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雪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在《全唐詩》中,與寒食節(jié)相關的詩有四百多首,而韓翃的這首《寒食》獨占鰲頭。之前我們提到過,憑借這首詩,韓翃被唐德宗欽點為“知制誥”,由此飛黃騰達。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在寒食節(jié)這天的東風吹拂下,皇宮御柳的柳絮紛飛,飄灑在長安城的每一個角落。
此處的“花”,指的是柳絮。寒食節(jié)所在的陰歷二月中下旬,長安城是無論如何也不可能處處開滿鮮花的。類似的寒食節(jié)柳絮飛的情景,詩人武元衡在《寒食下第》里也寫過:“柳掛九衢絲,花飄萬家雪。”看看,也是一句“柳”、一句“花”,所描寫的,也是柳絮。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到了日暮時分,皇宮里正在挨門挨戶傳遞蠟燭以便照明;在皇帝特旨的恩典之下,蠟燭繚繞的輕煙,也破例散入了京城權貴豪門之家。
這里的“漢宮”,與白居易所作《長恨歌》中的“漢皇重色思傾國”中“漢皇”實指“唐明皇”一樣,就是實指“唐宮”。至于“五侯”,則并非實指,而是泛指唐德宗李適之時,居住于京城長安的權貴豪門之家。
那么,這首詩里的寒食節(jié)到底是個什么樣的節(jié)日呢?
寒食節(jié),是指冬至后的第一百零五日,一般是在清明節(jié)前的一兩天。所以,寒食節(jié)又稱為“百五節(jié)”“一百五”“禁煙節(jié)”“冷節(jié)”“熟食節(jié)”。
寒食節(jié)起源于我國先秦時期的“改火”習俗。所謂“改火”,就是因為古人相信:如果不滅掉長時間使用的舊火,重新生新火,仍然用舊火來烹煮食物,可能會引發(fā)瘟疫等惡疾。因此,“《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
唐代李涪在《刊誤》的“火”條中談道:“《論語》曰:‘鉆燧改火。春榆夏棗秋柞冬槐,則是四時皆改其火。自秦以降,漸至簡易,唯以春是一歲之首,止一鉆燧。而適當改火之時,是為寒食節(jié)之后。既曰就新,即去其舊。今人持新火曰‘勿與舊火相見,即其事也?!?/p>
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我國的先民們,在每一年的四季,都要按照“春榆、夏棗、秋柞、冬槐”的原則,選用不同的木材,鉆木取火。在改舊火為新火時,還要舉行隆重的儀式,并用冷食代替日常飲食充饑,由此產(chǎn)生了寒食節(jié)冷食的習俗。
到了韓翃所在的時期,“改火”就沒有那么復雜了,規(guī)定一年只在寒食清明之時“改火”一次即可。唐朝一年一度的改火、賜火,一般在清明節(jié)進行。但有時為了顯示皇權和皇恩,也破例于寒食節(jié)賜火。皇帝將從“榆柳”之上鉆木取火而得到的新火賜給大臣們,謂之“賜新火”,也就是“輕煙散入五侯家”的浩蕩皇恩了。
(摘編自《藏在節(jié)日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