷——要緊的是心間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沒有月輝?!背踝x文章,我便可以看出孩子們情緒的變化是從失望到開心;再讀課文,我能感受到孩子們的情緒變化是從失落到滿足;直到最后的時候,“噢,月亮竟這么多: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我讀“噢”竟有恍然大悟的感覺,讀“竟”有心滿意足的感覺,讀“哩”還感受到了幸福。
追隨著月亮的足跡,孩子們就這樣成長起來了,我突然感受到月亮的軌跡,居然是孩子們心靈成長的軌跡!“它是屬于我們的,每個人的”,孩子們渴望的到底是什么,這是意境領(lǐng)悟,也是心境體認。我的體悟,也許是見月思念家人,換位思考。孩子們喜歡的,或許是月亮的顏色。
讀到最后,月跡去了哪里,不就是“心中月”嘛!心不一樣,這月亮怎能一樣?不過,讀罷此文,夢想、童真、美好,也許都會成為我們共同的向往!
心中月何來,也許沒有奶奶的指引,我們也找不到,正是因為奶奶這樣守護美好的人,孩子們才能自由地追逐心中的理想。也許,月跡給我們的啟發(fā),就是對于理想的追逐和對生活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