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
【摘要】 中國古代是詩的國度,從先秦的“詩騷”開始,詩便按著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這兩條路徑流傳至今,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歷朝歷代出現的不同文體中,詩始終是作為霸主,雄踞著主流正統(tǒng)的地位,牢不可破。即便一些在后世影響較大的作品里,仍然有著濃郁的詩的痕跡,像被稱為“詩余”的“詞”和被稱為“詞余”的“曲”這類血緣相近的文體姑且不論,就連在古代作為通俗文學,地位較為低下的小說里也摻雜著大量的詩詞駢文在內,與故事情節(jié)交織在一起,烘托出詩情畫意的意境。到了晚清民國交接之際,社會動蕩,西學第二次東漸,隨之而起的新文化運動轟轟烈烈地席卷了這個古老的國度,很多文人志士開始寫作白話詩。新的白話詩雖有傳承舊體詩的一面,更多的是受西方文學思潮影響,在幾十年的發(fā)展歷程中出現了形形色色的詩歌流派,有著不同的風格與審美特征。
【關鍵字】高中? ?語文教學? ?詩詞賞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0-032-01
無論古典還是現代,皆是在中國語境里產生的,從里面能反映出一定的時代特征和美學思想。近年來語文教材中古詩文的篇目比重大幅提高,從中能體現出教育部對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作為高中教師,在詩詞教學過程中除了要訓練學生做高考語文試卷類題目的能力,還要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對詩詞的賞析能力。詩詞是文學作品中最優(yōu)美的一種文體,高中生對詩詞的賞析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增加文學素養(yǎng),體味到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而且體悟深了,在做語文試卷面對閱讀賞析類的題目時,能得心應手更加游刃有余地解答題目,相得益彰。以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來看,培養(yǎng)學生詩詞鑒賞能力的途徑主要有三種。
一、詳細介紹詩詞產生的語境
任何文學作品的產生都有一定的歷史淵源,詩詞當然不能例外,它與時代以及詩人的性情是緊密相連的,就像歷史里最為卓越的兩位詩人李白和杜甫,他們二人作品的風格特征涇渭分明,一目了然。語文教材里收錄的各種文學體裁中,以詩詞最為短小,然而最難以理解的文學作品也恰恰是短小的詩詞。古代詩詞因為用典以及語境的不同,晦澀難懂自不必說,就連現代的白話詩里面仍有難以解讀的作品,像朦朧派與象征派的詩歌,講究的是飄渺意緒與象征手法,不便用精準的語言來解析作品內容,只能講解出這些詩歌大概的情感指向。
在進行具體的文本分析之前,若能把這些詩詞作品產生的背景、歷史時代特征、詩人的遭際、所屬流派的風格提前介紹給學生,則對理解作品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韓愈最著名的一首詩《左遷至藍關示侄孫湘》,短短的一首七律中的首聯頷聯頸聯尾聯,聯與聯之的場景轉換較快,但總體混融無比,展現了一種剛硬堅強的精神面貌。課堂上講解這首詩時,可以先介紹韓愈“左遷”的歷史背景,并讓學生提前閱讀《諫迎佛骨表》,全面了解這首律詩產生的因由后,再講解這首詩,就能更容易地體悟到韓愈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二、在字句上做細致文本解讀
古人在長期實踐中對于閱讀賞析古籍有多種心得,劉勰的《文心雕龍》與鐘嶸《詩品》之類的皇皇巨著姑且不論,精短的格言也有不少流傳下來,像“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其中之一,也是使用頻率最高且最有效的一種方法。當然,由于時代不同以及教學課時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再一味的要求學生靠反復多讀多背來理解詩詞作品是難以實現的。在此種情況下,教師在教學中對詩詞作品做細致的文本解讀,厘清詩詞里詞語的典故、化用,再逐句講解清楚意思后,學生再賞析起詩詞就能更有效。
在文學史的長河里,宋人以學者型文人居多,淵博的學識化入詩詞作品中,就形成了用典繁多的宋詩風格,在用字煉詞上極見功力,卻也造成了孤峭晦澀的弊端。辛棄疾是宋代的大家,他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里就含有大量典故,如“孫仲謀”“寄奴”“元嘉草草”“廉頗老矣”等詞語,若不明白這些典故的意思,讀得滾瓜爛熟也是難以理解全詞的。這類用典多的詩詞,尤其需要教師的講解,學生掌握住方法后,再遇見類似的詩詞,便能自主地查找典故出處,明白文本表述的內容。
三、從整體上體悟詩詞的意境
上文依次講述了了解詩詞背景和文本細讀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循規(guī)漸進,就到了從整體上體悟詩詞意境的階段。“解讀詩歌必須是在語言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要進一步探尋詩歌意蘊,就必須解讀詩歌中的意象,并根據詩人提供的間接的知覺意象以及意象與意象之間的關系,獲得整體的效應?!比绻f意象是理解詩歌的關鍵詞語,那么意境則是理解一首詩詞整體面貌的重心。
文學是精神世界創(chuàng)造的產物,重在于審美,而體悟詩詞的意境就屬于審美活動之一,也是上升到高層次賞析水平的標志。詩詞作品被人為的分成多種類型,像王維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岑參高適的邊塞詩,柳永李清照的婉約詞,蘇軾辛棄疾的豪放詞,不同流派類型的詩詞,或壯美豪邁、或沉郁頓挫、或樸素自然、或佶屈聱牙等,分別代表著不同的美學風格。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學會在閱讀中通過審美感知詩詞中的意境,能得到愉悅的美學感受,提升文學素養(yǎng)。
通過以上三個步驟,教師在教學中逐步引導學生賞析古典詩詞,能讓學生讀懂讀透文本,打下扎實基礎的同時獲得更高的審美享受,既有利于做試題時解析作品,又有助于加深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熱愛,一舉多得。
[參 考 文 獻]
[1]張銳.高中古代詩歌教學中學生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