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是我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全面總結(jié)了一千多年當中歷朝歷代的政治智慧,記錄了上起春秋戰(zhàn)國,下至宋朝建立之前,總共1362年的歷史發(fā)展軌跡。而主持這部史書編撰的則是我國薯名的政治家、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司馬光。
司馬光出生在一個官宦家庭,自幼聰明好學(xué),小小年紀就知道站在大人面前聽講《左氏春秋》。關(guān)于里面的意思,他似懂非懂地了解一些。到了讀書認字的年齡,司馬光就常常手不釋卷,看得忘了饑渴,不知冬夏。
后來,司馬光靠科舉走上了仕途,在擔任翰林學(xué)士期間,跟王安石成了好朋友。后因為王安石變法一事,兩人持不同政見,從此變得勢不兩立。
宋神宗在位時,力主王安石變法。司馬光一開始還以朋友的身份,寫信分析了王安石變法的種種弊端。王安石寫了一封回信,對司馬光的建議逐條作了反駁。司馬光見王安石變法有神宗的支持,他再怎么勸也沒有用,一氣之下辭去了官職,回到家中潛心研究起歷史來。
司馬光從小就喜歡歷史,并對歷史頗有研究。自前人司馬遷著《史記》后,從上古到五代的史書實在是車載斗量,但能讓人拍案叫絕,可供帝王閱讀的經(jīng)典之作則為數(shù)不多。
在這段辭官在家的悠閑日子里,司馬光決定親手編一部從戰(zhàn)國到五代的史書,按照時代先后,以年月為經(jīng),以史實為緯,把重大歷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各方面的關(guān)聯(lián)都交代得清清楚楚。這樣,皇帝就不用同時閱讀那么多史書了,看這一部,就可以縱觀歷史興盛衰亡,總結(jié)得失利弊,從而更好地治理國家,為民造福。
確定了這個想法之后,司馬光就安居在洛陽,馬上動手編撰了起來。宋神宗雖然不支持司馬光保守的政治主張,但很支持他編書,不僅將自己的幾千卷藏書送給司馬光做參考,還親自給司馬光正在編寫的史書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叫作“資治通鑒”。
司馬光花了19年的時間,搜集并閱讀了大量的資料,《資治通鑒》終于大功告成。他在此書上傾注了畢生的心血,成書時,司馬光已經(jīng)“筋骨癯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成書兩年后,司馬光便積勞而逝了。
司馬光給后人留下的這部卷帙浩繁的《資治通鑒》,整二百九十四卷,約三百萬字,成了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史學(xué)著作之一,被清代史學(xué)家王鳴盛贊為“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xué)者不可不讀之書”。
摘自《小學(xué)閱讀指南高年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