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時候,海豚救了他。長大后,他在救海豚。
70多年前,一個在泰國出生的中國男孩,因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的影響,隨父母親回到廣東汕頭市的海邊生活。
念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因為喜歡上游泳,每天一放學,他就往附近的碼頭跑,久而久之就練成了浪里白條,在海里游泳如同在運動場里奔跑那樣快速敏捷。
他怎么也沒有想到,會有遇險的一天。那天,正在海里暢游的他,突遇臺風,海浪特別大,怎么游也游不回岸邊了。
一個十一二歲的小孩,在水里獨自與臺風搏擊,其內心恐懼可想而知。
這回死定了!這么想后,筋疲力盡的他,決定不再掙扎,而是張開雙臂,仰躺在水面上,閉著眼睛,盡量保持身體平衡和體力,期待被大人發(fā)現(xiàn)救起。
過了一會兒,他的腳好像搭上了一樣什么東西。他覺得很奇怪,因為碼頭的水很深,怎么會踩到東西呢?過了一會兒,忽然有人用力拉住他的手。那是陪他去的同學。上岸后,他回頭一看,只見兩只白海豚在海里頻頻向他點頭。同學告訴他,是白海豚救了他。
此后,這個少年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坐在汕頭海邊的巨石上,等待那兩只海豚的出現(xiàn)。當看到它們從遠處向他游來時,他就會忘掉周圍的一切,立即跳進海里,與海豚一起嬉戲……
這個少年名叫潘文石。
愛上中華白海豚的潘文石高中畢業(yè)后,報讀了北京大學生物學系,畢業(yè)后留校任教,開始了他以研究和保護世界瀕危珍稀動物為己任的科研之路。
從1984年開始,他先在四川臥龍、陜西秦嶺等中國西部寒冷的群山中,年復一年地與大熊貓為伍,研究“環(huán)境——大熊貓——人群”的復雜關系。
從1996年起,他開始進入廣西熱帶叢林,在弄官山區(qū)的喀斯特石山中,又是年復一年地觀察白頭葉猴,研究“土地—人口—白頭葉猴”相互依存的生命之網。
經過20多年的努力,他取得了一個又一個重大科學發(fā)現(xiàn),創(chuàng)下了許多項世界第一,獲得了“熊貓之父”“熊貓爸爸”“白頭葉猴教授”等稱譽……
成了世界著名科學家的潘文石教授,時刻沒有忘記救過他一命的“海上精靈”。當他看到以前平常可見的中華白海豚,現(xiàn)在卻越來越少了,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時候,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如果有一天能研究中華白海豚多好??!”這個想法經常閃現(xiàn)在他的腦海里。
二
2004年春節(jié)過后,正在廣西弄官山區(qū)觀測白頭葉猴的潘文石,在報紙上看到了三娘灣出現(xiàn)中華白海豚在戲水的報道。這位步入古稀之年的科學家十分興奮,決定再續(xù)數(shù)十年前的不解之緣。
三娘灣,是個漁村,也是一個旅游景區(qū),位于北部灣的頂端,距離廣西欽州市區(qū)大約40公里。這里碧海藍天,樹影婆娑,沙灘金黃,海石奇異,每一塊石頭都有一個迷人的傳說,是一個令人神往的旅游勝地。但這些還不是景區(qū)的最大優(yōu)勢。三娘灣無與倫比的美景,在于這里有一群中華白海豚,一群經常在海面上跳躍戲水,縱情起舞,與海鷗相伴,令人魂牽夢繞的野生中華白海豚。
3月12日,一個陽光明媚的初春。潘文石和他的助手登上了三娘灣景區(qū)漁家樂的雙拖漁船,離岸而去。
三娘灣魚類豐富。雙拖船在海上拖上一小段距離,起網時,網里的大小魚兒紛紛往下掉。一群海豚爭先恐后地游過來,搶吃掉回海里的魚,任憑船工怎么大聲驅趕,它們就是不游走,飛來竄去,吃得痛快極了。其實,船工并不是真趕,都笑著說:“等它們吃剩了才是我們的。”
“那時我就想,那是怎樣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圖畫啊!”潘教授說,“第一次出海就看到這么多可愛的海豚,心都醉了?!?/p>
當他看到海豚快樂地跳躍,當他的目光與海豚那溫柔、充滿靈性的目光相遇時,他又想起了兒時被海豚救起的那一幕,激動地對助手說:“我們就留在這里研究和保護它們吧!”
潘文石,這位從小就喜歡閱讀杰克?倫敦小說《野性的呼喚》,從小就渴望到荒涼遙遠和神秘的地方去的科學家,一生都在尋找荒野中的精神家園,尋找生命的真諦,探索科學的真理。這一次,看到如此美麗的荒野,看到曾經救過他一命的“恩人”在歡躍,那種久違的感覺竟然在這里找到了,他又如何不激動呢?
4月,即那次出海后的第二個月,潘文石便把野外工作站設在了三娘灣,決心把這片海域當作一個自然保護的“實驗室”,來研究在全球生態(tài)負荷超載的情況下,該如何堅持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原則,才能改善人們的生活質量,又保留住這片淺海的自然野性。
翌年1月8日,他又成立了北京大學欽州灣中華白海豚研究基地。成立大會上,潘教授向三娘灣村民們鄭重宣布:我們的研究基地就設立在這里了,希望與全體村民合作,共同把這片海域的自然美景和生物多樣性保留下來,留給三娘灣的子子孫孫。
潘教授結緣三娘灣后,一支主要由北京大學的師生組成的科研隊伍很快就組建起來了,并演繹著一群科學家與一群白海豚之間的動人故事,進行著科學家與當?shù)厝嗣衤?lián)手進行海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
三
2011年5月的一個晚上,中央電視臺播出“面對面”專訪《潘文石:守望家園》,講述的是潘教授研究和保護大熊貓、白頭葉猴、中華白海豚三種珍稀瀕危物種的動人故事。這個片子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潘教授說了這么一段話:“我一定要動員整個社會的力量,把地球上最后一群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保護下來。欽州灣、北部灣的經濟發(fā)展和自然保護一定要取得雙贏,這就是我最終的目標?!?/p>
那天晚上,潘教授說這番話的畫面在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看著他緊握的雙拳,看著他堅毅的眼神,我分明感受得到,這位老人雖然神情略帶憂慮,但他的目光是如此的堅定,情感是如此的真摯。
這句飽含感情的話,蘊含的內容很豐富,諸如他的研究方向、工作方法、研究成果、努力目標等。
潘文石說這話的時候,距離他第一次來到三娘灣已經過去八個年頭了。
潘文石進駐三娘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定課題。經過對欽州現(xiàn)狀的考察,以及對當?shù)厝巳旱淖咴L,結合自己多年的野外科考經驗,他決定把研究課題定為“現(xiàn)代化工業(yè)化浪潮下中華白海豚的生存之路的研究”。他決心從“海洋、海豚和人類社會的復雜關系”入手,去研究中華白海豚的保護策略,從而去尋找中華白海豚的最佳保護方法。
四
要保護海豚,首先就要研究海豚及其生存環(huán)境。
十多個寒來暑往,烈日下,寒風中,堅持每周2至次,潘文石和他的團隊乘坐考察快艇或當?shù)氐臐O船,數(shù)不清多少次飛馳在這海天一色的“實驗室”里,去海豚的家中作客,與海豚作最親密的接觸,作了無數(shù)次的科學測算,以他艱苦卓絕的努力和過人的暫慧,戰(zhàn)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疑問,得出了一個又一個結論。
他與他的團隊共收集到了30多萬張白海豚的照片、上千段視頻及數(shù)千個PS定位點。從這些資料中,他們漸漸摸清了三娘灣白海豚的活動范圍、種群數(shù)量、季節(jié)性遷移、發(fā)情、交配、產崽、覓食等方面的情況,逐步揭示出白海豚的海上神秘生活。
他們對海量照片和視頻中的白海豚進行了個體識別和行為分析之后,采用國際通用的標記—重捕法及種群增長率去估算,都得到相同的結論:三娘灣中華白海豚種群個體數(shù)量的年增長率為 4.24%—4.51%,個體數(shù)量從2006年的約96只,增至2010年約184只,2019年超過了300只。由此,他們斷言,這是地球上最后一群正在復蘇的年輕健康的中華白海豚,只要給予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給予充分保護,它的種群將繼續(xù)壯大。
對大風江流域的自然歷史及人類社會背景和對三娘灣海域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科學考察后,研究小組驚喜地發(fā)現(xiàn),幾乎所有的白海豚都集中生活在一個350平方千米的海域里。這個海域東起大風江,西抵金鼓江的三墩路,北面是海岸線,南至10米等深線,剛好就是三娘灣的核心區(qū)。因為,這一海域有三墩路(原來的三墩沙)和沙督島(10多千米的沙帶)這兩條天然的攔河沙壩作護攔,把欽州港和北海港的污染源都擋在了外面;有相對穩(wěn)定的濕熱氣候;有較小的陸源污染;有穩(wěn)定、健康、高生產力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所以,這一海域成為今日北部灣中華白海豚得以繼續(xù)生存的自然庇護所。
五
作為一名科學家,潘文石十分清楚自己的研究目的。研究保護白海豚并不是他的終極目標。
白海豚作為一種對生態(tài)環(huán)境要求極高的旗艦物種,它能夠在這里生存,充分說明了這片海域目前是潔凈的、是安全的。
保護海豚,其實就是要保護這片海域的生態(tài)安全。
保護這片海域的安全,其實是在保護這一方人民,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換句話來說,我們拯救海豚,就是在拯救人類自己了。
那么,如何才能保持這片海域的生態(tài)安全?如何才能保護好這些白海豚呢?潘文石又開始了他的思索和追求。
六
“我欣慰中華白海豚有這么一個家園,但欣慰之余又有些許擔憂,左右兩邊都是大工業(yè)大港口,海洋都已中度污染了。而海水,不同于陸地,在陸上,你劃條線,或建堵墻,可能相互之間就能相安無事。而海水是流動的,一條三墩路,一個沙督島,能攔擋得了多少污染呢?如果有個意想不到的生態(tài)事件發(fā)生,我們怎么辦?這個世外桃源,實在是太小太小了?!辈稍L中,潘教授流露出深深的憂慮。
比起對大熊貓、白頭葉猴的保護,中華白海豚的保護工作,要復雜得多。這里有碼頭、有人類活動、有工業(yè)污水、有生活污水、有海上養(yǎng)殖等。
“保護三娘灣的白海豚,最好策略是什么?”
“欽州經濟發(fā)展和自然保護一定要取得雙贏!”潘文石教授堅定地說。
他進一步解釋說:“如果因為工業(yè)的發(fā)展,把環(huán)境全給污染了,沿海的漁民怎么生活?其實,它不僅僅是沿海漁民的問題,也是涉及咱們欽州所有的百姓,還涉及子孫后代有沒有一個干凈的地方,能不能有安全的環(huán)境等問題。一個社會,如果不發(fā)展經濟,這個社會也不完善。我們不能永遠停留在很艱難、很貧苦、沒有發(fā)展的早期社會里。發(fā)展是整個國家的要求,也是欽州自身所需要的。而欽州的百姓要過上好的生活,更是需要經濟的發(fā)展。在這個地方,土地有限,環(huán)境要保護,經濟要發(fā)展,怎么辦?我們唯有想辦法取得雙贏?!?img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0/04/09/qkimagessdzwsdzw202001sdzw20200104-4-l.jpg"/>
對每一種動物的保護,老教授都為它們量身定做了切實可行的保護策略。研究大熊貓時,他提出了“只有保住秦嶺的森林,才能保住秦嶺的大熊貓”。研究白頭葉猴時,他又做出了“先讓老百姓過上溫飽的生活,白頭葉猴種群才會有希望”的策略。
而要力爭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雙贏,保護好中華白海豚及其賴以為生的三娘灣淺海生態(tài)系統(tǒng),潘教授告訴我,最重要的一條,就是“政府——科學家——企業(yè)”的真誠合作。
七
“人類不能孤獨地行走于天地之間,而應該與萬物眾生同生共存。自然保護事業(yè)是全人類的共同事業(yè),所以,要整合政治的、經濟的、科學的、宗教的、倫理道德的、美學的等社會一切力量,真誠合作,才能把偉大的理想去付諸實施?!边@是潘文石常說的話。
在潘文石教授的努力下,在北部灣畔廣為傳揚的三方合作的典范事例很多。下面,我們來說說科學家與黨委政府的一次成功合作。
2009年初春。一家實力雄厚的造船企業(yè),欲將一個38億元的項目投向欽州。市委書記卻因此發(fā)起愁來。
對于欽州這樣一個地級市來說,38個億不是一個小數(shù)目了,高興都來不及呢,何愁之有?
問題不是出在項目的規(guī)模,而是出在項目背后附加的那個嚴苛條件:廠址必須選在大風江河口處。
可白海豚怎么辦呢?
38億啊,就這樣否了嗎?
在拍板之前,市委書記決定會一會潘教授。
潘文石得知書記為了辦廠的事征求自己的意見,心里非常高興,他毫無保留地將自己的真實想法和盤托出:“在大風江口建廠,不論是什么廠,都是不妥的。白海豚為什么能成為三娘灣的長期住戶?因為這里是一片潔凈的海域。因為大風江每天都向三娘灣注入大量無污染的淡水,經過天長日久的日積月累,從而形成白海豚賴以繁衍的‘自然庇護所?!?/p>
“北部灣的經濟建設不斷向前發(fā)展,這是不可抗拒的時代需求。但是,建設強度必須有封頂,自然保護才會有保底。書記啊,這個造船廠的建設,一定會破壞千百年來建立起來的大風江的生態(tài)系統(tǒng)……”潘教授心平氣和地說了一番道理后,最后坦言道:“關于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問題,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大問題,萬一有所閃失,所帶來的后果,就不能用秤去稱,也不能用尺來量,只能從全局的角度去通盤考量。由此可見,建不建廠,結果絕對不一樣。所以,我強調兩點:第一點,造船廠建成后,必然造成有害污染;第二點,建廠后航道必經三娘灣,白海豚安靜的棲息地必遭破壞。綜合兩點,我提出三個意見:第一個意見,不要在大風江口建廠;第二個意見,不要在大風江口建廠;第三個意見,不要在大風江口建廠!”
……
別后大半年,待兩人再次重逢時,書記告訴潘教授:“那個38億元的大項目已經取消了?!?/p>
從此,一段歷史佳話便在三娘灣上空回蕩!
八
站在那條橫亙在欽州港與三娘灣之間的三墩公路上,向西看,是風生水起的南方第二大港。
這個“南方第二大港”,是當年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里規(guī)劃的,如今已建成億噸大港。
在那里,最繁忙的應該是廣西欽州保稅港區(qū)碼頭了。一艘艘高大船舶,載著滿滿的貨物,浩浩蕩蕩駛來。橘紅色的碼頭門吊一排展開,一個個長長的吊桿就像一只只有力的手臂高高舉起,正在等待那遠道開來的船只。這是一條黃金水道,國際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運來這里,又源源不斷地分流到各地。國內的貨物源源不斷地集中到這里,又被這些高大的巨輪運往世界各地,讓你興奮地感受什么是南方深水大港……
欽州港不僅僅是貨運的中轉站,臨港工業(yè)也很發(fā)達。中國石油、國投電力、中船集團、印尼金光集團、新加坡來寶集團等國內外大型企業(yè)十分看好這塊風水寶地,搶占先機,形成了石油、造紙、能源、冶金、糧油、裝備制造等產業(yè)鏈,使欽州的經濟增長勢頭突飛猛進。
碼頭不遠處,是萬畝紅樹林。這些生命力極強的翠綠矮樹連片生長,在海面上鋪成了一幅巨大的墨綠色地毯。它們是海岸的衛(wèi)士,可以凈化和淡化海水,還可以防風搏浪、抵御海潮、護岸護堤、保護環(huán)境。樹下一群群海鴨正在快樂地覓食。遠眺,則是星羅棋布的龍門群島。這些小島青蔥翠綠,宛如欽江、茅嶺江兩條巨龍吐出的顆顆珍珠,鑲嵌在海灣蔚藍的大玉盤中。泛舟其間,又令你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讓你不得不贊嘆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保護也能如此的和諧并進。
站在三墩公路上往東看,我看到了三娘灣的碧海藍天,游人悠閑,看到了黑水鼓的海豚歡躍,游船輕蕩,看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一幅幅美景圖畫。特別是今年春夏,三娘灣的白海豚經常集體起舞歡迎游客,占據(jù)了各大媒體的顯著版面,刷爆了微信朋友圈。
這是潘文石教授倡導的“經濟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雙贏”的生動寫照,也是欽州人民努力實踐“讓白海豚與大工業(yè)同在”生態(tài)理念的可喜結果。這一事實告訴世人,地方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并非不可破的零和博弈,只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才是人類永續(xù)發(fā)展的真正出路。
此刻,總書記2017年4月19日視察廣西時的情景又出現(xiàn)在我的眼前。總書記踏著晚霞考察了廣西金海灣紅樹林生態(tài)保護區(qū),作出重要指示:保護珍稀動植物是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重要內容,一定要尊重科學、落實責任,把素有“海上森林”“海洋衛(wèi)士”之稱的紅樹林保護好,把北部灣海洋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好。
如果有一天,總書記來到三娘灣,乘坐快艇出海,看到五彩海豚繽紛起舞,看到白海豚與大工業(yè)同在的和諧景象,一定會更開心!
(更詳細內容見長篇報告文學《永遠的白海豚》,吳世林著,光明日報出版社2018年11月第1版。)
責任編輯/魏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