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
摘 要:陳洪綬是明末清初書畫家、詩人,其一生創(chuàng)作所涉畫種頗多,其中他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以怪誕奇崛的獨特審美風格獨樹一幟。在過去的美術史學界關于陳洪綬的研究成果頗為豐碩,大多集中于其生平交往、繪畫風格、畫學淵源、作品鑒賞等相關方面。本文試圖另辟蹊徑,嘗試論述陳洪綬的“遺民情結”。身處易代之際的陳洪綬,將自己對前朝留戀的情感深藏于心,并通過繪畫的表現(xiàn)形式來抒發(fā)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以此作為抒發(fā)自己遺民情結最好的方式。
關鍵詞:陳洪綬 遺民 遺民情結
一、明遺民及遺民情結
“遺民”一詞的定義從廣義上理解,即為朝代更替時,前朝遺留下來繼續(xù)在新朝生活的人民;也有界定為忠于前朝而恥于出仕新朝的亡國人民,明遺民一般被代指為明王朝滅亡以后,仍存活于清朝,但心中仍念舊國,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合作的一批人。在榮格心理學上一般將情結認定為是由創(chuàng)傷造成。且每種情結根深蒂固地來源于一種原型。在心理學上“遺民情結”表示為,每個民族有其特殊的歷史及其文化傳統(tǒng),且這些歷史和文化傳統(tǒng)在本民族成員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印記。在社會轉型期,這種遺民情結表現(xiàn)為民族成員對本民族歷史與文化的懷念與固執(zhí),形成解不開的心結。歷史上發(fā)生或出現(xiàn)的重大事件和人物,對本民族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往往對該民族未來的發(fā)展起著自發(fā)的定式作用。在應對新的情況和事件時,該民族成員習慣于效仿舊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遺民情結”就是指朝代更替后,前朝遺留下的人們,特別是不肯出仕新朝的前朝遺民深藏于心的情感糾葛?!斑z民情結”是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的產(chǎn)物,是遺民對前朝的留戀的情感,是對人類歷史和傳統(tǒng)的戀戀不舍,所要表達的是他們對社會穩(wěn)定安寧的憧憬與期盼。
二、陳洪綬的“遺民情結”
謝稚柳在論清代繪畫風格時提到:“在清初的杰出畫家中,有一些是舊明遺逸,他們心懷前明滅亡之痛,發(fā)之于繪畫,感情激越,風格奇恣,不守前人范約,獨創(chuàng)新意?!边@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陳洪綬。陳洪綬,生于明萬歷二十六年。陳洪綬的個人生活是很不幸的。從小就好學,博覽群書,甚至是過目能誦。他21歲時考取秀才,這極度加大了他在政治上的報國熱情。然而,從此以后,陳洪綬在圍場之中卻是在無起色。1630年陳洪綬再次赴京趕考,結果卻又是名落孫山。他對于無力改變結局的現(xiàn)狀,只能夠哀嘆命運的不公。在崇禎十六年即1643年,陳洪綬選擇歸隱于紹興。直至1644年明王朝滅亡后,陳洪綬的好友倪元璐自殺殉國,緊接著陳洪綬的老師劉宗周也去世了,這接二連三的打擊無疑都帶給陳洪綬極大的痛苦。明朝的滅亡,可謂是陳洪綬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在國家動蕩的時期,他想要為國排憂解難,可是又無處使力,內(nèi)心極其痛苦煎熬。陳洪綬只有沉醉在酒中,把自己的一腔熱血都寄托在自己的繪畫詩文中。1646年清軍從圍城中搜出來陳洪綬。清軍的官員以刀刃脅迫他作畫,他仍不肯畫,顯示出了他的民族氣節(jié)。在逃出危難之后,陳洪綬躲在紹興云門寺避難,出家為僧,并更改字號為“悔遲”。他在寺內(nèi)呆了一年三個月,在生與死的矛盾抉擇中,陳洪綬將繪畫當成他唯一抒發(fā)的精神一種方式,也因此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轉型時期。
三、陳洪綬遺民情結的抒發(fā)
1.變更字號
明遺民畫家在明清易代之際紛紛為自己增加了表遺民之志的別號,這些字號的更改更能夠反映出他們經(jīng)歷國家、社會、思想翻天覆地變動后的所思所想所悟,表達了他們對故國的懷念甚至能夠看出他們對于生與死的思考。
在懷念故國的同時,很多遺民為自己增加了能夠顯示自己遺民思想的名號,帶有鮮明的的遺民特色。這些字號的變更顯示出了遺民畫家們在亡國之后不能盡忠的悔意,以及表達了對余生無望的無奈之情。1646年夏,清軍南下浙東,陳洪綬在逃出危難后,避難于紹興云門寺,削發(fā)為僧,后取號“悔遲”、“悔僧”。孟遠為他作傳這樣解釋:既悔碌碌塵寰致身之不早;而又悔才藝、譽名之滋累,即忠孝之思、匡濟之懷、交友語言,昔日之皆非也?!笨梢婈惡榫R名號的變更是由國家動蕩引起的。新增名號也能體現(xiàn)出遺民畫家陳洪綬對于亡國無所適從的心理,以及對余生的心灰意冷。
2.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英雄主題
“清初明遺民畫家心中自有一種遺民情結,需要釋放,寄托家國之思的繪畫作品出現(xiàn),用不同的典故隱喻當世,寄情言心,行發(fā)愛國之情,也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熱情,豐富了創(chuàng)作主題。另外,以往多表現(xiàn)臨泉之志、臥游之樂的山水與花鳥畫也成為遺民繪畫中抒發(fā)強烈個性的題材?!泵髂┣宄?,時局經(jīng)常動蕩不安,統(tǒng)治黑暗,人民生活疾苦,但對此又愛莫能助。陳洪綬只得把現(xiàn)實愿望轉為精神寄托,通過其繪畫創(chuàng)作,將存在于畫家內(nèi)心深處的遺民情懷得以抒發(fā)。
戰(zhàn)國時期楚國士大夫——屈原就是歷代遺民畫家們所熱愛的英雄人物,屈原的《離騷》是其離開楚王后所作,表明了他對楚王的掛念之心以及對楚國前途的擔憂,是一位忠臣對其君主及故國的赤字之心,特別令后人所稱贊的是在他受到奸臣的污垢后仍心懷報國之情,后報國無門,以死來表達其忠君愛國的決心。這樣的事跡對同樣身為遺民的陳洪綬來說,屈原是十分值得尊敬的。屈原作為陳洪綬喜愛的一個歷史人物,陳洪綬早在19歲時就曾為《楚辭述注》本作了《九歌》的插圖,并附上了《屈子行吟圖》,主要著重刻畫了屈原的內(nèi)在品格。二十幾年后,他寫了一篇序。在《題來風季離騷序》中陳洪綬記下了他在創(chuàng)作《九歌圖》時的心情“風季輒取琴作激楚聲,每相試,四目瑩瑩然;耳畔有廖天孤鶴之感。”句句行間都透露出他對屈原的崇敬之情。明朝滅亡后,陳洪綬對屈原的“滿朝皆醉我獨醒”又增添了許多的感慨,“遺民當此際,痛飲讀離騷”,這出自陳洪綬的《痛飲讀騷圖》。在畫中一人在案前讀《離騷》,人物表情充滿憤怒,但又無可奈何,這分明是將屈原的沉痛來暗喻自己,表明自己的遺民心態(tài)。
《水滸傳》曾遭受多次的禁毀,但陳洪綬卻十分喜愛水滸英雄,且塑造了許多梁山英雄的形象?!短这謮魬洝酚涊d:“章候自寫其所學所問……以英雄忠義之氣,郁郁芊芊積于筆墨間也”陳洪綬在每幅作品后都有題注,字里行間都能看出其對梁山好漢的贊不絕口。其中陳洪綬對后人影響最大的木刻版畫作品就是《水滸葉子》,描繪了《水滸傳》當中的40位梁山英雄形象,不僅人物眾多,而且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是對當時動蕩不安社會的一種不安,對美好安定生活的一種向往。
另一個深受陳洪綬為之崇敬的人物就是被譽為“隱逸詩人之宗”的陶淵明。在中國畫上陶淵明被越來越多的文人畫家所關注及描繪,“淵明逸致”的繪畫題材也隨之豐富起來。陳洪綬對陶淵明的隱居不仕頗為興趣,多次創(chuàng)作有關陶淵明題材的作品。在其去世前的五、六年中創(chuàng)作了有數(shù)十幅有關陶淵明題材的繪畫,這其中包括冊頁、卷軸、立軸不同的繪畫形式,也包含白描、著色不同的表現(xiàn)形式,其內(nèi)容從持杖到觀菊再到撫琴,選取的都是陶淵明一生中最為后人所熟知的事跡。如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的《玩菊圖》縱118.6,橫55.1。題“洪綬仿李希古玩菊圖,擬抑之賢弟請教”,印“章候”。畫面中一高士持杖坐于矮凳上,面對一瓶菊,花瓶放置于怪石上,人物造型具有夸張的造型意味,高古、大耳、高鼻,表情與神態(tài)十分自然。整幅畫作的整體風格就如題跋所描述,不失李唐的趣味。打破了前人對陶淵明人物畫的固定樣式。
《博古葉子》以事傳畫,大多描繪的是大家心目中所敬仰的歷史人物。陳洪綬《博古葉子》中的“空湯瓶”對陶淵明形象的創(chuàng)作有其特殊之處,第一,這系列作品為木刻印刷品,是印在葉子上的。第二,與以往的陶淵明形象相比,陳洪綬筆下的陶淵明形象為坐像,畫面中他斜倚在一片石邊,席地而坐。第三,他的藜杖放在前方的地上,這與常見的藜杖而行的陶淵明也是不同的。整幅畫面石頭上置酒瓶一,酒勺一,酒盞一,根據(jù)題目酒瓶應為空瓶。畫面上陶淵明的形象面目清秀,低著頭且雙眼微閉,身體向前躬著,就好像陷入了沉思一般。畫面中透露出一種閑適,從容的氛圍。畫面右側題跋中所說:“其臥徐徐,其覺于于。瓶之罄矣,其樂只且”。整幅創(chuàng)作陳洪綬是想要傳達陶淵明的精神世界,即使沒有酒可飲,但依然神情自得。
1650年,陳洪綬為勸誡好友不要出仕清朝為官,創(chuàng)作了一幅長卷《陶淵明故事圖》。全卷共有11段,每個場景的選取都來源于陶淵明隱逸生活當中的一個片段。自右往左依次是:“采菊”、“寄力”、“種秫”、“歸去”、“無酒”、“解印”、“貰酒”、“贊扇”、“卻饋”、“行乞”、“漉酒”。此創(chuàng)作與宋元以來定型化的《歸去來圖》有很大的不同。首先陳洪綬受到了顧愷之《洛神賦圖》等典型長卷畫傳統(tǒng)的啟發(fā)和影響,在這幅長卷創(chuàng)作中運用了連環(huán)畫的表現(xiàn)形式;其次整幅畫卷以人物為主要描繪對象,摒棄了山水背景的描繪,將人物置于簡單的背景之中;這幅創(chuàng)作陳洪綬采用了顧愷之《女史箴圖》左圖右史的表現(xiàn)手法。每段上的題跋,并不摘錄于《歸去來兮辭》,而更多的是自己所題文字。他在每個場景的右邊都題有簡潔的文字,用來起到對這一場景作解說的作用。延續(xù)了魏晉的觀看習慣,先看圖再讀文字,用文字解讀圖像的原則。題文安排在了畫面忽高忽低的位置,由此在畫面上造成視覺上下起伏的視感。
陳洪綬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英雄主題暗含著歸隱山林、獨善其身的人生態(tài)度,他試圖在其圖式中強烈地抒發(fā)遺民之情,表露出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抒發(fā)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結語
陳洪綬是明末清初典型的遺民畫家。他試圖在歷代遺民所作的榜樣形式中尋求榜樣。希望通過對歷代英雄人物的認同從而獲得自己抉擇。陳洪綬生于國家憂患之時,適逢戰(zhàn)亂之世,在那樣一個急劇變化、動蕩不堪的亂世中,也正是有著濃厚“遺民情結”,才將自己的一腔熱血投身于藝術創(chuàng)作的領域,以此作為他抒發(fā)自己遺民情懷最好的方式。
注釋:
謝稚柳.清代繪畫概論,見《中國美術五千年》第 457 頁[M].人民美術出版社 ,1991(9)第一版.
黃涌泉.陳洪綬[M].上海:上海美術出版社, 1958.
付陽華.明遺民畫家研究[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102.
陳洪綬.吳敢點校,陳洪綬集[M].浙江古籍出版社,1994(3):10.
【明】張岱著.陶庵夢憶注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10).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于1988年7月曾舉辦“淵明逸致”特展,此特展定名來自展覽中明代周位的同名作品,“淵明逸致”題材可作為對中國畫中所反映的有關陶淵明題材的概括.
參考文獻:
[1]黃湧泉.陳洪綬年譜[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60.
[2]【美】高居翰.氣勢撼人[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3]翁萬戈.陳洪綬[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97.
[4]【美】高居翰.山外山:晚明繪畫[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9.
[5]吳敢.王雙陽.丹青有神:陳洪綬傳[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6]陳傳席.明末怪杰:陳洪綬的生涯及藝術[M].浙江: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7]范銀花.陳洪綬人物畫創(chuàng)作綜論[D].南京師范大學,2003.
[8]潘瑤.從陳洪綬談明清人物畫的變異風格[D].曲阜師范大學,2012.
[9]張希.晚明社會文化與陳洪綬人物畫風格的形成[D].西安美術學院,2010.
[10]萬新華.陳洪綬研究二十五年評述[J].大連大學學報,2007(1).
[11]袁行霈.古代繪畫中的陶淵明[J].北京大學學報,2006(6).
[12]付陽華.中國畫“淵明逸致”題材的漸次豐滿[J],文藝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