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明代“博學狀元”楊慎,少有詩名,然不幸于嘉靖三年被遣戍滇南,以此為界,其詩歌創(chuàng)作亦分為前、后期,即玉堂時期與南中時期。楊慎詩歌創(chuàng)作講求“無一字無來處”,注重對歷代詩歌的繼承與發(fā)展。通過對其玉堂時期詩作語詞來源的分析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其對古典詩歌的源頭文本《詩經(jīng)》的承繼特點突出,具體表現(xiàn)為:一是對《詩經(jīng)》文本中疊音詞的襲用,計有123處;二是以《詩經(jīng)》篇名入詩,具有借原篇之意抒當下之情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楊慎 玉堂詩 《詩經(jīng)》
楊慎嘗舉少陵“不及前賢更無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偽體親風雅,轉(zhuǎn)益多師是我?guī)煛币辉姡ā稇驗榱^句》之六),衍劉須溪語羅履泰之說云:“此少陵示后人以學詩之法,前二句戒后人之愈趨愈下,后二句勉后人之學乎其上也。蓋謂后人不及前人者,以遞相祖述,日趨日下也。必也區(qū)別裁正浮偽之體而上親《風》、《雅》,則諸公之上,轉(zhuǎn)益多師,而汝師端在是矣?!盵1]此外,他也常以“風雅”作為評判詩歌優(yōu)劣的標準,認為李東陽、何景明的詩為“剽竊雷同,比興漸微而風騷稍遠”之作,上親“風雅”當是學詩之典范,因而其詩歌中多有來源于《詩經(jīng)》《風》《雅》篇的詞匯,筆者對明嘉靖刻《楊升庵詩》[2]五卷本以及明嘉靖抄本《升庵玉堂集》[3]一卷兩種玉堂詩集所收詩歌進行細讀,統(tǒng)計其對《詩經(jīng)》的襲用情況如下:《小雅》45處,《大雅》11處,《周南》11處,《豳風》7處,《邶風》7,處《鄭風》 6處,《衛(wèi)風》7處,《秦風》5處,《王風》4處,《召南》4處,《唐風》3處,《墉風》3處,《魏風》3處,《齊風》1處,《陳風》5處,《檜風》1處。
楊慎詩歌的語詞對于《詩經(jīng)》《風》《雅》篇的引用共123處,僅《小雅》部分的引用就達到了45處,涉及范圍囊括了《小雅》的大部分作品,而對于“十五國風”而言,除《曹風》以外,其他十四國風篇目,均在其引用之列,由此看來,楊慎對于《詩經(jīng)》的表達習慣和藝術(shù)技巧是十分了解并格外推崇的,楊慎用詞對《風》《雅》的繼承與探索,可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量疊音詞的使用;二是以篇名入詩。
一.疊音詞的使用
《詩經(jīng)》語言之生動精煉,歷來受到文人們的追捧,而造成其語言生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大量疊音詞的使用,據(jù)統(tǒng)計,《詩經(jīng)》305篇中共有160多篇有疊字的運用[4],共出現(xiàn)過600余個疊音詞[5],這些詞或擬聲,或摩狀,或?qū)懬?,將事物的形象刻畫得鮮明活潑,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表達效果。
楊慎對此類疊詞的沿用共33處,具體有“采采”,楊詩《周彥通侍御秋齋》“采采籬邊菊”,詞出《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英英”,《梁白纻舞歌》“英英白纻雪色光”詞出《詩·小雅·白華》:“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傞傞”,《將進酒》“歌烏烏,舞傞傞”,詞出《詩·小雅·賓之初筵》:“側(cè)弁之俄,屢舞傞傞”;“抑抑”,《將進酒》“無愆抑抑儀”,詞出《詩·小雅·賓之初筵》:“其未醉止,威儀抑抑”;“洋洋”,《送郭價甫》“洋洋北流水”,詞出《詩·衛(wèi)風·碩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冥冥”,《出嘉陵江》“冥冥下無極”,詞出《詩·小雅·無將大車》:“無將大車,維塵冥冥”;“萋萋”,楊詩《郫縣子云閣》“城隅纖草晚萋萋”,《次韻劉潤之歲暮見懷》“衡門榛草晚萋萋”,詞出《詩·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萋萋”;“青青”,《春郊即事》“陵麥青青雉子斑”,詞出《詩·鄭風·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泛泛”,《送黃才伯(佐)冊封藩府南渭》“泛泛東行舟”,詞出《詩·小雅·采菽》:“泛泛楊舟,紼纚維之”;“肅肅”,楊詩《送周子庚都憲撫邊》“肅肅戒嚴程”,《送石熊峰閣老代祀泰山闕里》“肅肅攀歸鞅”,《送尹舜弼祗祀南岳分韻得王字》“肅肅戒歸裝”,詞出《詩·小雅·黍苗》:“肅肅謝功,召伯營之”;“蕭蕭”,《鄒生行贈謙之編修謫官廣德》“涼風蕭蕭吹五兩”,詞出《詩·小雅·車攻》:“蕭蕭馬鳴,悠悠斾旌”;“遲遲”,《首夏送東城邵園餞彭子充給諫得送字》“遲遲東晷移”,詞出《詩·邶風·谷風》:“行道遲遲,中心有違”;“悠悠”,《首夏送東城邵園餞彭子充給諫得送字》“悠悠隔江夢”,《寄嚴維中》“湘灘何悠悠”,詞出《詩·王風·黍離》:“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翩翩”,《善哉行》“翩翩空疾”,詞出《詩·小雅·四牡》:“翩翩者鵻,載飛載下,集于苞栩”;“離離”,《送雷時若還蜀兼寄劉參之》“離離劍上斗”,詞出《詩·小雅·湛露》:“其桐其椅,其實離離”;“靡靡”,《送嚴維中》“靡靡君行邁”,詞出《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心中搖搖”;“煌煌”,《與方思道別》“煌煌京洛都”,詞出《詩·陳風·東門之楊》:“昏以為期,明星煌煌”;“濟濟”,《與方思道別》“濟濟英賢躅”,詞出《詩·大雅·旱麓》:“瞻彼旱麓,榛楛濟濟”;“搖搖”,《行旅》“客心中搖搖”,詞出《詩·王風·黍離》:“行邁靡靡,中心搖搖”;“猗猗”,《送郭價甫》“猗猗揚馨香”,詞出《詩·衛(wèi)風·淇奧》:“瞻彼淇奧,緑竹猗猗”;“明明”,《送石熊峰閣老代祀泰山闕里》“明明翊化工”,詞出《詩·大雅·常武》:“赫赫明明,王命卿士”;“發(fā)發(fā)”,《送江景熙》“晨風方發(fā)發(fā)”,詞出《詩·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飄風發(fā)發(fā)”;“僮僮”,《李文正母麻太夫人壽九十詩》“僮僮月儀”,詞出《詩·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上列如楊詩《涉江采芙蓉》“娟娟東鄰子,采采惜芳華”句中“采采”一詞,出自《詩·秦風·蒹葭》:“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指茂盛,眾多貌,是以對植物茂盛的描寫來形容時間的推移,楊慎在這里用來形容女子的“芳華”已盛,然征夫仍不得歸,其背后所蘊含的情感與《蒹葭》中那位等待愛人的主人公的焦急與失落是完全一致的。再如《將進酒》“歌烏烏,舞傞傞,歌舞未終良夜過”和《于役江鄉(xiāng)言辭友生》“廣筵開秩秩,飛爵引傞傞”二句都用到“傞傞”一詞?!皞閭椤保鲎浴对姟ば⊙拧べe之初筵》:“側(cè)弁之俄,屢舞傞傞?!笔切稳葑砦枋B(tài)貌,楊慎用在此處,生動的刻畫出了宴飲的歡樂和士人酒醉而起舞的瀟灑風流之貌,情態(tài)十足。諸如此類,不再詳細說明,然這類疊音詞的使用大大增強了語言的表現(xiàn)力和詩歌的音樂性,將詩人的情感于一詠三嘆之間表現(xiàn)得委婉含蓄而動人。
二.以篇名入詩
除了繼承《詩經(jīng)》多用疊詞的傳統(tǒng),楊慎還常常直接以《詩經(jīng)》中的篇名入詩,這樣的引用常常是為了直接借用原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來抒發(fā)作者當下的情感。如《言將北上述志一首答蘇從仁恩王子衡(廷相)》是楊慎于正德十五年秋所作的一首贈答詩,自正德十二年勸諫失敗辭官回鄉(xiāng)后,楊慎仍一直關(guān)注京城和武宗的動態(tài),得知武宗仍然喜好玩樂,荒嬉朝政,他的心中多有憂慮和不滿,而此時,他正好又收到詔令要回京城復官,因此感嘆道:“晨夕詠鑿井,春秋歌《伐檀》?!薄啊斗ヌ础贰笔恰对娊?jīng)·魏風》的篇名,其序云:“《伐檀》,刺貪也。在位貪鄙,無功而受祿,君子不得進仕爾?!焙笠蛞浴胺ヌ础睘樽I刺貪鄙者尸位素餐而賢者不得仕進的典故,楊慎用此,是諷刺朝政混亂,如江彬、錢寧這一類的佞臣當?shù)蓝嬲匈t德的人卻得不到重用的悲哀。再如《春郊得紫字與張惟信同賦》中“晉禊首洛濱,鄭風詠溱洧”一句,《溱洧》是《詩經(jīng)·國風·鄭風》的一篇,溱和洧是兩條河的名稱,詩中寫青年男女到河邊春游,相互談笑并贈送香草表達愛慕的情景,十分美好。楊慎的這首詩是描寫春天在郊外出游時的場景,風光優(yōu)美,心情愉悅,與原篇情感意境可謂投合。再如《鳳翔阻雨兼聞寇未清橃悶一首》作于正德八年楊慎自京回鄉(xiāng)的途中,其中“故鄉(xiāng)望處驚烽火,遠道愁時賦蓼莪”一句中的“《蓼莪》”是《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此詩表達了子女追慕雙親撫養(yǎng)之德的情思,這一年,楊慎的繼母喻夫人卒于京師,楊慎此行就是為了扶柩返鄉(xiāng)丁憂,因此心情沉重,有悼念亡母之凄。另有《八月二日經(jīng)筵紀事》是正德十六年楊慎在京中任經(jīng)筵講官時所作,記載了當時開經(jīng)筵講經(jīng)論史這一史實,其中“湛露晞蘭省,卿云爛桂宮”中的“《湛露》”是《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左傳·文公四年》:“昔諸侯朝正于王,王宴樂之,于是乎賦《湛露》。則天子當陽,諸侯用命也?!焙笠源擞骶髦鳚?。楊慎用此是對帝王開設這類御前講席行為的褒揚,同時也是表達對自己受到帝王恩澤的感激之情。還有作于正德元年的《送張惟信冊封唐邸因歸省母》,這首詩是嘉靖元年楊慎在京中送張潮回鄉(xiāng)代祀并歸省時作,其中“還將《南陔》什,一奏北堂中”中《南陔》是《詩經(jīng)·小雅》的篇名,《詩·小雅·南陔序》:“《南陔》,孝子相戒以養(yǎng)也;《白華》,孝子之絜白也;《華黍》,時和歲豐,宜黍稷也。有其義而亡其辭。”《儀禮·鄉(xiāng)飲酒禮》:“笙入堂下,磬南北面立,樂《南陔》、《白華》、《華黍》。”后用為奉養(yǎng)和孝敬雙親的典實?!段倪x·束晳〈補亡詩〉》:“循彼南陔,言采其蘭,眷戀庭闈,心不遑安?!崩钌谱ⅲ骸把胍圆上悴菡?,將以供養(yǎng)父母?!睏钌饕么说涫欠Q贊張潮孝敬父母的德行。
綜上,楊慎作詩用詞對于《詩經(jīng)》的繼承可主要歸納為多用疊音詞和以篇名入詩兩大特色,這樣的引用豐富了詩歌的表達形式,使詩作的表意達情都更凝練精準。
參考文獻
[1](明)楊慎撰.王大厚箋證.升庵詩話新箋證[M].北京:中華書局.2008:193.
[2](明)楊慎撰.楊升庵詩.[M].明嘉靖刻五卷本.
[3](明)楊慎撰.升庵玉堂集.[M].明嘉靖抄本.
[4]孫曉榴.析《詩經(jīng)》中的疊字[J].語文學刊,2010(01):76-77.
[5]賈娟.《詩經(jīng)》的語言特色研究[J].名作欣賞,2019(23):91-92.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楊慎全集》整理與研究”(14ZDB075)的階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介紹:余瓊,湘潭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2017級古代文學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元明清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