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偉
唐代裴編集的《傳奇》收錄了一篇關(guān)于文簫的傳記,南宋陳元靚的《歲時廣記》亦見載。大意是說,唐太和末年有個叫文簫的書生,漂泊無家,流落到蜀中的鐘陵郡。此地西山的游帷觀于中秋時節(jié)常有進香、齋醮、求福、宴謳等活動,文簫也趨往游賞。偶然遇到一位“幽蘭自芳、美玉不艷”的女子,遂尾隨其后。該女自稱乃仙君吳猛之女,名喚彩鸞,并自陳與文簫前世結(jié)緣,愿為民女嫁之。文簫窮寒,不能養(yǎng)家,彩鸞說:“君但具紙,吾寫孫愐《唐韻》?!泵刻炜沙徊浚坎靠墒畚寰?。越十年,吳彩鸞書《唐韻》廣為人知,于是二人遷居至新吳縣越山郡舉村。某天凌晨,二人“各跨一虎,行步如飛,陟峰巒而去”。
北宋佚名《宣和書譜》“吳彩鸞”條(卷五)也記載了一則女仙吳彩鸞和她因為擅長抄寫韻書而聞名的故事,更加繪聲繪色:
女仙吳彩鸞,自言西山吳真君之女。太和中,進士文簫客寓鐘陵。南方風(fēng)俗,中秋夜,婦人相持踏歌,婆娑月影中,最為盛集,簫往觀焉?!嵶居跒樯墅[為以小楷書《唐韻》一部,市五千錢為糊口計。然不出一日間,能了十?dāng)?shù)萬字,非人力可為也。錢囊羞澀,復(fù)一日書之,且所市不過前日之?dāng)?shù)。由是彩鸞《唐韻》,世多得之。歷十年,簫與彩鸞遂各乘一虎仙去。《唐韻》字畫雖小,而寬綽有余,全不類世人筆,當(dāng)于仙品中別有一種風(fēng)氣。
也有后世文人懷疑唐代有吳彩鸞書《唐韻》的真實性,但當(dāng)見到其書法真跡之后,便深信不疑。南宋樓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在《攻媿集》(卷七十八)里說:“始余讀《文簫傳》,言吳彩鸞書《唐韻》事,疑其不然。近于汪季路尚書家見之。雖不敢必其一日可辦,然亦奇矣。為之賦詩,且辨其為陸法言《切韻》。”
韻書是隋唐以后科舉考試的工具書,《唐韻》是唐代韻書的代表,它由玄宗天寶年間曾任陳州司馬的孫愐編成,該書的前身是隋仁壽元年陸法言所編《切韻》(六0一年,已亡佚)?!肚许崱吩镜拿婷参覀兘裉煲褵o從得知,而只能依靠孫愐《唐韻》、敦煌出土的唐五代韻書殘卷,以及北宋祥符元年由陳彭年、丘雍等學(xué)者奉敕編纂的《廣韻》( 一00八年)。《唐韻》為當(dāng)時的應(yīng)考舉子提供了字音標準、押韻規(guī)范,它的用途是“正音”,可以說相當(dāng)于今天中小學(xué)生和語文工作者案頭必備的《現(xiàn)代漢語詞典》。
翻檢一下唐以后歷朝歷代的書畫著錄、史料筆記等文獻資料后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吳彩鸞及其手書《唐韻》的記載不勝枚舉,正所謂“彩鸞之事,備載書史”(柯九思:《跋吳彩鸞書唐韻真跡》)。虞集《道園學(xué)古錄》有詩云:“豫章城頭寫韻軒,繡簾窣地月娟娟。尋常鶴唳霜如水,書到人間第幾篇?!痹摃团帷秱髌妗范继岬搅藚遣墅[在龍興紫極閣“寫韻軒”摹寫《唐韻》。倪瓚《倪云林集》也有詩云:“誰見文簫逐彩鸞,碧山蘿月五更寒。猶遺寫韻軒中跡,留得風(fēng)流后世看。”各家史書提到吳彩鸞《唐韻》(或簡稱“吳《韻》”)這部書時有些可以注意的地方,下面分別述之。
(一)稱其為《切韻》或者《廣韻》的,如南宋周密《云煙過眼錄》(卷上)說是“吳彩鸞書《切韻》一卷”。元王惲《玉堂嘉話》(卷二):“柳誠懸題云:‘吳彩鸞,世傳謫仙也。一夕書《廣韻》一部?!?清錢曾《讀書敏求記》(卷三)也說:“焦達卿有吳彩鸞書《切韻》一卷,……相傳吳彩鸞所書韻?!?/p>
《切韻》是本名,到了唐代改名為《唐韻》,又因為是對《切韻》的增廣,所以也叫作《廣切韻》,宋代以后再叫《唐韻》就顯得不合時宜了,于是該書又定名為《廣韻》。宋李燾《說文解字五音韻譜》的“敘論”對此做過一番解說:“隋仁壽初,陸法言等所共纂次,而唐儀鳳后,郭知玄等又附益之,時號《切韻》。天寶末,陳州司法孫愐者,以《切韻》為謬,復(fù)加刊正,別為《唐韻》之名。在本朝太平興國及雍熙、景德皆嘗命官討論,大中祥符元年改賜新名曰《廣韻》?!?/p>
(二)把它叫作《玉篇》的,比如元陸友仁《硯北雜志》里說:“宇文廷臣孫家有吳彩鸞《玉篇韻》,今世所見者《唐韻》耳?!笨墒?,眾所周知,《玉篇》和《切韻》在中國學(xué)術(shù)史上是不同的兩本書,前書是南朝顧野王(五一九至五八一,吳郡吳縣人)所編,它是一部按部首將漢字分類編排的字書,但它跟《切韻》經(jīng)歷了相同的命運,其原本也已經(jīng)亡佚了。不過幸運的是,日僧空海(七七四至八三五)所編《篆隸萬象名義》一書所收錄的漢字字音和字形,全部來自《玉篇》,所以今天我們通過《名義》,仍然可以了解到《玉篇》的全貌。
還有一點,又可以算是《玉篇》《切韻》的共同點,那就是到了大中祥符六年,還是陳彭年、丘雍等,又奉敕編修了《玉篇》,歷史上稱其為《大廣益會玉篇》。這兩部書,《廣韻》是用來“正音”的,而《玉篇》則是用來“正字”的(后者在功能上類似于今天的《新華字典》)。唐以后的科舉應(yīng)試中,《唐韻》和《玉篇》是明令規(guī)定的考試用書,既然如此,吳彩鸞抄《唐韻》為何會大受歡迎,同時《唐韻》的名稱為何又會跟《玉篇》混同,也就不難理解了。李燾所編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就此有若干記錄:
丁亥,詔太子中舍陳卾等,同詳定《玉篇》《切韻》。注云:《藝文志》載:定《篇》《韻》在雍熙中,與本紀實錄不同,恐《志》誤也,今不取。(卷一八)
初,上以字學(xué)訛舛,欲刪正之。學(xué)士少能通習(xí),或薦趙州隆平主簿,成都王著、唐相方慶之后,書有家法。乃召為衛(wèi)尉寺丞史。館祇候令,詳定《篇》《韻》。(卷二十三)
近年進士多務(wù)澆浮,不敦實學(xué)。惟鈔略古今文賦,懷挾入試。昨者廷試,以正經(jīng)命題,多懵所出。舊敕止許以《篇》《韻》入試,今請除官《韻略》以外,不得懷挾書策,令監(jiān)門巡捕官潛加覺察,犯者即時扶出,仍殿一舉。(卷六0)
(三)《唐韻》的第三種又名《四聲韻》。故宮博物院曾經(jīng)收藏過一部名為《裴務(wù)齊正字本刊謬補缺切韻》( 后入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韻書。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曾由著名的古文字學(xué)家、解放后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兼文物陳列部主任的唐蘭先生加以摹寫全帙,該摹本收錄在二0一六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印的《唐蘭全集》中。
這部韻書的末尾有“唐女仙吳彩鸞小楷書《四聲韻》 項元汴真賞”字樣,還有明項元汴(一五二五至一五九0)的跋語,其基本內(nèi)容就是本文開頭所引《宣和書譜》“吳彩鸞”條,文字稍有出入而已。同樣地,清卞令之(一六四五至一七一二)編《式古堂書畫匯考·吳彩鸞》(卷八)也有“唐女仙吳彩鸞楷書《四聲韻帖》”的說法。
齊梁以來,沈約、周颙等人提倡“永明文學(xué)”,述及“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四聲”“八病”之說,這其中“四聲”所指的是中古前后平、上、去、入四個聲調(diào)。《切韻》等隋唐時期的韻書,也是按照這四個聲調(diào)進行分類編排的。既然吳彩鸞《唐韻》也屬于同系列的韻書,稱之為“四聲韻”想必也就不足為奇了。
還有一點,可以將吳彩鸞所書《唐韻》跟《四聲韻》聯(lián)系在一起,那就是北宋夏竦(九八五至一0五一)編過一部《古文四聲韻》,此書是古文字學(xué)的一部字典,除了古體字,也收錄隸古定和出土銅器銘文。但它的編排方式,并不是許慎《說文解字》的部首排序法,而是《唐韻》型的排序法,即按平上去入四聲、以中古韻書的分韻方式來列舉漢字各種字形的辦法。作者在該書“序”里明確交代了,“集前后所獲古體文字,準《唐切韻》分為四聲”。與較早的郭忠恕《漢簡》相比,《古文四聲韻》增出的字書、韻書包括《祝尚丘韻》《玉篇》《籀韻》《唐韻》《崔希裕纂古》等(李零:《出土發(fā)現(xiàn)與古書年代的再認識》),其中《祝尚丘韻》應(yīng)和《切韻》《 唐韻》屬于同一性質(zhì)的韻書,《大宋重修廣韻》編訂時也曾引用參考;至于《玉篇》《唐韻》,自然也是《四聲韻》的重要參考。
王國維先生在中古韻書體制嚴格方面,做過專門的研究,這一方面的成就,見于王氏所著《觀堂集林》(卷八)、《觀堂別集》(卷一)、《唐寫本唐韻殘卷校記》(《王國維遺書》第五冊)等。其中與本題所述相關(guān)的一段話,茲引如下:
夏英公《四聲韻》所據(jù)之《唐切韻》與《唐韻》相去尤近,即視為《唐韻》別本,為后人增加者,亦無不可?!豆盼乃穆曧崱凡华毰c《唐韻》近,其反切又與《廣韻》近?!稄V韻》部首所用反切,與大徐本《說文》所用孫愐反切及二徐《篆韻譜》反切頗有異同,而與《古文四聲韻》部首反切一字不異。疑修《唐韻》時所用《唐韻》即《古文四聲韻》所本之《唐切韻》也。(《唐韻別本考》)
作為科場功令的必備用書,裝幀與書體兩方面的優(yōu)良品質(zhì)是吳彩鸞所書《唐韻》得以廣泛流傳的有力保證。
此書首先是可讀性強、便于攜帶,北宋歐陽修《歸田錄》(卷二)說“唐人藏書,皆作卷軸”,但缺點是“卷軸難數(shù)卷舒”,所以須在書籍形制上加以改進,于是便有了“以葉子寫之,如吳彩鸞《唐韻》、李郃《彩選》之類是也”。宋張邦基《墨莊漫錄》( 卷三)稱之為旋風(fēng)葉 :“今世間所傳《唐韻》猶有,皆旋風(fēng)葉,字畫清勁,人家往往有之?!蓖鯋痢队裉眉卧挕罚ň矶﹦t稱之為龍鱗楷韻:“其冊共五十四葉,鱗次相積,皆留紙縫。”黃庭堅(一0四五至一一0五年)《山谷別集》(卷十一)說得更加詳細:
右仙人吳彩鸞書《唐韻》凡三十七葉,此唐人所謂葉子者也。按彩鸞隱居在鐘陵西山下,所書《唐韻》,民間多有,余所見凡六本。此一本二十九葉彩鸞書,其八葉后人所補。(《跋張持義所藏吳彩鸞唐韻》)另一方面,吳《韻》的書體和行款均為上品。鄭元祐(一二九二至一三六四)《書畫舫》說:“項(元汴)氏寶藏吳彩鸞正書《唐韻》全部,原系鮮于伯幾故物,后為陸大宰全卿所購名跡也。雖字細僅若蠅頭,而位置寬綽有余,不類世人行筆,當(dāng)于仙品中求之乃得?!贝藭€記載了一個名叫松學(xué)翁的民間書手,雖然也是“筆法純熟”,但他“伸紙疾書,一日僅能楷行三萬字”。相比之下,“雖亭勻而柔媚有愧彩鸞多矣”。
虞集(一二七二至一三四八)也在《吳仙寫韻軒記》里盛贊吳《韻》:“其皆硬黃書之,紙素芳潔,界畫精整,結(jié)字遒麗,神氣清明。豈凡俗所可能者哉?”可見,吳彩鸞所抄《唐韻》從字跡到行款,確屬“仙品”。另外,宋代蜀中導(dǎo)江迎祥寺還藏有吳彩鸞所書的《佛本行經(jīng)》(六十卷),同樣是所謂“字畫清勁,人家往往有之”的異物。又嘗有吳彩鸞手寫《法苑珠林》一百二十軸,“人罕知者”(王世禎《居易錄》卷六),“其軸粘連處至今不斷”(王世禎:《皇華紀聞》卷二)。北宋以后還一度流行過“今《玉篇》惟越本最善”的說法,書末題為“會稽吳氏三一娘寫”,因其楷法殊精,書手又是吳姓,有人懷疑“豈亦彩鸞苗裔耶”。
正所謂“唐人盛為詩賦,韻書當(dāng)家置一部。故陸(法言)、孫(愐)二韻,當(dāng)時寫本,當(dāng)以萬計”(王國維語),宋元時期仍然是“在圖書之府及好事之家,往往有其所寫《唐韻》”??梢妳遣墅[書寫《唐韻》流布之廣,影響之深。《宣和書譜》( 卷四)還記載了一個叫詹鸞的韻書寫手 :“不知何許人也。……書《唐韻》極有功,近類神仙吳彩鸞。慕彩鸞,故名焉?!闭阐[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存在,已不可考,但其時對吳彩鸞的追慕之風(fēng),已一覽無余。晚至清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的“蓬萊宴”,仍然有以說唱形式演繹的吳彩鸞故事。
“唐人括帖考試,多用韻書,故《唐韻》鬻行甚易也?!保ㄈ~德輝《書林清話·女子鈔書》)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包括《唐韻》在內(nèi)的中古韻書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瑰寶,它不僅傳承了漢字字音、字形、字義的傳統(tǒng),在中國科舉制度史上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而吳彩鸞及其書《唐韻》一事,之所以能成為經(jīng)千年而不衰、為世人所樂道的傳奇故事,一方面說明了隋唐以后,懷抱“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之夢想的科舉士子多么看重它;另一方面,“吳彩鸞書《唐韻》”這一看似“偶然”的事件,作為一種縮影,實則可以說是千百年來的官僚行政制度得以平穩(wěn)延續(xù)在民間層面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