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臣
20世紀(jì)六、七十年代,過春節(jié)大抵是我們這幫抹著鼻涕的孩童們最為幸福歡樂的時節(jié)。過年意味著有大塊的肥肉朵頤,有簇新的深藍(lán)、黑布新衣可穿,更有那平日里既看不見蹤影、也無錢可買、令我們這幫臭小子十足過把癮的炮仗(鞭炮)可放。對春節(jié)望眼欲穿的渴望勁頭,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所難以理解和體味的。
進入臘月二十三,那時年味已然非常濃烈。雖說老濟南人家家都不甚富裕寬綽,但積極籌備過年的熱情卻相當(dāng)強烈。打掃庭院、采購年貨、給親戚朋友準(zhǔn)備年禮,都提到了家庭過年的重要日程。由于父母上班一般比較忙,具體的忙年任務(wù)就自然而然地落在我們幾個放了寒假,無所事事半大姊妹幾個的身上。父母給我們的分工十分明確,3個姐姐把拾掇家里打掃衛(wèi)生的一應(yīng)事務(wù)承包下來,作為家中小小“男子漢”的十來歲的我,就時常擔(dān)負(fù)起拿著魚票、雞蛋票,到自由大街或者大觀園菜市場排隊購買年貨的重?fù)?dān)。每次在蜿蜒曲折的人流長隊中,都要排上三五個小時,才能把那點可憐巴巴的“鞋帶魚”和四五斤雞蛋買回來,那佇立在天寒地凍的冷風(fēng)中瑟瑟發(fā)抖的情形,現(xiàn)在想起還歷歷在目,且記憶深刻,令人難以忘懷......
到了年三十,這過年的滋味也就進入到精彩的高潮。我們家和大多數(shù)人家一樣,買一個十幾斤的豬頭,將其煮得爛熟、香氣四溢,一年虧欠的油水仿佛在過年期間都彌補回來。在一家機械企業(yè)擔(dān)任革委會主任的老爸,此時也搖身一變成為家庭的“大廚”,那用燒紅的鐵鉤子烙豬頭的專注神情,恰似在雕琢一件工藝品,尤其是用斧頭劈豬頭的“嘭嘭”聲響,好似演奏起一曲在艱難困苦時期美妙的交響樂,給我們的成長時期帶來無盡的愉悅和快樂。
從大年三十的午間開始,我們姊妹的嘴巴就像是盛飯的簍子,開始了對食物的吞噬和盡情“掠奪”,炸魚、炸藕合、炸爐箅子......有什么吃什么,就好似某年鬧“美國白蛾”一般。直吃的我們是肚兒圓圓,滿嘴油光,小臉也被興奮的心情映襯得泛著紅光。心里還在思忖:要是天天過年那該多好呀!飽食一頓后,除夕年夜飯對我們來說,也就是走個過場,揣著幾百頭小鞭炮匯入工廠宿舍孩子們的人群中,用滴滴筋點燃一個個小鞭,狠勁拋向空中,那才是最為過癮的事情。晚上點著蠟燭或清早到院子里,撿拾未有炸響的炮仗,也是很爽很劃算的,幸運時,還能撿到“大雷子”“蠟燭”等響聲威力都頗大的大鞭炮,這在那個年月亦是再平常不過的爽快事情。
第二天就是大年初一,鬧騰了大半天的孩子們余興未減,穿上新衣,戴上新帽,又摻和到大人拜年的行列。給鄰居的叔叔、嬸子和大娘拜年時,每到一家都會不約而同地送上這樣兩句拜年俚語:過年過得好嗎,別讓老鼠咬著。叔叔、嬸子們聽完樂得合不攏嘴,趕緊將一些糖果、瓜子塞到我們的口袋中,一天下來,將小褂子、褲子布袋撐得鼓鼓囊囊。
隨著家里存年貨的盆子漸漸空虛,這年也就過得差不離了。雖然,肚子里的油水尚未消化掉,但對下一年過年的期盼,早已經(jīng)開始生根發(fā)芽。想到現(xiàn)如今,咱們的好日子就似天天過年,春節(jié)倒成了一種形式上的過程,因而,回想起那孩提時過年的經(jīng)歷,倒別有一番情趣和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