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吳軍
德國柏林的洪堡大學前面有一個貝貝耳廣場,貝貝耳廣場上有一個奇特的圖書館,被稱為“沒有圖書的圖書館”。
在貝貝耳廣場中央的方石地面上,鑲嵌著一塊一平方米左右的鋼化玻璃,因為走的人多了,這塊鋼化玻璃也就光滑了,人們透過它可以看到下面有一個密封的洞穴。這個洞穴深5米,洞穴的底部是一個大約50平方米的暗室,暗室的四周擺放著一排排木制書架。這些木制書架上原本可以擺放兩萬冊圖書,但是現(xiàn)在連一本都沒有,這就是“沒有圖書的圖書館”。
離這個圖書館不遠的地面上,并排嵌著兩塊銅牌。一塊銅牌上鐫刻著這樣的文字:圖書館,米歇爾·沃爾蔓設計,1933年5月10日焚書紀念碑,1994—1995年建。另一塊銅牌上則刻著:1933年5月10日,就在這個廣場中央,納粹學生焚燒了幾百位自由作家、出版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書。
其實,這座于1995年3月20日建成的圖書館是一座焚書紀念碑,為了記錄希特勒大肆摧殘人類文化,焚燒進步書刊,迫害作家、哲學家和科學家的罪行。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為了鞏固自身及其納粹黨的統(tǒng)治,指使其黨徒先放火焚燒了國會大廈,接著又下令放火焚燒了進步圖書。
1933年5月10日,這種摧殘進步文化的活動達到了高潮。這天午夜時分,哥培耳策動成千上萬名大專學院的學生上街游行。他們手舉火炬,高唱歌曲,向柏林市中心的貝貝耳廣場進發(fā)。在這次被焚燒的圖書中,有馬克思、安娜·西格斯、史太·凡·海姆、路德維希·霍恩等人的文學作品。一時間,德國成為著名女作家莉卡達爾·胡赫所說的“地獄帝國”。
1994年,隨著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的到來,德國文化藝術界人士達成共識,決定建立一座紀念碑,以便后人銘記過去,并昭示未來。為了不破壞貝貝耳廣場的整體性,人們沒有在地面上樹碑,而是設計了這個別致的、位于地下的“沒有圖書的圖書館”。
在記載建造這個圖書館日期的那塊銅牌上方,還鐫刻著大詩人海涅寫的三行詩:“這不過只是一個前奏:在焚毀圖書的地方,最后也勢必會焚毀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