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張大方
(大連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遼寧 大連 116622)
根據中國知網數據庫統計,從1964 年到2019年之間,檢索主題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文獻多達577 篇。對年度發(fā)文量分布進行計量可視化分析可知,2000 年以前研究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僅有7 篇;2000 年到2009 年也僅有41 篇,從2008 年呈現上升趨勢;2010 年以后,以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為研究對象日益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特別是從2012 年開始,文獻量大幅增加,2014 年達到頂峰狀態(tài),2015 年到2018 年,文獻量逐漸下降(圖1)。
通過分析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研究的文獻指數,文獻量排名前七學科分布情況,依次是高等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社會學及統計學、哲學、倫理學、思想政治教育(圖2)。
圖1 年度發(fā)文量分布
圖2 文獻量排名前七的學科分布
具體而言,各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基礎理論研究(幸福觀、馬克思主義、幸福);二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研究(大學生、幸福觀教育、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幸福實現活動);三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化研究(中國夢、習近平、人民、集體主義幸福觀、人民幸福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人為本、郭明義、主客觀條件);四是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價值研究(當代價值、理想追求、實踐、幸福實現規(guī)律);五是馬克思幸福觀研究(馬克思、西方、幸福論)(圖3)。
圖3 各個學科相關詞的歸納總結
學者們主要從本質內涵、核心要素、基本特征等角度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基礎理論研究做出深刻闡釋。孫柳直接指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是“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與方法論在幸福領域的體現”,認為人們追求的是主觀與客觀、個人與社會、過程與結果相統一、科學辯證的幸福[1]。劉新春等突出了“人的本質與勞動本性”等核心要素[2]。張羽佳對主觀與客觀、物質與精神、享受與勞動、個人與社會四個統一進行了詳細分析[3]。學者們雖然出發(fā)的角度不同,表述不一,但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基本內涵分析的實質達到一致。大多數文獻引用學者閔緒國的觀點,引用次數達87,即“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道德是幸福的前提,幸福是物質幸福與精神幸福的結合,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4]。
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化的研究集中于歷史回顧總結和現實需要構建。一方面,以中國大事記、中國歷代領導人為線索的回顧或對某一人物、時代的成果總結。陳國鋒以1921 年中國共產黨成立、新中國成立以后、改革開放、十六大等中國大事記為時間線索回顧總結其成果[5];朱紅梅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和胡錦濤等歷代領導人為人物線索闡述“以人為本”[6];肖平把毛澤東的幸福觀概括為“一個主體、三個維度”,即以人民為主體,通過經濟、政治、文化這三個維度來體現[7]。另一方面,以中國當前社會的實際情形為導向進行現實構建。王魯寧在中國夢的時代背景下采用共時性的研究方法,提出人民的現實幸福論是當代建構的重要前提,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具體內容和實現形式是當前應該解決的主要問題等多個論斷[8]。羅軍偉深刻闡釋了勞動、道德、學習和奉獻是“新時期共產黨人幸福觀的實現路徑”[9]。
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的研究主要以大學生為主體,以德育為落腳點。一方面,大學生群體的重要性與大學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以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覃青必提出了幸福觀教育在高校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中獨立成章的必要性,并闡述了具體的教學內容、原則、方法及其外在保障[10];劉斯文等在分析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基礎之上,提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教育的內容及實現路徑[11]。另一方面,以德育為幸福觀教育的落腳點。郭穎指出,中國高校教育“重智輕德”現象,以及德育本身存在經濟化、政治化問題,忽視了教育主體本身的內在價值,嚴重脫離德育的初衷,德育要真正擺脫這一困境就要重視學生的現實生活,德育的本性在于提高學生的幸福,認為德育應把握好“感知幸福、創(chuàng)造幸福和享受幸福”[12];代玉啟根據當下的時代背景、價值觀多元以及人們的幸?,F狀指出了幸福觀在當前德育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提出幸福觀不僅是德育的重要內容,更是德育的有效抓手,要從“榜樣教育、對比教育、體驗教育”等多路徑開展幸福觀教育[13]。
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當代價值研究各有其出發(fā)點與側重點,宏觀角度總結起來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層面:第一,個人性價值,有利于樹立科學的幸福觀,完善道德品質,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第二,社會性價值,有利于推動社會和諧穩(wěn)定,引領中國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構建幸福中國。程伶俐等描述了隨著中國經濟、科技發(fā)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顯著的提高,但人民的幸福指數卻沒有隨之提升,根據這一問題指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具有“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并重、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念、正確認識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重要啟示[14]。高素華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角度分析,認為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具有“提升人們的幸福境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建設幸福中國”等價值[15]。李嘉美等通過分析中國社會轉型的現狀,并在把握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基本內涵之上提出了其在“社會價值體系的重要理念、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可靠基石、多元文化的思想引領、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的內在動力”四個方面的價值[16]。
學者們主要從兩方面分析馬克思的幸福觀。一方面,立足于對德謨克利特、蘇格拉底、康德、費爾巴哈等西方哲學家幸福思想的溯源突出馬克思幸福觀的內在本質,如李滟茹、王雪[17-18]。另一方面,扎根于對馬克思某一本或多本經典著作的分析來解讀馬克思幸福觀的理論高度,如張海濱等人專注于對《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這一著作的深入剖析來把握馬克思關于幸福是什么、不幸的根源以及如何實現這三個問題[19];馬進則從《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關于費爾巴哈提綱》《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等多本著作對異化勞動、資本主義的分析與揭露,指出“馬克思的幸福觀指人的本質、人的階級本性的實現”[20]。
總體而言,國內學術界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從不同的角度探討研究幸福觀的內涵、淵源、特質、價值等。更有學者在這方面取得豐富成果,如王魯寧、馬永慶、李海青等學者發(fā)表的《馬克思幸福觀的若干難點問題探析》《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當代指導意義探討——關于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中國化的若干思考》《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及其中國化何以可能——基于“中國夢”人民幸福內涵的理論淵源及實踐價值視角》等多篇文章[21-23]。這些研究成果拓展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研究方向,為后續(xù)工作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但在本源性、系統性、時代性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以研究。
第一,注重本源性研究。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24],馬克思的幸福觀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的本源,要注重經典文本分析。馬克思的幸福觀不同于“人的本質”“異化勞動”等理論體系,對幸福的看法零散于《青年在選擇職業(yè)時的考慮》《〈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共產黨宣言》等多本著作中,值得我們繼續(xù)整理和歸納分析其幸福思想的邏輯,深入挖掘其中富含的哲學意蘊。同時,馬克思的幸福觀并非孤立的,在分析整理的過程中要與人的需要、人的發(fā)展、勞動學說等理論相聯系,更有利于全面把握其實質。
第二,提升系統性研究。雖然對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研究角度多樣,但系統性的研究較少,專著寥寥無幾。國內各個領域的學者大都集中于對“幸?!钡难芯?,如龍運杰的《幸福論》、馮俊科的《西方幸福論:索倫到費爾巴哈》、劉正山的《幸福與幸福指數:理論構建與計量分析》、王拉娣的《幸福的持續(xù)》……主要側重從發(fā)展歷程、影響因素及提升方法等不同的層面和角度進行探討,而且涉及到多門學科。因此,在今后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研究中要善于吸收已有的關于幸福的研究成果,善于發(fā)現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與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內在邏輯聯系,與多學科的理論知識有機結合來提升其系統性。
第三,強化時代性研究。將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與當前中國發(fā)展出現的新變化、新特點相結合,順應時代要求、體現時代氣息,反映時代特色。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盵25]對于馬克思斗爭幸福觀,我們要辯證的認識“斗爭”,增強其時代性與靈活性,特別是與全面從嚴治黨思想、強軍思想、反腐敗斗爭相聯系;面對以各種形式出現的“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挑戰(zhàn)做出有力的回應與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