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需要偉大斗爭精神。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3日在秋季學期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中青年干部培訓班開班式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深刻總結了馬克思主義產生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國家誕生和發(fā)展的斗爭歷程,我們黨在斗爭中誕生、在斗爭中發(fā)展、在斗爭中壯大的恢弘實踐,深刻闡明了新時代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重大意義,從堅定斗爭意志、把準斗爭方向、明確斗爭任務、掌握斗爭規(guī)律、講求斗爭方法等方面,科學回答了新時代發(fā)揚斗爭精神、增強斗爭本領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
新時代對輿論斗爭提出了新要求。輿論斗爭作為發(fā)揚斗爭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八大以來宣傳思想戰(zhàn)線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發(fā)生了歷史性變革,最具標志性的成果就是扭轉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被動局面,使意識形態(tài)領域發(fā)生全局性根本性轉變。取得這樣的歷史性成就,源于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重要論述的科學指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有理有利有節(jié)地開展了輿論斗爭。在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則問題上,宣傳思想戰(zhàn)線增強了主動性、掌握了主動權、打好了主動仗,陣地意識、斗爭意識增強了。但少數(shù)人還存在著不理解、不適應、不敢碰輿論斗爭的情況,需要我們對這一重要思想概念加以厘清,從而全面把握新時代輿論斗爭的新要求。
當今世界,國際局勢復雜多變,各種矛盾相互疊加,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一些模糊認識、錯誤觀點時有出現(xiàn),有的宣揚西方價值觀,有的歪曲黨的歷史,一些敵對勢力內外勾結,與我爭奪人心。但少數(shù)人長期以來習慣了和平建設的思維方式,淡忘了斗爭的重要性,存在著當太平官、打太平拳、過太平日子、革命意志消退、干勁斗志不足等消極現(xiàn)象。
思想上認識不清。一個時期以來,國內黨內形成一種羞談斗爭、回避斗爭的傾向,好像誰講了斗爭就是極左,就是違背世界潮流。有些人對“輿論斗爭”一詞望文生義不求甚解不加辨析,談“斗爭”色變,馬上聯(lián)想到“文革”,甚至認為是搞階級斗爭,唯恐避之不及。這種斗爭恐懼癥,是幼稚的、隨意的、庸俗的、形式化的理解,充分暴露了有些人不動腦筋不善于分析問題,特別是不善于應用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從而對“輿論斗爭”存在著不小的認識誤區(qū)。
態(tài)度上消極回避。有些人憂患意識不強,不思進取,得過且過,對于矛盾抱持鴕鳥心態(tài),回避斗爭,回避問題,愛惜羽毛,只愿做紳士不愿做戰(zhàn)士,不敢斗爭不善斗爭,這是一種政治麻痹癥。這些人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不強,對容易誘發(fā)政治問題特別是重大突發(fā)事件的敏感因素、苗頭性傾向問題,不敢亮劍、行動不快,容易讓消極、敵對的東西囂焰日長,讓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受到損害。
針對存在的“斗爭恐懼癥”和“政治麻痹癥”,我們不僅要批判,也要澄清模糊認識,從思想概念入手橫向剖析即分析比較相近概念,講清楚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和輿論斗爭的關系,幫助人們加深對輿論斗爭的思想內涵和理論淵源的理解。
1.橫向分析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和輿論斗爭的關系。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關系非常密切??梢哉f,輿論引導是軟性的斗爭,輿論斗爭是硬性的引導,二者不可分離。當風險和挑戰(zhàn)主要以人民內部矛盾的形式顯現(xiàn)的時候,要講究方法和藝術,和風細雨地做潤物細無聲的工作,這就是輿論引導;當這些風險和挑戰(zhàn)以是非混淆、黑白顛倒、敵我矛盾的形式露頭的時候,就要明確邊界和底線,做好斗爭的準備,這就是輿論斗爭。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是贏得輿論斗爭主動權、更好維護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治安全的迫切需要。因此,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具有辯證關系,經常作為一組概念來使用。
目前,一般地把堅持正面宣傳為主和統(tǒng)籌好輿論監(jiān)督放在輿論引導這個概念里來說,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同時,也說“堅持正面宣傳,并不意味著放棄輿論斗爭”??傊?,正面宣傳與輿論監(jiān)督、輿論斗爭也具有辯證關系。
筆者認為,輿論斗爭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輿論斗爭,既包含了敵我矛盾中的批評、論戰(zhàn),也包括人民內部矛盾中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輿論監(jiān)督。狹義的輿論斗爭就是指敵我之間的輿論戰(zhàn)。一般說到輿論斗爭,應以狹義理解為主。厘清輿論斗爭的這些內涵,要縱向溯源,考察輿論斗爭的理論基礎。
2.縱向探究輿論斗爭的理論淵源。目前,對輿論引導、輿論監(jiān)督的研究比較充分,但對輿論斗爭的研究不夠深入系統(tǒng),系統(tǒng)研究、歷史研究、案例研究不多。對于輿論斗爭這一政治性原則性很強的理論概念,我們需要把握好焦點和難點深入分析,查找這一思想的理論根源,把握發(fā)展脈絡。斗爭哲學、黨的革命性和新聞輿論的戰(zhàn)斗性是輿論斗爭的三個理論淵源。
哲學上,輿論斗爭是社會矛盾運動的反映。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事物的矛盾法則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法則?!盁o論什么事物的運動都采取兩種狀態(tài),相對地靜止的狀態(tài)和顯著地變動的狀態(tài)。兩種狀態(tài)的運動都是由事物內部包含的兩個矛盾著的因素互相斗爭所引起的”[1]。社會是在矛盾運動中前進的,有矛盾就會有斗爭。矛盾的普遍性決定斗爭的必然性。此外,矛盾還具有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決定斗爭的復雜性。矛盾的特殊性,呈現(xiàn)了事物發(fā)展變化的多樣性,決定了斗爭的復雜性。
矛盾和斗爭是普遍的、絕對的,解決矛盾的方法即斗爭的形式,因客觀對象和手段不同而呈現(xiàn)多種形式,既有物質斗爭,也有思想斗爭;既有柔的斗爭也有剛的斗爭;既有退卻的斗爭,也有前進的斗爭;把這兩方面連接在一起的“杠桿”就是輿論,“正是由于報刊把物質斗爭變成思想斗爭,把血肉斗爭變成精神斗爭,把需要、欲望和經驗的斗爭變成理論、理智和形式的斗爭,所以報刊才成為文化和人民的精神教育的極其強大的杠桿”。[2]馬克思1842年12初這樣論述報刊精神活動與社會實踐的關系,報刊這個“杠桿”正是現(xiàn)實的矛盾斗爭在思想輿論領域的反映,是輿論斗爭的理論源頭。列寧1913年11月28日致《真理報》編輯部的信中說,“報刊上展開的爭論和交鋒,有的可以幫助讀者更清楚地弄懂政治問題,更深刻地了解這些問題的意義,更果斷地解決這些問題”[3],“沒有討論、爭論和交鋒,就不可能有包括工人運動在內的任何運動?!盵4]報刊承載的輿論不僅反映了普遍的社會矛盾和斗爭,反映了物質斗爭和思想斗爭,輿論本身也成為一種斗爭形式。
政治上,輿論斗爭是黨的革命性的體現(xiàn)。革命是社會矛盾運動由量變發(fā)展到質變的體現(xiàn),是斗爭的集中爆發(fā),包括武裝斗爭和輿論斗爭兩種形式,即俗話說的槍桿子和筆桿子。戰(zhàn)爭年代,毛澤東主席一面指揮打仗,一面指導新華社展開輿論攻勢,并親自撰寫了大量新聞、時評和社論。黨在革命過程中,堅持“左手拿傳單右手拿槍彈”,一手抓軍事斗爭,一手抓輿論武器,通過文武兩條線指導全國革命斗爭,取得了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我們要繼承革命文化,勇于自我革命。我們的黨是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同時仍然是馬克思主義革命黨,必須要保持過去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1949年3月,全國革命勝利前夕,毛主席在七屆二中全會上提出“兩個務必”,強調“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是要求全黨繼續(xù)保持和發(fā)揚革命精神。改革開放以后,鄧小平同志強調要“發(fā)揚革命和拼命精神”。十九大報告指出:“黨在革命性鍛造中更加堅強,煥發(fā)出新的強大生機活力,為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提供了堅強保證”。[5]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發(fā)生深刻變化,宣傳思想輿論的交鋒較量依然嚴峻復雜、尖銳激烈。在偉大社會革命中,輿論斗爭依然是黨在新時期革命性的鮮明體現(xiàn)。
意識形態(tài)上,輿論斗爭是黨報戰(zhàn)斗性在新時期的繼承發(fā)展。新聞輿論工作處在意識形態(tài)斗爭最前沿,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十九大報告指出,“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zhàn)斗性”。[6]戰(zhàn)斗性不僅是黨的革命性體現(xiàn),也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一個重要觀點。
戰(zhàn)斗性是我黨早期黨報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1942年3月16日,中宣部發(fā)布《為改造黨報的通知》,對黨報的戰(zhàn)斗性做了闡釋。戰(zhàn)斗性包含了對敵批判和黨內的批判和自我批評、人民群眾對黨的工作的批判。1943年4月1日《解放日報》編輯部刊登改版社論《致讀者》,正式提出關于黨報的四方面要求,論證了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和組織性。1948年4月2日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毛澤東同志指出,“我們黨所辦的報紙,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這是我們革命無產階級應有的戰(zhàn)斗風格。”[7]
歷史地看,“輿論斗爭”有一個理論脈絡。隨著黨的新聞宣傳工作不斷發(fā)展壯大,“黨報”發(fā)展成“黨的新聞事業(yè)”和“黨的新聞輿論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黨的新聞輿論工作”這一概念,把新聞宣傳工作拓展為新聞輿論工作,把新聞輿論工作定位于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拓寬了范圍,增加了內涵,加重了地位,突出了時代性、整體性和意識形態(tài)屬性。建黨后“黨報的戰(zhàn)斗性”延伸到建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就成了“新聞事業(yè)的戰(zhàn)斗性”,目前所提的“輿論斗爭”是這一脈絡的延伸。不論是黨報的戰(zhàn)斗性還是新聞事業(yè)的戰(zhàn)斗性或輿論斗爭,這三個概念大致都包括對內和對外兩個方面,對內開展思想或工作上的批評與自我批評,輿論監(jiān)督可以視為批評與自我批評思想的延伸;對外指對敵人思想和行為的揭露和批判。
要深入理解輿論斗爭的思想內涵,除了橫向剖析和縱向溯源之外,還要澄清兩對關系,一是和諧與斗爭的關系,二是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的關系。這兩組關系不僅要在理論上闡釋清楚,也要在實踐中正確處理好。
1.澄清和諧與斗爭的關系。中國文化傳統(tǒng)強調“和合”“和諧”,社會和諧是我們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黨的十七大通過的黨章把“和諧”與“富強、民主、文明”一起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目標寫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絕不是輕輕松松、敲鑼打鼓就能實現(xiàn)的,實現(xiàn)偉大夢想必須進行偉大斗爭。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社會矛盾的持續(xù)過程,我們要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居安思危,認識到和諧與斗爭的辯證統(tǒng)一性。
從新聞輿論上來說,處理好和諧與斗爭的關系,就是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統(tǒng)籌好輿論監(jiān)督;就是要既堅持正面宣傳也進行輿論斗爭;就是要完善堅持正確導向的輿論引導工作機制。總而言之,就是處理好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的關系,處理好正面宣傳和輿論監(jiān)督、輿論斗爭的關系。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報道中,中央主流媒體及時做好黨中央重大決策部署的宣傳解讀,深入報道各地統(tǒng)籌推進疫情防控的好經驗好做法,廣泛宣傳一線醫(yī)務工作者、人民解放軍指戰(zhàn)員、公安干警、基層干部、志愿者等的感人事跡。這些正面報道激發(fā)正能量、弘揚真善美,展現(xiàn)了社會和諧美好。同時,各級政府和涉外部門主動回應社會關切,對善意的批評、意見、建議認真聽取,對借機惡意攻擊的堅決進行輿論斗爭。2月18日,中國駐南非大使林松添對正在非洲訪問的美國國務卿蓬佩奧攻擊中國執(zhí)政黨和政治體制進行批駁,他采用反問式策略,結合中國抗疫斗爭展現(xiàn)的超強體制優(yōu)勢,理直氣壯提出美國至少“八個做不到”。
2.澄清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的關系。輿論斗爭概念有廣義狹義之分,又與輿論監(jiān)督、輿論引導、正面宣傳具有密切的聯(lián)系,在實踐中具有巨大的影響力和殺傷力。如果把握不好,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負面影響和巨大損失。因此,必須處理好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落實意識形態(tài)工作責任制,加強陣地建設和管理,注意區(qū)分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旗幟鮮明反對和抵制各種錯誤觀點?!盵8]這個問題值得重視,有些人之所以對輿論斗爭產生誤解,就是因為害怕把握不好政治原則問題、思想認識問題和學術觀點問題的界限。
認真區(qū)分和把握這三個問題,在實踐中幫助干部群眾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同時注意既要防止出現(xiàn)低級紅、高級黑的現(xiàn)象,也要防止出現(xiàn)對必須澄清的問題采取沉默或無效應對乃至越說越亂的現(xiàn)象。對于思想認識模糊的,我們要遵循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規(guī)律,采取思想教育、明辨是非、以理服人的方式來進行;對于那些有意歪曲、肆意攻擊黨的理論和理想的錯誤言論,必須堅持有理有利有節(jié)的原則,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做到這些,就需要我們實事求是、解放思想,堅持政治意識、陣地意識、邊界意識、內外意識、敵我意識、法治意識,按照矛盾性質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斗爭方法。屬于人民內部矛盾的,采取輿論引導進行說服教育,屬于敵我矛盾的,采取輿論斗爭進行批駁揭露。
新聞輿論工作處于意識形態(tài)斗爭前沿,我們千萬不能天真、不能大意、不能退縮,要切實增強斗爭精神,敢于和善于開展輿論斗爭,旗幟鮮明地支持正確思想言論,反對各種錯誤觀點,堅決打贏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保衛(wèi)戰(zhàn)和阻擊戰(zhàn)。需要強調的是,進行偉大斗爭不是要搞革命年代疾風驟雨式的武裝斗爭,不是要搞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大規(guī)模的群眾運動,而是以始終遵循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始終維護人民根本利益、始終堅持黨的宗旨與使命為前提的,是在民主和法治軌道上展開的斗爭,是在維護正常社會秩序前提下展開的斗爭。
【注釋】
[1]毛澤東:《矛盾論》,《毛澤東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2頁。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2版,人民出版社1995年,1卷第329頁。轉引自陳力丹主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百科全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第78頁。
[3]陳力丹編著《馬克思恩格斯列寧論新聞》,人民日報出版社2009年版,第276頁。
[4]同上
[5]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頁。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第62頁。
[7]《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新華出版社,2014年版,第191頁。
[8]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