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見烏鴉
說下這片,或者是吐槽一下?!豆颉た颍好颓菪£牎罚皩υ撈诖⒉桓?,但成片效果比我預期的還要低。
該片起手算不上王炸的牌面,畢竟缺了“JOKER”,但小丑女哈莉·奎因這么高的人氣,最起碼也得是“整手”的牌,結果一手好牌打的稀爛,所以必須要說兩句。
電影的故事非常簡單,一位失戀+失足少女重新振作,自力更生的故事,幾乎就是動畫片里一集的體量,用一張橫格紙就能搞定。
有朋友說故事模式有點像《死侍2》,都是大人帶小孩,有大量角色獨白引導故事,甚至還有團隊建立。但我們不能落井下石,這樣的故事模板多了去了,你要說像《流星語》也OK。
但問題是就這樣的故事模式也拍不好。
編導肯定大概覺得故事簡單,所以想玩點花樣,所以前半段打破了時間線,跳躍式故事,再用閃回的方式進行解釋說明,這樣故意打破敘事結構的手法算是典型的炫技。但并沒有什么卵用,甚至還拖了后腿。
這樣閃回式從不同角度回溯過往的敘事方式,通常適用于懸疑線索,正面例子就是呂克貝松的《安娜》,每一次閃回式回溯,都交待了安娜新的身份和動機,最后讓觀眾更加清楚的了解女主角復雜的身份構成。當然玩得更好的是諾蘭,《致命魔術》的故事結構,將這一套運用的爐火純青。
但《猛禽小隊》就這么簡單的故事,完全沒有必要搞這一套啊,小丑女拿著槍沖進警察局,結果暫停,回溯一遍的原因,這還用回溯嗎?這不是明擺的事兒嗎,就是為了救人而來啊,如今單純的動機之前抽空交待清楚不就完了。
整這一套,觀眾都期待開打了,結果倒帶,還發(fā)現(xiàn)就這么一個鳥兒原因,這叫“說話大喘氣”,浪費感情。
所以這就是畫蛇添足,不但打亂了故事節(jié)奏,且讓本應是爽片的觀感,變得斷斷續(xù)續(xù),一些剪輯點也莫名其妙,生生的不倫不類,這種自作聰明的敘事手法要背鍋的。
再來說動作戲,本應是最大看點。
什么是動作爽片,我們看《疾速追殺》系列那就是一氣呵成,其實《猛禽小隊》這個自我救贖+組隊的故事,跟第一部《疾速追殺》很像,雖不是從頭打到尾,但情緒張力很棒,本片完全可以參考后者那樣編排故事節(jié)奏,但編導并沒這么干。
“疾速系列”導演查德·斯塔赫斯基來救場,由他編排的幾場動作戲其實不錯,尤其是監(jiān)獄大戰(zhàn),但過多的慢鏡頭,刻意強調角色的精彩動作效果,但缺乏連貫性,所以是“有佳句”。
但歸功于混亂的故事,讓情緒硬生生的被打斷,偶有亮點,但整體“有佳句無華章”。
最差的就是最后一場舞臺大戰(zhàn),我的媽呀那是我見過調度最差的群戰(zhàn)戲份了,這場戲肯定不是斯塔赫斯基拍得。
如今好萊塢拍動作戲都有一套規(guī)律了,演員并沒有學過打斗,出拳、搏擊效果可能不佳,但可以依靠攝影或剪輯來輔助,比如《諜影重重》《颶風營救》,能讓文藝青年和老爺子秒變搏擊大師,這是后期剪輯和拍攝手法的功勞。
說不好聽的,這場舞臺大戰(zhàn),拍得還不如80年代港片,用拍成龍電影的方式,去展現(xiàn)一群非格斗科班出身演員的打斗。我開始以為是一個長鏡頭,結果還不是,打斗效果有氣無力的,打擊感全無,場面一度混亂,擺拍痕跡明顯,整個跟跳廣場舞沒什么區(qū)別。
看看漫威怎么拍寡姐的,那敏捷的身手,那凌厲的打擊感,你說是斯嘉麗·約翰遜是當打手的料嗎?當然不是,是拍攝手法的功勞啊。
這都21世紀了。如今抖音快手短視頻的茬架擺拍,都不至于如此。。。
之前媒體評論還說這片動作戲是“現(xiàn)象級”,這是收了多少錢啊,這種話都能說得出口。
說說人物吧。唉。
雖然算不上原著粉,只是看過寥寥漫畫,追過一點劇,玩過很多游戲,《阿卡姆》和《不義聯(lián)盟》系列在PC里就從沒刪過,抽空還練幾把。
該隱的人設和選角,既然大家都在討論,我就不說了,要問為什么把這個角色改成這樣,我也不知道,建議看看導演長什么樣或許有答案。
變了顏色的黑金絲雀,別的不說,我真沒想到在這樣一部打架片里,能把大招“Canary Cry”(音波攻擊)保留下來。別忘了這是超人、海王這些超能力者存在的DC宇宙世界觀,人家放大招,這個沒得黑,但總覺得有點別扭。
當然,女獵手還是不錯的,漫畫里我就挺喜歡這個角色,電影的形象也不錯,文姐的外表比較符合我心中女獵手的設定,可惜戲份太少。
PS,著名雕像廠Prime 1 Studio的《蝙蝠俠:緘默》1/3女獵手雕像,超級超級毒我,當然價錢也很美麗。(我只有一個P1S,阿卡姆稻草人 不敢入這個坑啊 )
大反派黑面具,還有扎斯,算是臉譜化極重的角色了,戲份也不多,角色動機也很單純,真不愧是漫改電影,這倆角色,倒是極為卡通化。
還記得玩《阿卡姆起源》的時候,黑面具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前選角的時候,伊萬飾演黑面具我也是非常期待,只不過成片之后,不咸不淡,就那樣吧。
當然,作為核心角色,小丑女哈莉·奎因的表現(xiàn)還是OK的,畢竟這位人氣和人設都比較成型的角色,但這個角色的突出,也更加反襯出其他角色的無趣。
而且,小丑女要“感謝”《自殺小隊》,這部電影雖然不咋地,但優(yōu)點在于,該片用前1個小時,把這幫惡棍的人設都確立了,這幾乎是該片唯一的優(yōu)點,最大受益者就是小丑女,一位神經質且致命的性感辣妹。
好吧,《猛禽小隊》對小丑女的運用幾乎是拿來主義了,用不著在對該角色進行刻畫,但這個角色又是占用空間最多的,導致其他新角色完全沒有發(fā)揮空間。
這就是華納乃至DC拓展宇宙混亂的一面了。
大家可以翻一下以前的新聞,最早爆出來的是小丑女的個人電影,大概是想拍類似《神奇女俠》那樣的獨立傳記,后來就變成了《猛禽小隊》,大概片方改變了策略,希望人氣角色帶一下新人。
電影公映前的名字叫做《猛禽小隊和哈莉·奎茵》(Birds of Prey and the Fantabulous Emancipation of One Harley Quinn),公映后神操作,改成了《哈莉·奎因:猛禽小隊》(Harley Quinn: Birds of Prey),也是沒誰了。
當然改名是正確的,看了片子你就會發(fā)現(xiàn)這片幾乎就是小丑女的獨立傳記,猛禽小隊幾乎算得上是打醬油的,本來片方想讓你王者帶帶青銅一塊升級,結果你單飛了。
還記得《小丑》熱映的時候,坊間有句話叫做DC電影“聚是一坨屎,散是滿天星”,當然是句玩笑了,但如今看來,其實是有根據(jù)的。
隔壁漫威是長期布局,攢了一堆人氣角色,組合了聯(lián)盟,然后一大票王者是打怪主力,帶出一兩位新的青銅,繼續(xù)連級。小蜘蛛、黑豹、驚奇隊長都是如此。
DC正好相反,沒有長期布局,總想靠一個人氣角色帶出一堆新人,但有時候又舍不得讓這個大咖走過場,所以努力加戲,結果就成了現(xiàn)在這樣,說好了組隊,結果最后還是自己玩。
從另一方面來說,就算自己玩,電影質量上去也行,比如《神奇女俠》《海王》這樣的,起碼電影好看,娛樂性十足。
最后,片中的女權,不想惹麻煩,但總的來說,四個字:矯枉過正。
一部電影可以有自己的訴求,但不要影響電影本身。
難道把其他角色塑造成二五眼,靠弱化對方換來的優(yōu)越感,就能實現(xiàn)訴求了嗎?這跟抗日神劇有什么區(qū)別?
且本片在這方面,還不如去年新版《霹靂嬌娃》,雖然也是撲街貨,但在ZZ訴求方面沒有太過分,起碼片中三位主角一度陷入危機,都是靠智取才能取勝。而且全片光彩照人,很是養(yǎng)眼。三位美女,每次出場都換衣服,007在出任務時可以西裝革履泡妞,那么女特工也可以,穿著華麗服裝,去釣凱子。這是該片的ZZ訴求,沒什么不對。
您再看看《猛禽小隊》什么樣,咱不說演員顏值了,就說打扮吧。除了小丑女之外,其余幾位,都跟出土文物一樣。別說美女了,唯一帥哥還是大反派。
能看出本片的訴求,要打破女性“花瓶、被觀賞者”的定位,但也得照顧一下大眾審美啊,商業(yè)電影??!先得打通觀眾才能談訴求,搞個本末倒置,而且還是一部漫改電影,何苦呢?
并不是小弟我馬后炮,之前是真的放低了心態(tài),對該片沒抱希望,原因很簡單,華納出品的DC電影,其質量成色的優(yōu)劣,跟臺前幕后的主創(chuàng)有著很大關系。
作為一部R級動作片,本片的導演是閻羽茜,之前的作品是《海上浮城》,豆瓣5.5分。再打開IMDB,看本片的制片團隊,小丑女瑪格特·羅比親自擔任制片人,除了華納派下來的監(jiān)工大衛(wèi)·阿耶(《自殺小隊》的導演,只是提供了人員上的建議)和Walter Hamada(幾乎只要華納出品的片子都有這人,實際沒什么卵用)外,其余就是作品表里不超過3部作品的菜鳥。
就這樣一個幕后操盤團隊,幾乎把“不是這塊料”五個字寫在臉上了。
當然也不是絕對,您不能否認新生代的力量啊,我這一切都是經驗之談:還未看到電影的情況下,判斷一部DC電影水準如何,看看該片的創(chuàng)作團隊就知道了。
這是華納電影的制作方式決定的。
還要搬出老對手漫威的母公司迪士尼,迪士尼與華納,完全是不同的制作模式。
先說華納,就是多功能制片、集團模式。
就是一個大公司旗下一堆小的制片部門,他們之間互通有無,無論是跟外部合作還是籌集團隊,拍各種風格的電影,都是自己先報預算,然后大公司華納拍板。
是當下比較主流的制作模式,強調電影公司的多功能性,什么片都能拍。母公司時代華納旗下,就一個電影公司——華納兄弟影業(yè),之前還有個新線影業(yè),與華納兄弟并列,但在2008年新線并入華納兄弟旗下,使得后者功能性進一步強化,
PS,我國電影也是如此,比如萬達集團旗下就一個電影公司——萬達影業(yè),同理博納影業(yè)、阿里影業(yè)也都是如此,刻意突出影業(yè)的功能性,集團式的制片公司,統(tǒng)一財務報表,內部一堆制片人,什么片都能拍,但拍好拍壞那就不一定了,終究跟人有關。
好萊塢幾大,也是這樣,除了迪士尼。
迪士尼奉行的“大制片廠”制度,很老派的做法,跟以前米高梅影業(yè)、聯(lián)美公司很像,還有港片的邵氏、嘉禾。
母公司華特迪士尼集團,旗下一堆電影公司,漫威影業(yè)、迪士尼影業(yè)、迪士尼動畫、皮克斯影業(yè)、盧卡斯影業(yè)等等,如今又多了福斯影業(yè)。這些電影公司彼此獨立,而且風格各不同。
這種“大制片廠”,缺點是拍片較為單一,遠不如華納那樣多樣性。比如漫威只能拍漫畫英雄,盧卡斯影業(yè)只能拍星戰(zhàn),迪士尼影業(yè)出品的片子種類相對駁雜,但也都是合家歡(新來的福斯功能性暫時不明)。
但優(yōu)點就是穩(wěn)定,這種制度下,話語權比較集中,大策略都比較統(tǒng)一,漫威影業(yè)就是凱文·費奇說了算,風格和方向是他主導,導演也要服從整體基調之下,否則就踢掉,比如換掉《蟻人》的埃德加·賴特,如今《奇異博士2》的導演德瑞克森也被換了。
某種程度上,凱文·費奇就像當年邵氏的邵逸夫,嘉禾的何冠昌、鄒文懷那樣,奉行“出品人”制度,無論是鐵腕手段還是綏靖政策,一切獨立影業(yè)說了算。
這就導致一個公司出品的作品,雖然單一但風格都比較穩(wěn)定,而且他們不拍別的,只拍這些,也會不分心其他項目,老老實實在自己圈子里搞事情就行,所以你說未來漫威哪部電影會真正砸鍋,還真不好說。
相反,在不同制度之下,DC電影沒有這種待遇,DC公司可沒有影業(yè)哦(而且華納的制作制度也不允許你成立影業(yè)),時代華納旗下的DC娛樂是統(tǒng)籌漫畫業(yè)務的公司,其中DC的電影業(yè)務只是一個工作室性質存在,寄生在華納兄弟影業(yè)旗下,拍電影還是華納籌劃的團隊。
這就決定了DC電影,真的是各玩各的,獨立謀生,每部都是“看菜下鍋”,這也決定了DC很難形成一個長期且連貫的宇宙,今天這個不演了,明天這個又重建了,人家華納又不是只有DC,只能走一步看一部。
《小丑》揚名威尼斯斬獲金獅票房10億,《海王》全球票房11億,等這些電影的成功,跟整體無關,真是完全靠主創(chuàng)團隊帶起來的。
某種程度上,漫威出不了《小丑》這樣劍走偏鋒的藝術性漫改電影,而DC也很難達成如復聯(lián)3、4這樣十年布局的人氣累加精華片。
所以DC電影就是“看菜下碟”,什么DC宇宙、長期規(guī)劃最好放棄吧,不是這塊料,老老實實的各自為戰(zhàn),走名導路線,什么諾蘭、溫子仁,托德菲利普斯這些導演拍得漫改片子,差不了。《沙贊》票房未到預期,還真是導演能力有限,本片更是如此。
歸根結底,《猛禽小隊》,成本8500萬,不算高,但也就比《毒液》少點,比《死侍1》的5800萬強到不知哪里去了,但拍出來的效果,大家對比下。再看下票房成績,一個全球8.5億、一個7.8億,而本片截止目前全球1.9億,假如最終這個數(shù)字的話,按照之前分賬比例,還虧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