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守明
(仲愷農(nóng)業(yè)工程學院 何香凝藝術設計學院,廣州 510225)
何香凝先生的一生驚心動魄,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縮影。她的繪畫作品和中國近現(xiàn)代的命運緊密相連,她以畫筆為武器,為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抗日戰(zhàn)爭做出了卓越貢獻。何香凝先生的國畫既有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靈動,也具備西方科學解剖觀念下寫實技術的嫻熟運用。這與她早年和丈夫廖仲愷一起留學日本的經(jīng)歷密不可分。20世紀初,明治維新運動頗有成效,讓日本的經(jīng)濟發(fā)展迅速。這場日本全面西化的現(xiàn)代化改革運動,給當時中國帶來不小的沖擊,許多青年把目光轉向西方,到國外去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希望學成回國,拯救祖國于危亡之時。在廖仲愷的影響下,何香凝也到日本留學,進入東京女子美術學校學習美術。正是這段日本的繪畫經(jīng)歷,讓美術成了她的革命武器。先生用畫筆表達了對革命事業(yè)的無限忠誠和對敵人的猛烈鞭撻。
何香凝先生的繪畫既沒有嬌柔嫵媚的閨閣藝術,也不同于一般文人藝術的孱弱小氣,在她的作品里膨脹著一股威武雄強的宏大氣勢。革命美術是對何香凝繪畫藝術精神最強有力的佐證。這就不難理解,她的繪畫題材多見獅、虎這些有氣勢的動物和梅、竹、菊這些具有高尚品格的植物了。在繪畫題材中,梅花應該是先生筆下最受青睞的創(chuàng)作元素,不管是繪畫還是作詩,梅花都占據(jù)著重要的位置。
先開早具沖天志,后放猶存傲雪心。
獨向天涯尋畫本,不知人世幾升沉。①107
在這首《梅花》詩作中,先生把梅花的性格和自己的繪畫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在寒天凍地之時,梅花傲然獨立。這種不畏嚴寒、積極向上的精神,正是先生剛毅性格的生動寫照。尤其在革命時期,梅花的秉性經(jīng)常能在其繪畫中尋到。先生在1931年創(chuàng)作的題畫詩《梅花》,則表達了她在革命斗爭艱難期,唯有梅花能消解她心中的苦悶。
俗慮塵心且盡賒,丹青為伴寫煙霞。
沽酒莫愁阿堵物,石頭城下賣梅花。①123
以上兩首詩中,前一首以梅花寓意革命情懷,后一首以梅花為一生摯友。借花抒情,以畫為伴、清雅脫俗,由此可見梅花在她心中的地位不言而喻。1946年12月25日,賀解放軍總司令朱德60歲壽辰,何香凝提筆繪梅花一幅,題詩一首賀之,頌揚司令凌霜耐寒的鐵骨精神和送冬迎春的戰(zhàn)斗風貌和友誼?!懂嬅坊ㄒ环R朱總司令壽》——“將軍花甲壽,敬賀一枝梅。凌霜兼耐雪,鐵骨占花魁。春到和平日,新生萬物回”①452。更加彰顯了何香凝先生以梅喻人,喜愛梅花的個性。
>圖1 《梅》設色紙本 40×77cm 1953年
由于受到留學的影響,何香凝先生早期的作品多取虎、獅為繪畫素材,用它們的象征意義來號召國人,喚醒民眾?;貒?,隨著越來越多地參與民主革命運動,先生轉而偏愛梅、菊、松、竹等植物,寓意自己的志節(jié)情操,是她革命堅定意志的真實寫照。不管是在民主革命時期、抗戰(zhàn)時期,還是被迫出往國外的日子里,先生從未失意,從未屈服。即便是在辭去國民黨一切職務,逃亡廣西桂林的日子里,也是平靜地開地種菜,“寫幅歲寒圖易米,堅貞留得萬年心”①170,清平淡定,閑來作畫,為以后的革命事業(yè)做準備,體現(xiàn)了先生的高潔情懷和堅定不移的政治立場。先生筆下的梅花可以分為三類:一類是干枝筆墨中點綴紅梅,第二類是僅用墨的淡濃勾勒梅花,第三類為梅、竹、菊組合畫。在她的國畫中,梅花筆畫老練、堅決果斷,猶如鐵筆一般,而枝干反復皴擦,以突出厚重感和蒼勁感,使老枝和新枝之間形成強烈的對比,顯示出勃勃生機。先生以梅花的耐寒,凌霜雪而盛開的氣勢,弘揚國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品格與堅貞不屈的崇高氣節(jié)。她的繪畫包含丹青激情,為革命事業(yè)服務,有力地宣揚民主革命精神,極大地鼓舞了革命士氣。
圖1國畫《梅》構圖呈三角形,大氣穩(wěn)定。從起筆到落筆,采用濃墨直線,特別是枝干轉折,似鋼的線條表達如此堅硬,給人留下鐵骨錚錚之氣的深刻印象。傲然開放的梅花用淡雅的粉紅墨色表現(xiàn)得清新而朝氣,花頭用沒骨層層渲染,個別花朵用重色點綴,與堅定而厚重的枝干形成鮮明對比。整幅畫面大氣中不乏細節(jié),既有革命堅強不屈的頑強意志又包含對革命事業(yè)必勝信念的欣喜。
圖2《梅》僅用墨的淡濃勾勒枝干,畫面干凈利落,具有極強的震撼力。濃墨雙勾后再輔以淡墨緩沖,絲毫不拖泥帶水,并時見枯筆飛白,特別是后景中的兩筆相對淡些的枝干,一氣呵成,蒼勁有力,與前景的枯枝形成鮮明對比,增強了畫面的空間感,而梅花在枝干中若隱若現(xiàn),簡單而隨意的快筆勾勒輪廓。整幅畫面沒有一絲色彩,卻把梅花凌霜而開,不畏酷寒的堅韌特性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在圖3《梅竹》中,竹葉靠墨色與色彩的厚薄程度來區(qū)分不同生長部位,梅花枝干用淡墨直接畫出主體,并在枯筆和飛白間再用濃墨勾形。畫面的裝飾性與她早年所受日本畫的教育不無關聯(lián)。竹子在遠處,飄逸而柔韌。臘梅在近處,傲然開放。淡黃色的花骨朵與翠綠的竹葉協(xié)調而生,溫馨自然。想必是新中國成立后,先生對祖國前程似錦的美好祝愿。
在革命的崢嶸歲月里,何香凝先生結識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摯友,他們并肩戰(zhàn)斗在革命的前線,一起題詩作畫,彼此交心。與先生合作的多為有政治抱負的文人畫家,在這些作品中洋溢著深厚的文人情懷,在書畫詩詞里更透露出憂國憂民的關切。1932年,何香凝先生與柳亞子、經(jīng)亨頤、陳樹人等摯友組成“寒之友社”,合作畫亦發(fā)端于此。他們?nèi)酥g相互補筆,以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組合畫面的創(chuàng)作形式,經(jīng)常是何畫梅、經(jīng)繪松、柳題詩,詩書畫相輔相成,堪稱友情之佳話。“倘教添我成三人,堪比圖中松竹梅”②。合作畫題材最多的是歲寒三友——松、竹、梅及水仙,用來表達在險惡環(huán)境中不屈服的精神和高潔的品質,抒發(fā)激憤之情,鼓舞人們抗日救亡的斗志。
圖4這幅《松·竹·梅》是何香凝先生合作繪畫中的典型作品之一。先生描繪古梅,經(jīng)亨頤寫竹,陳樹人繪松,以書法擅長的于右任在畫面左上方題詩。整首詩在字里行間流露出四人的深厚友情,以情言志,心系國家前途。全詩如下:
紫金山上中山墓,掃墓來時歲已寒。
萬物昭蘇雷啟贄,畫圖留作后人看。
松奇梅古竹瀟灑,經(jīng)酒陳詩廖哭聲。
潤色江山一支筆,無聊來寫此時情。③
這幅《松·竹·梅》還有一段更讓人心動的故事。在1958年,80高齡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先生孤居臺灣,偶得這幅歲寒三友圖。在仔細觀賞之余,他發(fā)現(xiàn)詩的最末一句當時漏寫了一個“時”字,他隨即將漏字補上,并吟詩《懷念大陸及舊友》兩首為念:
三十余年補一字,完成題畫歲寒詩。
于今回念寒三友,泉下經(jīng)陳知不知?
破碎山河容再造,凋零師友記同游。
中山陵樹年年老,掃墓于郎已白頭。④
這首詩平易樸實、情緒豐富。海峽難隔書畫情,筆墨留馨盼統(tǒng)一。何香凝和于右任隔峽對話,表現(xiàn)出他們對祖國統(tǒng)一的深切期望。
>圖2 《梅》水墨紙本141×39cm 1941年
>圖3 《梅竹》設色紙本132×33cm 1950年
>圖4 《松·竹·梅》水墨紙本137×34cm 1928年
在民主革命時期,何香凝是孫中山先生的親密戰(zhàn)友,在新中國成立后又擔任國家領導人。很多政治和文化名人仰慕她的人格魅力和藝術成就,與之交往甚多。在她的國畫作品中,有大量的名人題跋。一類為摯友、道友、文友,如柳亞子、經(jīng)亨頤、于右任等,集中在上個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寒之友社”時期,其中柳亞子是最為重要的一位。另一類為國家領導人,如劉少奇、周恩來、董必武、陳毅、謝覺哉、郭沫若等,他們的題跋使其作品更具彌足珍貴的文物價值。不管是友人,還是國家領導人,都是欣然提筆,對何香凝先生的繪畫作品充滿肯定和褒贊。陳毅贊道:“繪畫如其人,方向毫不誤”;董必武題詞稱贊何香凝的山水“形神皆逼肖”,頌揚何香凝似她筆下的梅花“勁挺疏枝最有神”;沈鈞儒以梅花比喻何香凝“不怕嚴寒,富戰(zhàn)斗精神”;杰出的書法家、著名的社會活動家趙樸初先生在《觀何香凝老人畫敬題》中說:“畫如其人,可以昭百代”“百花齊放江山多嬌,干枝梅”——“揮筆成干枝,數(shù)點成紅梅”……無限革命裝飾融化其中,真是“新花枝頭紅千點,老桿偏能力萬鈞”。
何香凝先生以墨繪人生,對水墨有著至真的情感。“我們中國常用單一的墨色來構成繪畫藝術,原因可能是我國發(fā)明了用墨寫字。寫與畫是同源的:喜用濃墨或淡墨來寫字的大有人在,而且用濃墨淡墨來寫的字也各具神采、各有風姿,因此用墨可以完成書法的美,同樣用墨的單色作畫,也可以完成一幅畫的美。我國有句老話:‘墨中有五彩’。這就是說,用墨可以表達五種顏色的作用,所以用水墨作畫可以體現(xiàn)完美的美”⑤。她對水墨的駕輕就熟,不管是描繪激情洋溢的紅梅,清新脫俗的黃梅,還是隨心盡致勾勒的梅骨,都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合情合理,展現(xiàn)了梅花的多面性。寒梅凌霜雪,熱血報國家。先生的一生蒼勁有力,硬朗、挺直、鐵骨錚錚的梅花是她清雅脫俗、不畏艱難、積極向上的精神寫照。先生的國畫與其革命生涯緊密聯(lián)系,充滿戰(zhàn)斗激情,洋溢著浩然正氣,與梅花的秉性交相呼應。在她長達60年的繪畫生涯里,創(chuàng)作了千余幅作品,給世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注釋:
①尚明軒.余炎光.雙清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②尚明軒.何香凝傳(增訂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189.
③余德富.雙清傳略[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5:149.
④于右任.于右任詩詞集[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92.
⑤周興梁.伉儷革命家——廖仲愷與何香凝[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