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麗名 張靜 譚穎穎
【摘 要】 日本漢方與中國中醫(yī)藥同源異流,同根異枝,但又各具特色,尤其在藥物用量上有較大差異。文章分別從對度量衡考證的差異、藥物價格影響、藥物炮制、常用劑型、服藥習慣、醫(yī)生用藥經驗、水質不同、國民體質差異等9個方面探究中日兩國藥物劑量差異較大的原因,總結日本漢方用藥劑量較小的影響因素,為中醫(yī)藥用量合理化和規(guī)范化提供客觀依據(jù),以期兩大醫(yī)學體系能夠取長補短,共謀發(fā)展。
【關鍵詞】 日本;漢方;劑量
【中圖分類號】R28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7-8517(2020)2-0001-03
Abstract:Japanese Hanfang and Tran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ve the same origin and blend and influence each other. They are distinctive, especially reflected in dosage. 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reason for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of drugs dosage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Japanese Hanfang Medicine from textual research in measurement, price of drugs, concocting of drugs, commonly used dosage forms, medication complianc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doctors,water quality, national physique. The article concluded these factors about why the drugs dosage of Japanese Hanfang was so small to provide objective foundations for ra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The two medicine systems should strengthen exchanges, deficiencies and seek for common development.
Keywords:Japanese Hanfang; Dosage; Japan
自公元3世紀起,中醫(yī)藥學不斷從朝鮮半島傳入鄰國日本。隨后日本民族致力本土醫(yī)學思想創(chuàng)新,使之逐漸呈現(xiàn)一些本土特點,形成“漢方醫(yī)學”, 并迅速發(fā)展,成為日本醫(yī)療體系的主流,至今在其醫(yī)療體系占有重要地位 [1]。
漢方與中醫(yī)藥同源異流,同根異枝,但又各具特色,不僅表現(xiàn)在理論體系、診斷治療方面,也表現(xiàn)在用藥用量的不同。筆者前期以“經方常用50味藥物” (簡稱“TOP50”)為研究對象,通過隨機抽取門診病案或收集醫(yī)案著作中臨床內服湯劑處方,比較中藥應用較廣的五大地區(qū)(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日本、韓國)的中藥臨床用量特點,發(fā)現(xiàn)日本漢方用藥劑量尤其小,其TOP50的平均劑量為3g左右,中國大陸地區(qū)TOP50的平均劑量為13.19g,僅相當于其用量的1/4不到,如圖1所示[2]。
日本漢方醫(yī)學近幾十年發(fā)展較好,且客觀療效確切。小劑量既然有效,為什么中國還要用較大的量?漢方的小劑量在中國大陸是否行得通?文章就此探究日本藥物用量較小的原因。
1 日本醫(yī)家對度量衡考證的差異
日本漢方醫(yī)學使用小劑量處方,這一特點的出現(xiàn)與日本醫(yī)家對經方本源劑量的考證結果有關[3]。日本粟島行春先生揭示了日本湯劑用量輕的依據(jù)在于所謂的“神農秤” [4]?!吧褶r秤”之說肇端于陶弘景、定名于孫思邈。陶弘景《本草經集注》中所言“十黍為一銖” [5]的“神農秤”,其量值僅相當于漢秤“百黍為一銖”的十分之一。日·丹波元堅《藥治通義·方劑分量》,小島氏《經方權量考》均強調對古方“皆當以神農之秤而之正矣”。因此他們普遍認為,經方1兩為今1~1.6g,如矢數(shù)道明按1兩≈1.33g折算[6],大冢敬節(jié)認為1兩為1.2g、龍野一雄的1g說以及粟島行春的1.6g說等等。按此算法換算,經方中藥物最常用2兩、3兩也不過為3g、4g左右,與當代日本漢醫(yī)用量情況相符。
2 藥材價格貴,惜藥如金
中國人口眾多,對中藥材消耗量大,且許多高質量藥材出口鄰國,供不應求。其次為了滿足市場需求,開始大規(guī)模種植中藥材。而目前我國中藥種植沒有規(guī)范化、科學化,缺乏先進的管理觀念,或者相關部門未履行自己職責,監(jiān)管不嚴[7],或過度施肥,或農藥、重金屬殘留,使種植中藥材質量遠低于自然生長藥材。日本的藥材80%都是進口,中國是日本藥材第一出口大國。中國藥材與日本藥材質量上的差異,是造成中日藥物用量的差異的重要原因。中藥材對于日本,尤顯珍貴。日本大量漢方藥物依靠進口,價格昂貴,自然惜藥如金。同時因為藥材資源匱乏,形成節(jié)約藥材的危機感,力求以最小的藥量獲得最大的效果。
3 藥物炮制不同
炮制也是影響藥物劑量的一個重要方面。中藥歷來重視藥物炮制加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藥物毒性,或增加功效,從而達到安全有效的用藥要求。漢方藥不重視生藥炮制,多以生藥為主,一般只作簡單加工。這與日本資源缺乏有關,以盡量減少炮制來防止降低藥效或造成浪費,也與日本引進中藥時舍棄中藥“性味”“歸經”等基本理論有關。在日本炮制范圍大多限于有毒藥物的減毒炮制及生藥炮制前后化學成分的轉化或含量增減變化的研究等[8]。規(guī)定炮炙者僅附子、半夏二味,其他藥品不重視炮炙[9]。日本用生藥,所以臨床用量普遍偏小,避免因劑量過大,出現(xiàn)一些毒副作用。
4 濃縮中藥制劑的影響
日本是生產、銷售漢方制劑最多的國家,其生產具有明確的成分標準、藥理研究及臨床效用數(shù)據(jù),從產品質量到外觀包裝均優(yōu)于我國中成藥,從而使日本在中成藥國際市場上占有90%的絕對優(yōu)勢[10]。日本漢方制劑多采用濃縮中藥制劑,包括新型散劑、顆粒劑、膠劑、片劑、滴丸等劑型。最常見的顆粒劑型,普遍采用先進的噴霧干燥技術和流動造粒技術,使有效成分和揮發(fā)性成分得到保護,所以用很少藥量也能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11]。日本漢方雖然用顆粒劑較多,但亦不乏湯劑使用者。但長期的濃縮中藥制劑的劑量也對湯劑藥物用量有一定影響。如中國宋代由于戰(zhàn)亂、藥材緊缺等多方面原因流行煮散,用藥劑量從漢唐時期的大劑量陡然下降,至宋以后,雖然回歸湯劑,但因習慣了小劑量的用法,依然延續(xù)著小劑量使用。正如林憶所言“久用散劑,遂忘湯法”。日本湯劑藥物用量較小的原因,同樣可能如此,由于常用濃縮中藥制劑,用藥習慣導致湯劑藥物劑量也偏小。
5 服藥習慣不同
中日兩國對于中藥服法不同。日本漢方多為小劑量、長期服,中國多為常規(guī)劑量、短周期服。如果短期內未見療效,病人很可能中斷治療或更換醫(yī)生,這就促使中國中醫(yī)師使用大劑量,以求短時間內達到血藥濃度,取到療效。日本服用漢方周期很長,日本民眾包括醫(yī)療人員認為漢方(中藥) 對急性病無效,起效慢,只能用于慢性病的調理,且長時間服用才能見效,所以在治療慢性病時長期使用同一個漢方藥[12]。他們在習慣上追求蓄積藥量產生的效果。日本學者藤平健曾談到,日本漢醫(yī)診病一次都給患者開半個月藥,然后才做用藥正確與否和進一步如何治療的判斷,用藥時間長而量少[13]。所以雖然每劑藥物用量小,但實際藥物累積量并不小。
6 醫(yī)生用藥經驗不同
中國與日本兩者間用藥量的多少同對于藥物經驗積累的多寡有很大的關系。中醫(yī)藥起源于中國原始社會時期,在人類同疾病作斗爭中產生而發(fā)展,至今應用已2000多年歷史,積累了豐富的用藥經驗。到1842年鴉片戰(zhàn)爭以后,西方醫(yī)學才開始逐步傳入中國,接受西方影響時間較晚。公元3世紀左右,中國醫(yī)學傳入日本,形成“漢醫(yī)”,是日本醫(yī)療體系的主流。十六世紀后,隨著1542年葡萄牙的入侵,歐洲的醫(yī)學就開始緩慢地滲入日本。1608年日本與荷蘭建立外交關系,荷蘭醫(yī)學開始在日本盛行。明治維新以后(1868年),新政府規(guī)定廢止傳統(tǒng)醫(yī)學,采用西方醫(yī)學,漢方醫(yī)學受到重創(chuàng),停滯不前。直到二戰(zhàn)后,再度復蘇,到1976年,中日建交后,才步入發(fā)展時期[14]。但沒有系統(tǒng)的藥物學理論知識,忽視了本草的歸經、藥物氣味與效能的相關性[15],對中藥藥物經驗的積累不如中國,對藥物用量的把握較小,因此不敢加大用量,力求穩(wěn)妥,以盡量減少藥物的副作用。
7 西方醫(yī)學的影響
如上所說,日本較早地接受西方醫(yī)學,西醫(yī)邏輯思維的影響較深。且如今在日本,必須通過西醫(yī)醫(yī)學院校畢業(yè)后獲得醫(yī)師資格才能學習應用漢方,所以常以西醫(yī)學的思維方式來認識漢醫(yī)學,對于漢方的應用,相當謹慎,盡量用原方、少加減,對劑量嚴格控制在一定范圍內。
8 水質差異
煎藥的水與藥物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有關。劉紅鈮曾采用ICP-MS對我國上海市、昆山市和日本高松市的自來水進行金屬元素質量檢測,發(fā)現(xiàn)我國自來水的鈣、鎂、鈉比日本顯著偏高。上海市自來水鈣、鎂、鈉濃度分別為45、14、18mg/L,日本自來水鈣、鎂、鈉濃度分別為12、0.5、4.3mg/L[16]。即日本多為軟水(不含或含較少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中國大陸多為硬水(含有較多可溶性鈣、鎂化合物的水)。煎中藥首選含礦物質較少的水,礦物質越少,越利于中藥中有效物質的滲出。硬水中過多的礦物質可使藥物的成分發(fā)生沉淀等變化,影響藥效。因此,煎中藥軟水比硬水好。日本用軟水煎藥,相同劑量的藥材,其有效成分更容易析出。
9 體質差異
日本為島國,地域狹長,人口緊密,人體纖細,容易緊張,對藥物比較敏感。有學者認為日本臨海,人多脾虛、腎虛、體質弱,不能耐受量多藥物的刺激[17]。這點與在中國大陸,南方醫(yī)家普遍比北方醫(yī)家,用量較小的原因相同。生長在內陸的中國人,由于體質強壯,所需藥量大[18]。日本20世紀90年代國家流行病學的調查,40%的人為過敏體質[19]。所以日本人多心身較敏感纖細,易對外界刺激產生反應。不僅中藥如此,往往小量即可取效;針灸也同樣如是。日本最粗的針具,僅相當于中國最細的不銹鋼針,而日本至今常用的半米粒大或麥粒大艾灸。這可能與日本人性格比較謹慎、敏感有關。
10 小結
清代名醫(yī)王清任曾說:“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 [20],中藥對于疾病的治療效果,除取決于診斷辨證是否正確、選方是否對證、用藥是否合理外,與劑量的多少不無關系,因此劑量問題尤為重要。日本漢方與中國中醫(yī)藥同源異流,同根異枝,但又各具特色,尤其在藥物用量上有較大差異。為什么日本漢方劑量小,中國中醫(yī)藥劑量偏大,除了與上述諸多因素有關以外,也值得進一步深入挖掘。以期為中醫(yī)藥用量合理化和規(guī)范化提供客觀依據(jù),并促使兩大醫(yī)學體系能夠取長補短,共謀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李文瑞,李秋貴. 日本漢方腹診選編一傷寒派腹診[M].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5-6.
[2]Liming Chen, Yanling Fua, Lin Zhang,et al.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in the Mainland China, Hong Kong, Taiwan, Japan, and South Korea. [J].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15,2(3):140-149.
[3]馮青,柳井杜莎,黃一姍,等. 我國經方常用藥物在日本漢方醫(yī)學中的用量探析[J].中草藥,2013,44(9):1211-1214.
[4]仝小林,崔勿驕,崔新育,等. “神農秤”質疑. 中華醫(yī)史雜志[J].1996,26(4):251-252.
[5]陶弘景.本草經集注[M].北京:北京群聯(lián)出版社,1955:33.
[6]矢數(shù)道明. 臨床應用漢方處方解說[M]. 北京: 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 1983:26-27.
[7]柏 瑩. 中醫(yī)藥劑型改革現(xiàn)狀與日本漢方藥發(fā)展的對比[J].中醫(yī)藥導報,2013,19(1):21-22.
[8]郭子光.日本漢方醫(yī)學精華[M].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37.
[9]桑木崇秀著,羅繩祖譯. 日本中醫(yī)與中國中醫(yī)的差異[J].日本醫(yī)學介紹,1980(8):30-32.
[10]冉懋雄. 日本漢方藥與我國中藥研究進展述評[J].中國藥學雜志,1993,28(3):165-168.
[11]嚴令耕.日本漢方藥的發(fā)展對我們的啟發(fā)[J].中醫(yī)藥管理雜志,2004,14(5):42-43.
[12]巖琦學,傅延齡. 用中醫(yī)理論分析日本運用小柴胡湯導致的間質性肺炎[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10,16(12):1149-1151.
[13]桑濱生.中日藥用量不同的探討[J].中醫(yī)藥信息,1988(2):44-45.
[14]牛建昭.中醫(yī)學傳人日本與漢方醫(yī)學流派之形成[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1994,71(4):68-69.
[15]沈紅.試述日本漢方醫(yī)學之特點 [J].上海中醫(yī)藥雜志,1992,1(25):42-44.
[16]劉紅鈮,孫震威. ICP-MS測定自來水中的金屬元素[J].光譜實驗室,2012,29(1):124-127.
[17]桑濱生.中日藥用量不同的探討[J].中醫(yī)藥信息,1988(2):44-45.
[18]孫玉松.漢方藥與中藥的差異[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0,22(6):545-547.
[19]葉依.過敏是日本的“國民病”[N].健康時報,2007-9-6.
[20]王清任.醫(yī)林改錯[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11:25.
(收稿日期:2019-11-11 編輯:陶希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