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曾說: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是古代時間特有的節(jié)奏與韻律,也是一個時代的步伐。從歷史的長河來看,科技的進步的的確確影響著人類的節(jié)奏,使得我們的文明有了巨大的改變。
近代史,可謂是中國變幻最大的歷史時期,在這幾百年間,我們中國文化的變化可以說是比遠古時代到明清時期的變化更為凸顯??梢詠碚f,倘若秦始皇生活在這幾百年之間,那么他恐怕也被嚇得睜目結舌!誠然,我們不能將古人置身于近代,但是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我們,卻實實在在可以將自己置身于歷史的書卷之中,去感受這時代賦予我們的波濤洶涌。
歷史的節(jié)奏無非就是人們生活的節(jié)奏,有煙火氣息方足以叫做文化。談到文化,咱們必然離不開衣食住行的變化。一點一滴,既是對于歲月的敬畏,亦是對未來的期待。時間回到明清朝代,數(shù)百年前的北京,依舊被封建時代的皇權帝國所籠罩,紫禁城里依舊是滿城的太監(jiān)與宮女,禁衛(wèi)軍莊嚴守護著朝野之上的九五之尊。那時的北京與現(xiàn)在的北京相比,最顯著的相似之處,或許就是房價了?;实劬幼〉牡胤阶匀痪褪乾F(xiàn)如今北京城內(nèi)那一環(huán)所在地。而“環(huán)”的由來,便是這交通的開始。
(一)交通之變:一日千里
如同文章開頭所說,在中國古代,交通的不便讓我們的古人尤其尷尬而悲哀。所幸,古人發(fā)明了車、發(fā)明了船、馴服了馬、養(yǎng)育了鴿,但是車馬慢的年代,無論是人力還是物力,總歸仍是慢的。
清朝時,代步工具也不少,但與現(xiàn)代先進的交通工具相比較卻稍顯落后,速度也略緩慢。
于是乎,我們見證了一封封書信的興起,我們見證了驛站的興起,我們看見了中國獨有的文化,按照一種緩慢的節(jié)奏,穩(wěn)步行進。
我國近代交通工具的演變,最集中最領先的是在上海。當外國人來到中國之后,從此,叮當叮當?shù)碾娷団徛?,是上海繁華都市形象中一道移動的風景,是張愛玲每天晚上枕著入睡的伴奏聲。在她以寫上海風情出名的小說中,電車也是上海的一座人生舞臺,各不相干的人在此登場;遺憾的是,往往來不及表演,卻要離場了。
因此電車,被當時報刊稱之為“上海唯一新發(fā)明”——近代上海處于社會轉型時期,待其顯示了巨大的優(yōu)越性,如高效、便捷、舒適,人們才會由最初的排斥態(tài)度向接受的回應方式轉變。
新的交通工具,使中國的進步發(fā)展宛若起飛了一般。從此,中國的大門也逐步打開,文化則更加開放而多元。民國時期,燈紅酒綠的夜上海是中國文化的興盛之地,而北京則淡忘了,曾經(jīng)的紫禁城因為交通不便而遜色于上海灘。由此可見,交通的變化改變了中國的文化,翻天覆地。
(二)服飾之變:美輪美奐
服飾是人類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zhì)文明的結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中國服飾如同中國文化,是各民族互相滲透、影響而生成的。每當我們想起中國服飾,江南小橋流水,青衣裊裊而來,是我們對于中國服飾文化的初印象。
中國傳統(tǒng)的服飾儼然過于瑣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就是中國傳統(tǒng)服飾復雜性的最好印證,刺繡就是最經(jīng)典的例子。蘇繡、蜀繡、湘繡這些特色產(chǎn)物,各地的服飾文化,是一針一線傳承下來的。每一朵花;每一片葉;每一片衣襟;每一處袖口;全然是時間打磨的產(chǎn)物。
進入現(xiàn)代,這個時期的服裝,以采用西式者為多,傳統(tǒng)特色的保留少之又少。經(jīng)過一個時期,較普遍地采用了一種既適合于我國婦女穿著,又吸收西式優(yōu)點的服式,即"旗袍"。除旗袍之外還有襖裙服裝樣式,特點為立領、寬袖口、露肘的短襖及長裙。男士則一改傳統(tǒng)的服飾,變成了中山裝與西服。這一點來看,中國男性卓然有了一些男子氣概,因為擺脫掉了長袍馬褂這一服飾。
服飾文化的改變,是一種從緩慢的歷史節(jié)奏到快速的現(xiàn)代腳步的變革,究其原因,也正是工業(yè)革命的浪潮席卷著服裝的改變,很顯然這個時候,中國的開放大門不斷被打開,西方文化不斷灌輸,所以才有了服飾之變。
(三)飲食之變:舌尖漫步
提及中華飲食,映入眼簾的必然是慈禧老佛爺?shù)臐M漢全席,一百零八道菜,是中國飲食文化幾千年來的一次大匯聚。正是在晚清,我們的民族飲食之流才有了充分的融合與發(fā)展?!懊褚允碁樘臁保佂肫芭柚凶顬檎蔑@一個民族的血脈與精神。孫中山先生曾經(jīng)比較中國與西方飲食文化:“中國近代文明進化,事事皆落人之后,唯飲食一道之進步,至今尚為開明各國所不及。中國發(fā)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歐美;而中國烹調(diào)法之精良,又非歐美所可并駕。”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百年前的論述,雖然歷史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這一基本判斷還未過時。
進入近代以來,西方的飲食文化漸漸傳入中國,西餐成為我們?nèi)粘o嬍车闹匾糠帧C姘?、牛奶、奶酪逐漸成為餐桌上的亮點。從中國來看,民國時期一直到現(xiàn)在,我們民族喝奶的習慣正一步步形成。過去我們只能從母親的乳房汲取奶品的滋養(yǎng),但現(xiàn)在中國人八十歲依舊不能“斷奶”,可見西方飲食文化對于中國飲食文化具有一定的革新作用。
進入快節(jié)奏的生活,飲食也進入了快節(jié)奏,我們漸漸習慣了速食,習慣了用很短的時間來烹飪食物,我們的飲食文化也正在由慢到快日趨演進。
(四)建筑之變:中西合璧
建筑是人類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了一種文化類型,建筑的文化風格深刻地體現(xiàn)了一個地區(qū)或民族傳統(tǒng)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藝術形式、人文理念,尤其是發(fā)展淵源諸方面之明顯不同的根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背景的顯著差異性。
北京四合院、上海弄堂、延安窯洞、土家木樓,中國的建筑風格多元和形態(tài)各異,建筑往往也是雕龍畫鳳,慢工出細活,精致而又古樸。在蘇州園林,我們依然能夠看見明清時期中國古典建筑的藝術造詣。
總而言之,近代文化的變遷,是由慢及快的變遷,從衣食住行四個維度,我們可以輕松瞧見:這種文化變遷的節(jié)奏,像極了天津快板——前期緩和,后期加速度!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充分享受到文化變遷帶來的巨型幸福感。想必秦始皇穿越到近代,一定也不會有再回去當皇帝的沖動呢。
作者簡介:余淼,筆名三水,1995年7月生,愛笑的女孩兒,江蘇鹽城人,本科,單位賓客關系主任,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