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賢金
【摘要】語文教學是在發(fā)展學生的智力的同時,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激發(fā)他們珍愛生命的熱情,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有機地滲透生存危機與生存教育。
【關鍵字】語文教學? ?生存危機? ?生存教育? ?審美情趣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20)10-037-01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教學過程中,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激發(fā)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培養(yǎng)健康高尚的情趣,培養(yǎng)社會主義思想品質和愛國主義精神?!薄敖】蹈呱械那槿ぁ弊匀簧婕暗皆鯓佑耍空Z文教學在完成學科知識目標的同時,教育學生怎樣發(fā)展,樹立生存的意識就責無旁貸了!
一、生存教育的認識
馬克思總結了前人的思想,運用唯物辯證法,明確指出“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比穗x不開環(huán)境,包括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但是環(huán)境是錯綜復雜的,人的一生,包括生理、心理方面,會遇到各種不同的環(huán)境:有時對個人的發(fā)展有利;有時會遇到困難,使個人陷入困境。
說到這,我自然想起2020年3月24日在《澎湃新聞》網(wǎng)的一篇文章:“12歲男孩獨自回國,戴口罩20小時不吃不喝,醫(yī)生發(fā)現(xiàn)異常。”對12歲男孩,他能做到“百分百的執(zhí)行力”!那就是他心中的支撐:生存!
二、生存教育的現(xiàn)狀
1993年11月25日作家孫云曉在《中國教育報》上發(fā)表的《夏令營中的較量》,中國孩子病了回大本營睡覺,日本孩子病了硬挺著走到底,原因是兩國間家長教育觀念的迥異:日本的家長花錢為孩子買罪受,而中國家長來了,在艱難路上把兒子拉上車。
一個民族有沒出息,有沒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能不能見微知著,正確的從中反省自己,改造自己,避免潛在的、長遠的災難。
確實,當今社會,對大多數(shù)青少年學生來說是幸福的。特別是獨生子女,受到兩代人的寵愛,學校的環(huán)境又非常優(yōu)越,學習、生活總是在順利的環(huán)境中。因而容易養(yǎng)成脆弱的神經(jīng),許多孩子遇到挫折,不知所措,就會經(jīng)受不住。這就是當今學校中生存教育的現(xiàn)狀。
三、幾種生存教育意識在語文教學的滲透
1.愛國主義教育是貫注語文教學的永恒主題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yǎng)愛國主義精神。這一要求無處不在語文教學中自然滲透,體現(xiàn)出來。
如九年級下冊《曹劌論戰(zhàn)》“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之時,曹劌在面對國家危亡之際,加之“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的局面之下,不顧其鄉(xiāng)人的“肉食謀之,又何間焉”的阻撓,毅然“請見”。多么崇高的憂國憂民行為。此時應點撥激發(fā)。
又如八年級下冊《岳陽樓記》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民,處江湖之遠憂其君”那一種是“近亦憂,退亦憂”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更高愛國情懷。
一篇篇這樣的課文是我們滲透生存教育的典型案例。唐代詩人杜甫也有詩為證:“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面對祖國破敗不堪,甚至喪權辱國的時候,那是我們最大的悲哀。國家、國家,有國才有家,而這要以愛國主義精神作保障,既要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襟,又要有曹劌“請見”的實際行動。
所以在學習九年級上冊《應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時,向學生介紹丁肇中這位海外華裔諾貝爾獎獎獲得者的事跡,激勵教育學生之時,我不失時機地插入共和國幾位揚國威的科學先鋒。從而激發(fā)同學們的愛國熱情。
2.磨難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人本質鍛煉的基礎
九年級下冊《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边@體現(xiàn)的是磨難教育。
自古英雄多磨難,磨難是人生一筆寶貴的財富?;厮莨沤裰型獾臍v史長卷,那些成功人士,英雄豪杰,大都經(jīng)歷了人生磨難,仲尼扼而作《春秋》;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眠,厥有國語;韓非囚禁,《說難》、《孤憤》;司馬宮刑,著有《史記》;孫武臏足,兵法修列.....所有這些都是圣賢蒙難發(fā)憤的所創(chuàng)所為。
有磨難意識的滲透就不會產生現(xiàn)代人的某些脆弱舉動了:
2001年6月,廣東省江門市一名三好學生在家中洗手間自殺,原因不明。
還有,北京市一13歲男孩,僅僅因為學習成績一般,便從12層樓上跳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廣東省肇慶市廣寧縣一初中男生因學校、家長要他理長頭發(fā)而服農藥自殺....
一幕幕觸目驚心的悲劇,究其原因都是缺乏磨難教育,導致心理意識的脆弱。
3.金錢教育是語文教學不能永遠唱高調的課題
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小說里菲利普夫婦確可憎可惡。這是初中少有的“金錢”話題的課文。在現(xiàn)代生活中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金錢是萬萬不能的。新課標下的師生對話,不能回避,不能欺騙學生,不能只唱高調,應有機激發(fā):金錢是生存的需要,是人們努力進取、努力奮斗,從而實現(xiàn)夢想的有效動力。因為,當今,人們生活中的一切都需要金錢,包括物質和精神的生活都離不開金錢;更因為正確的金錢教育往往成為學生成長的動力:只有初中文化的遼寧省興城的李明明能在中關村創(chuàng)業(yè)是金錢的動力;成為中國首富的大連萬達集團老總王健林,15歲就參軍,雖失去很多受教育的機會,但憑他的努力打拼,終于在金錢上找到屬于自己的出路;世界級大亨比爾蓋茨又何嘗不是金錢的斗志成功的有力佐證!
4.環(huán)境保護教育是語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內容
九年級下冊有這么一篇散文:《那樹》。 那樹,在疾速奔馳的人類文明車輪的碾壓下,它卻倒下了。這是臺灣作家王鼎鈞從散文的角度向人們提出的環(huán)境保護的思考。
在這“戰(zhàn)疫”時期,宅家辦公??戳吮本┖娇蘸教齑髮W葉盛教授的“冠狀病毒知多少——冠狀病毒的研究進展及傳染的預防”。從中了解到新冠狀病毒可能與蝙蝠冠狀病毒有聯(lián)系,也明白了我們人類要減少傳染,必須不吃野生動物,不玩野生動物,不用野生動物,更明白一句話:人類必須保護野生動物,與野生動物和諧相處!
[參 考 文 獻]
[1]張榮. 生存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D].青海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