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池
牛頓說:“我可以計算出天體運行的軌道,卻無法計算人性的瘋狂?!边@句話的大意是,科學的問題好解決,人性的深邃卻難以把握。但對于自行車如何保持平衡的問題,即使眾多科學家求索了幾百年,也始終無法說清其原理。
自行車是18世紀末法國人發(fā)明的,與其他現(xiàn)代交通工具一樣,自行車也經(jīng)過了幾代的改良。最初的自行車沒有腳踏板,也沒有轉向功能,前行要靠腳蹬地,轉向需抱住車體。直到德國的德萊斯發(fā)明出了可以控制方向的車把,英國的勞森發(fā)明了機械裝置,自行車才逐漸有了今天的樣子。所以,自行車并不是根據(jù)精密的物理學、數(shù)學理論公式設計出來的產(chǎn)物,而是人們在實踐中不斷改良產(chǎn)生的。
在近代物理學高速發(fā)展的同時,科學家們便開始研究自行車是如何保持平衡這一問題。但是,科學家們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生活中看似簡單的自行車,其保持平衡的原理竟然無法用現(xiàn)有的科學理論進行解釋。
在19世紀末,有科學家提出觀點:自行車的平衡原理是“陀螺效應”。這個觀點認為,高速旋轉狀態(tài)下的陀螺,無論遇到怎樣的外力干涉,它的平衡都很難被破壞。這是因為物體在快速旋轉狀態(tài)下,會產(chǎn)生一種名為“角動量”的物理概念,自行車也一樣。只要輪胎的旋轉速度足夠快,不管自行車上是否有人操控,車身都會保持一個幾乎恒定的方向平移前進,這也是速度越快的自行車突然轉向時越容易翻車的原因。
在眾多理論中,“陀螺效應”的支持者最多,且在學術界作為主流理論存在了幾十年,但是在20世紀70年代,這個理論被一個叫瓊斯的人推翻了。瓊斯在《今日物理》雜志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這篇文章介紹了一個實驗,實驗設計了一款自行車,這輛自行車的特別之處在于,它有一大一小兩個前輪,大前輪在小前輪的傳動下,會以不同的旋轉方向轉動。也就是說,兩個輪子的角動量是完全相反的,并且相互抵消,但是自行車依然可以平衡地騎行,這輛自行車成功地在理論上否定了“陀螺效應”。緊接著,瓊斯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前輪尾跡”理論。
簡單來說,“前輪尾跡”理論是因為車輪軸心比車的方向把手更靠前,當車傾倒時,車頭也會朝同一個方向歪掉。這就意味著,在行進時,傾倒的自行車靠著歪掉的車頭,把重心改回到了自行車重心的下方,從而保持平衡。
“前輪尾跡”理論聽起來也有一定的道理,很多人以為這個問題可以就此終結,但是在2011年,又有研究者挑戰(zhàn)了“前輪尾跡”,同時否定了“陀螺效應”。該研究者制作了一輛特制的自行車,這輛自行車可以不靠人體掌控自行保持平衡,它的特別之處有兩點:它有四個輪子,同時前輪的軸心比車把靠后。前輪、后輪分別由兩個輪子組成,而這兩個輪子的旋轉方向是相反的。也就是說,前后輪的角動量都被抵消了,而車把比前輪靠后,意味著靠“前輪尾跡”改變車體重心,從而保持自行車平衡的理論也就站不住腳了。所以,“陀螺效應”和“前輪尾跡”這兩個理論都被推翻了。
后來,科學界又提出了很多解釋自行車為何能保持平衡的理論,但是沒有一個能準確解釋其原理。于是,這一問題至今仍然困擾著全世界的研究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