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廣
在印度尼西亞北蘇拉威西島和藍碧島之間有一條長約十五千米、寬約兩千米的海峽,名曰藍碧海峽。藍碧海峽為火山巖地形,海底多為火山泥成分的山地,在此生活著十分豐富的生物物種,其中一些物種為此海域所獨有,比如一種生來就不會游泳的魚——藍碧絨魷。
藍碧絨魷俗稱老虎魚,是一種名副其實的“奇葩魚”。藍碧絨魷的奇葩之處首先在于,它雖然長有魚的外部形狀和結(jié)構(gòu),但體表卻沒有覆蓋著尋常魚類那種鮮亮的鱗片,而是長有許多密集的骨粒狀小突起,樣子看起來很是怪異。
藍碧絨魷更為奇葩之處在于,它和鯊魚一樣,體內(nèi)都沒有通過改變體積大小來改變“魚體”自身平均密度進而調(diào)節(jié)上浮或下沉深度的魚鰾。不過,鯊魚長有發(fā)達的肌肉能夠以靈活的身體運動并配合尾鰭像船櫓那般向前推進,而且鯊魚的肝臟內(nèi)儲藏有低密度油狀液體——鯊烯,此種油狀液體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替代魚鰾的浮沉作用,只是這些都是藍碧絨魷不具備的。
于是,我們看到了世界上最奇葩的魚的最奇葩之處——藍碧絨魷只能在海底的砂層上借助魚鰭的力量一路搖晃不定地匍匐前行,成了真正意義上不會游水更與“海闊憑魚躍”之暢游境界無緣的魚,嚴(yán)重偏離了我們對“得水之魚”的常規(guī)認識。
需要說明的是,雖然藍碧絨魷并不具備自由游動的能力,但它長有一張大嘴,當(dāng)有浮游生物從它眼前經(jīng)過時,它會不失時機地張開嘴巴,瞬間在嘴內(nèi)形成了一個低壓區(qū),那些小生物自然會順著水流被“邀請”到它的腹中。
(選自《知識窗》)
【素材解讀】
沒有魚鱗沒關(guān)系,沒有魚鰾也沒關(guān)系,不會游泳同樣也不算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藍碧絨魷用自己的奇葩行為和生存哲學(xué)啟示我們:只要不拋棄生活的信念,只要不放棄前進的努力,哪怕只是一路艱難地匍匐而行,也一定能匍匐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寫作方向】
把缺點變成優(yōu)點;困境;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