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潛力研究:以最終消費品進口為例

2020-04-09 01:15張宇璇陳小辛
南開經濟研究 2020年1期
關鍵詞:消費品進口一帶

李 曉 張宇璇 陳小辛

一、引 言

2018年3月份以來,由美國挑起的中美貿易爭端備受世界關注。這場貿易爭端經歷了雙方博弈的多個階段。目前,雙方仍處于談判磋商期,貿易爭端的走向面臨諸多不確定性。美國發(fā)起中美貿易爭端的直接原因,在于近十年來中國對美國的巨額貿易順差的日益累積和增長。這反映出中國對美國市場的高度依賴。即使中美貿易爭端得到有效解決,在現階段美元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中國經濟發(fā)展都將面臨巨大挑戰(zhàn)。改革開放 40年來,對外開放無疑促進了中國經濟的空前發(fā)展。在對外貿易方面,毋庸置疑,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的貿易大國。在進口貿易方面,中國仍以進口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為主,進口最終產品相對較少,中國對外提供最終產品市場的能力也相對薄弱。在當今世界經濟充滿不確定性和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環(huán)境下,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不僅要提升出口貿易結構,也應該積極對外提供最終產品特別是最終消費品市場,釋放自身巨大的消費市場潛力,從而帶動其他國家的經濟增長,讓其他國家真正搭上中國經濟發(fā)展的“順風車”①習近平總書記在世界經濟論壇2017年年會開幕式上指出:“中國的發(fā)展是世界的機遇,中國是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貢獻者。我們真心希望各國搭乘我們的‘快車’‘便車’,所以我們堅定推動世界共同發(fā)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中國正在通過互聯互通(即“五通”)將亞歐非的眾多國家和地區(qū)連接起來。由于“一帶一路”參與國多是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發(fā)展中國家,若想讓他們共同分享中國經濟增長的紅利,不僅大量的對外投資尤其是基礎設施投資是必要的,為其提供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和更為廣闊的最終產品市場也應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內容②中國目前在進口關稅的調整方面已經表現出擴大進口(特別是最終消費品進口)的決心。2018年 5月 3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較大范圍下調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這是繼我國降低汽車進口關稅后,持續(xù)擴大開放并滿足群眾需求的又一重要舉措。從2018年7月1日起,將服裝鞋帽、廚房和體育健身用品等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 15.9%降至 7.1%;將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20.5%降至8%;將養(yǎng)殖類、捕撈類水產品和礦泉水等加工食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15.2%降至6.9%;將洗滌用品和護膚、美發(fā)等化妝品及部分醫(yī)藥健康類產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 8.4%降至 2.9%。資料來源:國務院_中國政府網:http://www.gov.cn/guowuyuan,2018年6月4日。。2018年 11月中國第一屆世界進口博覽會的成功舉辦體現出中國在擴大進口上的行動力。在全球經濟增長缺乏動力、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環(huán)境下,中國正在積極承擔起對外提供最終產品市場的責任。

2002—2017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③此處的“一帶一路”參與國是根據中國一帶一路網(https://www.yidaiyilu.gov.cn/gbjg/gbgk/77073.htm,2019年3月24日)中給出的已同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的國家。截至2019年3月6日,中國已經與 123個國家和 29個國際組織簽署了 171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這 123個國家分別為:斐濟、薩爾瓦多、智利、蘇里南、委內瑞拉、岡比亞、佛得角、坦桑尼亞、剛果(布)、尼日利亞、安哥拉、加蓬、贊比亞、塞舌爾、喀麥隆、馬耳他、多米尼加、薩摩亞、格林納達、多哥、烏干達、布隆迪、津巴布韋、乍得、肯尼亞、納米比亞、莫桑比克、加納、南蘇丹、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哥斯達黎加、毛里塔尼亞、索馬里、烏拉圭、多米尼克、盧旺達、突尼斯、巴布亞新幾內亞、安提瓜和巴布達、奧地利、巴拿馬、蘇丹、波黑、阿爾及利亞、吉布提、幾內亞、希臘、紐埃、圭亞那、塞內加爾、利比亞、玻利維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馬達加斯加、摩洛哥、埃塞俄比亞、新西蘭、黑山、拉脫維亞、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黎巴嫩、巴林、埃及、菲律賓、文萊、泰國、新加坡、阿塞拜疆、立陶宛、阿富汗、巴基斯坦、克羅地亞、阿曼、印度尼西亞、緬甸、東帝汶、阿聯酋、越南、亞美尼亞、捷克、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伊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馬爾代夫、馬其頓、尼泊爾、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俄羅斯、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柬埔寨、匈牙利、伊朗、老撾、卡塔爾、摩爾多瓦、馬來西亞、蒙古國、波蘭、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南非、韓國、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葡萄牙、密克羅尼西亞聯邦、庫克群島、湯加、瓦努阿圖、厄瓜多爾、巴巴多斯、古巴。進口商品的貿易總額整體呈上升趨勢,近幾年受全球經濟環(huán)境的影響有所回落(見圖1)。從進口各類產品的貿易額來看,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的產品主要集中在初級產品和中間產品上④此處產品分類參照聯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中 BEC分類方式下的分類方法。其中初級產品編號為 111、21、31;中間零部件產品編號為42、53,中間半成品編號為 121、22、32;最終資本品編號為 41、521,最終消費品編號為112、122、51、522、61、62、63。在該分類方式下有編號為7的其他未歸類物品。,進口最終產品的貿易份額較小,但自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額呈快速增長趨勢。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國內巨大的消費潛力開始顯現。從進口各類商品的增速來看,2002—2017年間,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商品總量的年均增速為 15.0%,其中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年均增速為 18.3%。值得關注的是,2009—2014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年均增速高達 25.4%?;谏鲜龇治觯P者發(fā)現,目前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基數較小,但其增長速度很快。雖然短期內進口貿易額增加有限,但從長期來看,國內巨大消費市場潛力的不斷釋放必然會促進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能力的提升,未來中國會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更為廣闊的最終消費品市場,從而帶動其經濟發(fā)展。

圖1 2002—2017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各類商品的貿易額(單位:美元)

2002—2017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額占從全球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額的比重從22.8%增長到24.3%①筆者根據聯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中數據計算得出,本段中其他增長率數據亦如此。,其中在2015年曾達到27.0%的水平。同期,“一帶一路”參與國向中國出口的最終消費品占其向全球出口最終消費品的比重從 1.14%增長到 3.34%。2002年以來,“一帶一路”參與國向中國出口最終消費品的年均增速為 14.74%,是其向全球出口最終消費品增速(6.80%)的兩倍多。可見中國市場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出口的影響愈發(fā)重要,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貿易往來漸密。但是從市場提供者的角度來看,目前中國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的最終消費品市場仍然較小。

未來,中國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最終消費品市場的能力決定著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合作的可持續(xù)性及中國對外貿易的結構轉型。中國雖已具備對外提供最終消費品市場的潛力,但是短期內難以取代美國的地位?!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尤其是近來中美貿易爭端的爆發(fā)表明,中國必須通過產業(yè)結構、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方式的深入調整,積極擴大內需,并通過加深與世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參與國)的經貿往來,擴大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滿足國內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帶動世界各國特別是“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的出口,提升中國作為全球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的地位。

基于這樣的現實背景,本文集中研究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因素和貿易潛力,籍以分析未來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市場提供者的地位與前景。

二、相關文獻綜述

“市場提供者”的提法最早由日本經濟企劃廳于1988年提出①詳情參見:日本經濟企劃廳國際地域協作促進研究會編.地域主義抬頭條件下日本的選擇,1988:145。,當時日本主張通過擴大進口的政策來促使其成為東亞地區(qū)的“市場提供者”。李曉(1995)在國內較早提出了中國在東亞地區(qū)的市場提供者地位問題,指出中國伴隨著經濟增長尤其是居民消費能力的提升將會成為東亞地區(qū)經濟增長的“火車頭”和主要的“市場提供者”。近年來,許多學者對中國作為東亞地區(qū)市場提供者的問題進行了探討。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兩種觀點: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作為東亞地區(qū)產品市場提供者,在降低區(qū)域內對外部市場的依賴性方面并沒有顯著作用。李曉和張建平(2010)認為,準確衡量中國吸納東亞產品的真實能力是反映中國融入東亞區(qū)域生產網絡的關鍵,而要考察中國吸納本地區(qū)產品的真實能力,必須要深入考察中國在為東亞提供最終產品市場方面是否扮演著重要角色。Gaulier等(2007)研究發(fā)現,中國崛起雖然加強了亞洲地區(qū)生產過程的內部分工,但并沒有為該地區(qū)創(chuàng)造出能夠促進區(qū)域內貿易發(fā)展的自動引擎,亞洲最終產品的出口仍依賴于區(qū)域外部市場。李曉和付競卉(2010)的研究表明,中國已經成為東亞“新三角貿易”②“新三角貿易模式”是指由原來的東亞從日本引進資金和進口資本品、產品主銷美國,以對美的貿易順差來彌補對日逆差的“三角”貿易模式,逐步轉向其他東亞經濟體向中國出口資本品、中國向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出口最終制成品的“新三角”貿易模式。的核心,正在成為東亞出口平臺。中國雖已具備成為東亞市場提供者的潛力,但美國仍是東亞地區(qū)最大的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中國尚不具備取代美國成為東亞地區(qū)最終產品市場提供者的能力。另一部分學者認為,中國作為東亞市場提供者的地位呈不斷上升的趨勢,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能夠對東亞地區(qū)的經濟產生積極效應。Roland-Holst(2002)曾預測,2020年中國將成為東亞最大的貿易實體,其經濟擴張將為東亞地區(qū)提供史無前例的市場機會。張?zhí)N嶺(2009)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和國內市場的擴大,中國將會推動東亞地區(qū)的結構調整。馮永琦(2011)認為,中國為東亞區(qū)域提供最終產品市場能力的不斷提升,使中國在東亞貿易模式轉型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張坤(2013)、劉志雄和王新哲(2013)等也都指出中國作為東亞產品市場提供者的地位在不斷上升。

現有研究中國對外提供產品市場的文獻主要聚焦于中國的東亞市場提供者地位,鮮有文獻從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市場提供者的角度進行探討?!耙粠б宦贰背h是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疲軟的環(huán)境下基于國內、國際發(fā)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旨在促進中國與相關參與國共同發(fā)展的舉措,希望以自身經濟發(fā)展帶動“一帶一路”參與國、地區(qū)的發(fā)展。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中國將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一個大國要領導合作進程必須要具備為各方提供公共產品(如投資、技術轉讓、進口市場等)的能力。因此,中國作為產品市場提供者將不僅為東亞地區(qū)提供市場,也要為“一帶一路”參與國甚至世界各國提供更為開放的產品市場。未來,中國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產品市場特別是最終消費品市場的能力是決定中國與這些國家經貿合作可持續(xù)性及中國對外貿易轉型的重要因素。

研究中國對外提供最終消費品市場的能力,首先要分析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越大,其對外提供最終消費品市場的潛力越大,也就是說在貿易阻力得到有效改善的前提下,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的能力會有很大提高。國內外相關研究多是基于貿易引力理論進行實證分析。自 Timbergen(1962)和 Poynohen(1963)將引力模型運用到貿易分析上面,貿易引力模型被廣泛應用于測算貿易潛力。傳統(tǒng)的貿易引力模型是研究貿易潛力最為經典的方法。學者們將引力模型估算出的貿易擬合值稱為“貿易潛力”,并將真實貿易值與擬合值相比來衡量雙邊貿易效率。目前,已有較多學者使用該方法估計國家間的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盛斌和廖明中(2004)從總量和部門兩個層次檢驗了新興市場經濟體出口貿易流量的決定因素,并估算了中國對 40多個主要出口國的貿易潛力??讘c峰和董虹蔚(2015)研究發(fā)現,“一帶一路”沿線亞歐國家之間的貿易潛力巨大,貿易便利化水平的提升可進一步擴大貿易潛力。廖澤芳等(2017)的研究表明,一半以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中國的貿易潛力巨大,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人口數量以及運輸距離對雙邊貿易暢通的影響顯著。

貿易引力模型雖然最為經典且被廣泛應用,但是其在測算國家間的貿易潛力時存在以下弊端:第一,國家之間進行貿易時往往存在大量主客觀貿易阻力(Trade Resistances),這些阻力在雙邊貿易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實中很多貿易摩擦無法衡量,幾乎所有基于傳統(tǒng)引力模型的研究都只在模型中引入了容易觀測到的貿易阻力因素,如地理距離、關稅壁壘等,但貿易摩擦遠不止這些,因此引力模型無法對貿易阻力進行系統(tǒng)研究。第二,以引力模型為基礎測算貿易潛力的方法只能衡量被考慮在模型內的決定因素的平均效應(Armstong,2007)。為了克服引力模型存在的弊端,學者將最初用于研究生產效率問題的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引入貿易引力模型,提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該模型包含能夠吸納所有阻力因素的貿易非效率項。在實踐中,通常用不含貿易非效率項的貿易擬合值代表最優(yōu)貿易量,即貿易潛力,并將此值與實際值相比來衡量國家間的貿易效率。Drysdale等(2000)通過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了世界 57個國家作為出口國和進口國的貿易效率,研究發(fā)現中國的平均貿易效率低于所有國家的平均貿易效率。Malik和 Mir(2014)估計了印度與中亞地區(qū)的貿易潛力,研究表明,印度與中亞國家之間存在巨大的貿易潛力,但地緣政治關系特別是與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政治局勢阻礙了印度與中亞國家之間貿易潛力的實現。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國內學者開始關注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貿易潛力問題。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效率、貿易潛力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對于今后中國貿易政策的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諸多學者的研究表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之間貿易潛力巨大(魯曉東和趙奇?zhèn)ィ?010;譚秀杰和周茂榮,2015)。譚秀杰等人(2015)認為,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有自貿區(qū)建設、關稅以及非關稅壁壘、貿易便利化等。還有許多學者對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不同產品領域的貿易潛力和貿易效率進行了研究。李浩學和李盛輝(2016)、王瑞和溫懷德(2016)對中國與沿線國家的農產品貿易潛力和貿易效率進行了分析。楊奎和王學君(2017)對“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肉類產品的出口效率進行了研究。方英和馬芮(2018)則分析了中國與主要伙伴國及地區(qū)的文化產品出口潛力。

綜觀現有相關研究,均認為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貿易潛力巨大,但對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產品貿易潛力的研究較少,更少有涉及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在分析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方面,多數學者是基于關稅、非關稅壁壘以及貿易投資便利化的視角展開研究,鮮有學者基于制度差異的視角進行探討。“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政治制度及宗教文化背景等差異巨大,這些隱性因素都會對雙邊的經貿投資產生重要影響。因此,本文擬通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研究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因素和貿易潛力,在此基礎上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著重從雙邊制度差異的角度分析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探討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的地位與前景。

三、理論模型

本文通過構建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實證分析。隨機前沿分析方法(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最早由Meeusen和Van den Broeck(1977)以及Aigner和 Lovell等(1977)分別提出①該方法最初用來分析生產函數的技術效率問題。。該方法最大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把傳統(tǒng)的隨機擾動項ε拆分成傳統(tǒng)的隨機誤差項v和代表不可觀測的非效率因素的技術無效率項u。

國家之間的貿易流量可以看作是兩國經濟發(fā)展水平、地理距離等變量的函數,因此對一國貿易效率問題的分析與對生產函數技術效率的分析類似。

(一)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引入隨機前沿分析方法后,截面數據下的實際貿易量表示如下:

取對數得到線性表達式:

其中,Tij表示i國與j國間的實際貿易流量;Xij是影響貿易流量的核心解釋變量,如貿易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地理距離等;β是解釋變量對應的待估參數;Vij是傳統(tǒng)的隨機擾動項,服從均值為零的正態(tài)分布;Uij是貿易非效率項,假定其非負,并且通常假定其服從半正態(tài)分布或截斷正態(tài)分布(truncated normal distribution),其中假定Uij與Vij相互獨立①Uij表示所有未納入到模型中的貿易阻力,既包括促進貿易的因素也包括阻礙貿易的因素;Uij非負的假定代表貿易中存在的凈阻力因素,即貿易阻力中促進貿易的因素可以抵消部分阻礙貿易因素的影響。。

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貿易潛力可表示為:

TEij表示貿易效率,即實際貿易量與最優(yōu)貿易量的比值。貿易效率取值在 0到 1之間。當取值為 1時說明不存在貿易非效率,實際貿易量就是最優(yōu)貿易量;當取值在0~1之間時,說明存在貿易非效率,值越大,兩國之間的實際貿易量與最優(yōu)貿易量越接近,貿易效率越高。反之則相反。

(二)時變衰減隨機前沿模型(Time-Varying Decay Model,TVDM)

早期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假定貿易非效率項不隨時間變化。隨著面板數據的引入,時序問題逐漸引起關注。在時序較長的面板數據中,u不隨時間變化的假定有其局限性,基于此,Battese和Coelli(1992)提出了時變衰減隨機前沿模型。其基本形式如下:

式(5)中,Uit服從截斷正態(tài)分布,且,η為待估參數。η為正、負分別表示貿易非效率項隨時間遞減、遞增。η=0時,模型即為非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三)貿易非效率模型

為了對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進行分析,還需進一步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目前主要有兩種方法:兩步法和一步法。由于兩步法存在明顯的缺陷,所以筆者采用Battese和 Coelli(1995)提出的一步法思想來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在一步法估計模型中,貿易非效率項可表示如下:

其中,Zit表示各種影響貿易非效率項的外生變量,δ為對應的待估參數,Wit為隨機干擾項。Uit服從均值為Zitδ的截斷正態(tài)分布。一步法的思路是將貿易非效率模型(6)與隨機前沿引力模型(2)同時回歸,將式(6)代入式(2)中,可得:

上式即為一步法下對貿易非效率影響因素進行回歸的模型,該方法可同時獲得貿易非效率項的估計值與其影響因素的回歸值。

本文首先使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核心影響因素和貿易效率,然后采用一步法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從貿易國之間制度差異的角度研究影響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并基于此分析未來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的前景。

四、計量模型和數據來源

Armstong(2007)建議在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測算貿易潛力時,模型中應只包含核心解釋變量,如經濟規(guī)模、相對距離、是否接壤以及其他一些短到中期內不會發(fā)生變化(自然因素)的因素(語言相似性等);自貿協定、制度距離、區(qū)域壁壘等人為因素②Baldwin和 Taglioni (2006) 將貿易阻力分為自然阻力和人為阻力。此處的自然因素對應自然阻力因素,人為因素對應人為阻力因素。應納入到貿易非效率模型中,以此來估計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

(一)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設定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構建如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上述方程中被解釋變量lnIMPit表示 t時期中國從 i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流分別表示 t時期中國(用 c表示)與貿易對象國 i的人均 GDP;DISci表示中國與貿易國的地理距離,此處以兩國之間的人口加權地理距離表示;Xi表示短到中期內不會發(fā)生變化的解釋變量,筆者選取了國家是否為內陸國作為核心解釋變量,貿易國之間是否接壤以及貿易國之間的語言相似度作為備選變量。由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對變量的選取比較敏感,所以在進行實證分析之前本文先通過似然比檢驗來確定是否在模型中納入這兩個解釋變量。

(二)貿易非效率模型的設定

為進一步研究影響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本文采用一步法構建貿易非效率模型,從貿易國之間制度差異的角度研究影響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

制度差異即制度距離。Kostova(1997)提出制度距離的概念,他將一國的政策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以及文化環(huán)境等一同納入到一個國家的制度體系中,以期能夠較為全面地衡量國家之間整體環(huán)境的差異。North(1990)將制度劃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人們有意識、有目的地創(chuàng)造出的制度,其改變可以通過改革實現;非正式制度是在歷史的長期積淀中形成的,根植于社會結構的變遷過程之中,往往難以改變。本文正是采取制度的這種分類方式,將制度距離分為正式制度距離和非正式制度距離,并以政治制度距離代表正式制度距離,以文化距離代表非正式制度距離。在測算方面,筆者參考了Hofstede(1983)的計算方法,通過式(9)、式(10)兩式分別計算政治制度距離和文化距離:

上式中,c表示中國,LDit表示中國和i國在t年的政治制度距離。Imit是i國t年在第 m個政治制度維度上的得分,Imct是中國t年在第 m個政治制度維度上的得分,Vm是第m個政治制度維度的方差。在政治制度距離的測算過程中,筆者選取了世界銀行WGI數據庫中的六項指標來衡量國家之間的政治制度距離。

上式中,c表示中國,CDi表示中國和i國之間的文化距離①Hofstede等認為文化維度分數就像氣候數據,而不是股票價格。評估文化的變化是非常困難的。因此,目前將文化在代際之間的變化視為是緩慢的是有用的(資料來源:https://geerthofstede.com/research-and-vsm/,2018年11月25日)。另外,筆者認為隨著全球化的推進,各國之間雖然會有文化交融,但鑒于文化的形成是漫長的,短期內難以發(fā)生較大改變,文化交融對其的影響也可忽略不計,所以可以認為樣本期內各國的文化距離是恒定不變的。。Iki是i國在第k個文化維度上的得分,Ikc是中國在第 k個文化維度上的得分,Vk是第 k個文化維度的方差。在文化距離測算過程中,筆者選擇了 Hofstede提出的文化理論中的四個指標:權利距離(Power Distance)、不確定性規(guī)避(Uncertainty Avoidance)、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Individualism versus Collectivism)和男性氣質與女性氣質(Masculinity versus Femininity)來衡量國家之間的文化距離②Hofstede文化理論中現有六個維度的指標,其余兩個維度指標為時間導向性(Long-term orientation vs Shortterm orientation,LTO)和放縱與克制(Indulgence vs Restraint,IND)。很多國家在這兩個維度指標上沒有數據,考慮到樣本容量問題,本文在計算文化距離時只選取了前四個維度指標的數據。。

基于貿易國之間制度差異的視角,構建如下貿易非效率模型:

(三)數據來源

本文在數據選取上采取的原則是盡可能多地選擇樣本國家并盡量延長時間跨度,最終確定136個樣本國,其中包括115個“一帶一路”參與國②115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分別為:斐濟、薩爾瓦多、智利、蘇里南、委內瑞拉、岡比亞、佛得角、坦桑尼亞、剛果(布)、尼日利亞、安哥拉、加蓬、贊比亞、塞舌爾、喀麥隆、馬耳他、多米尼加、薩摩亞、格林納達、多哥、烏干達、布隆迪、津巴布韋、乍得、肯尼亞、納米比亞、莫桑比克、加納、塞拉利昂、科特迪瓦、哥斯達黎加、毛里塔尼亞、烏拉圭、多米尼克、盧旺達、突尼斯、巴布亞新幾內亞、安提瓜和巴布達、奧地利、巴拿馬、蘇丹、波黑、阿爾及利亞、吉布提、幾內亞、希臘、圭亞那、塞內加爾、利比亞、玻利維亞、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馬達加斯加、摩洛哥、埃塞俄比亞、新西蘭、黑山、土庫曼斯坦、拉脫維亞、阿爾巴尼亞、愛沙尼亞、斯洛文尼亞、黎巴嫩、巴林、埃及、菲律賓、文萊、泰國、新加坡、阿塞拜疆、立陶宛、阿富汗、巴基斯坦、克羅地亞、阿曼、約旦、印度尼西亞、緬甸、東帝汶、阿聯酋、越南、葡萄牙、亞美尼亞、捷克、白俄羅斯、格魯吉亞、伊拉克、吉爾吉斯斯坦、哈薩克斯坦、科威特、馬爾代夫、馬其頓、尼泊爾、保加利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俄羅斯、斯里蘭卡、孟加拉國、柬埔寨、匈牙利、伊朗、老撾、卡塔爾、摩爾多瓦、馬來西亞、蒙古國、波蘭、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塔吉克斯坦、南非、韓國、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烏克蘭(雖然土庫曼斯坦和約旦目前為止還未跟中國簽訂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但這兩個國家正在與中國積極商簽相關文件,所以我們也選擇了這兩個國家作為樣本國家)。由于個別國家有些年份數據缺失,所以本文的面板數據是非平衡面板數據,這對文章的模型沒有影響。基于Frontier4.1軟件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適用于非平衡面板數據。和36個OECD成員國③36個 OECD成員國為:澳大利亞、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智利、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韓國、拉脫維亞、立陶宛、盧森堡、墨西哥、荷蘭、新西蘭、挪威、波蘭、葡萄牙、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英國、美國。115個“一帶一路”參與國中包含15個OECD國家。。本文選取OECD國作為樣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第一,中國從OECD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占比較高,達到從全球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一半;第二,OECD國家是一些較為發(fā)達的經濟體,其與中國之間的貿易可能是最有效率的,選取這些國家作為參照的基準,能夠更好地衡量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之間的貿易效率與貿易潛力。

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數據來源于聯合國商品貿易統(tǒng)計數據庫(UN Comtrade Database);各國人均GDP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WDI數據庫,其中人均GDP以2010年美元計價;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數據、國家是否為內陸國、國家之間是否接壤以及語言相似度等數據來源于法國CEPII數據庫。

在貿易非效率模型中,政治制度各維度數據來源于世界銀行 WGI數據庫;文化維度數據來源于 Hofstede官網;貿易自由度、投資自由度數據來源于美國傳統(tǒng)基金會(The Heritage Foundation)公布的全球經濟自由化指數;自貿區(qū)協定數據來源于中國商務部網站;上合組織數據來源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網站。

五、實證結果與分析

本文使用 Frontier4.1軟件,分別對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和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估計并對模型估計出的貿易效率進行分析,衡量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

(一)似然比檢驗和模型選擇

隨機前沿分析方法估計結果的準確性對模型函數形式設定的正確性要求較高,因此回歸之前,需要進行似然比檢驗以判斷模型的適用性并確定最終形式。本文設定以下四個檢驗,前兩個檢驗用于驗證模型的適用性和時變性,后兩個檢驗用于確定模型的最終形式。

表1 全樣本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假設檢驗結果

表2 “一帶一路”參與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假設檢驗結果

表3 OECD成員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假設檢驗結果①OECD成員國與中國均不接壤,也未曾使用過相同語言,所以此處的檢驗不包含后兩項。

在模型適用性方面,上述檢驗表明,對于不同樣本,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都非常適用。在模型時變性方面,檢驗表明,在不同樣本下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非效率均隨時間變化。通過以上檢驗,最終確定的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見式(12)。備選的兩個解釋變量均未通過檢驗,因此不納入模型中。

(二)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結果分析

為了比較模型結果的穩(wěn)健性,本文同時匯報了時變模型和非時變模型的結果。首先,對比表4~表6,發(fā)現在這三個模型中,γ值均顯著地在 0.8以上,說明模型中實際貿易量和最優(yōu)貿易量的差距主要來自貿易非效率因素①γ表示的是貿易非效率項占全部隨機擾動項的比重,γ值越大,說明SFA方法越適合。,再次證明采用隨機前沿分析方法研究貿易非效率是合適的。

在全樣本時變模型中(見表4),η值顯著為正,表明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非效率隨時間遞減,即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提升,這正是近年來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增長迅速的原因之一。從引力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來看,中國與貿易對象國的人均GDP都具有正估計彈性,其中中國的人均GDP對從貿易對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促進作用更大。中國自加入世貿組織以來,經濟發(fā)展迅速,國內消費市場潛力不斷釋放,促進了中國對其他國家最終消費品的進口,而貿易對象國的經濟發(fā)展可以提高其最終消費品的供給能力,從而促進最終消費品的出口。中國與貿易對象國的地理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顯著為負,這說明地理距離仍是阻礙雙邊貿易的重要因素。貿易對象國為內陸國對其向中國出口的影響并不顯著。

表4 全樣本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結果②時變模型與非時變模型的對比結果顯示,本文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穩(wěn)健性。另外,估計方法中時變模型是本文最終采用的模型,非時變模型是用來比較模型結果穩(wěn)健性的,表5、表6同。

在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時變模型中(見表5),η值亦顯著為正,表明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提升。從引力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來看,中國的人均 GDP對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促進作用?!耙粠б宦贰眳⑴c國的人均GDP對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一作用在統(tǒng)計上并不顯著。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地理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阻礙作用。“一帶一路”參與國為內陸國對其向中國出口的影響亦不顯著。

表5 “一帶一路”參與國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結果

在中國從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時變模型中(見表6),η值顯著為負,與上述結果有所不同,這表明中國從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遞減。產生這種情況的可能原因有以下兩點:第一,中國與 OECD成員國之間的貿易基數較大,貿易增長有限,剩余的貿易潛力難以有效釋放;第二,近年來,一些歐美發(fā)達經濟體的貿易保護主義使中國在與一些國家進行貿易往來時面臨較大的人為貿易阻力,從而降低了中國從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從引力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來看,中國和 OECD成員國的人均 GDP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均顯著為正。地理距離變量顯著為負,且抑制作用較強,主要在于中國與 OECD成員國的地理距離較遠,運輸過程中不僅有物質成本還有很高的時間成本,對一些需要保鮮或對運輸條件要求苛刻的消費品而言成本過高。內陸國變量亦顯著為負,抑制作用也較強,其原因與地理距離相似,不再贅述。

表6 OECD成員國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結果

為了檢驗中國從“一帶一路”不同地域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核心影響因素是否存在差異,筆者將“一帶一路”參與國按照地理區(qū)位進行劃分并進行分組回歸,主要分為亞洲國家、歐洲國家、非洲國家、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國家①因為大洋洲、南美洲和北美洲國家個數較少,因此筆者此處將三個地區(qū)的國家放在一起回歸。。

在分組回歸結果中(見表7),筆者發(fā)現中國從非洲國家和亞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遞增,且從非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增速較快;從歐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遞減,且從歐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降低的較快。從引力模型的核心解釋變量來看,中國人均GDP對其從不同地域的“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耙粠б宦贰眳⑴c國的人均GDP水平對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表現出差異性。亞洲國家、歐洲國家及大洋洲和南北美洲國家的人均 GDP對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促進作用,而非洲國家的人均 GDP對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②非洲是世界上經濟最為落后的地區(qū),從“冷戰(zhàn)”結束以后非洲地區(qū) GDP的變化情況來看,非洲在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當中微乎其微。正因如此,非洲也是最具發(fā)展?jié)摿Φ牡貐^(qū)。筆者認為目前非洲最需要的是對外開放,融入世界經濟當中,從而倒逼國內經濟發(fā)展。。地理距離對中國從亞洲國家和歐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阻礙作用最強。亞洲內陸國對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較強的抑制作用③地理距離以及內陸國均會顯著抑制中國從亞洲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主要原因在于:亞洲一些發(fā)展相對落后的國家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較為落后,使得運輸成本大大提高,從而阻礙了貿易的發(fā)展。。

表7 不同組別國家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估計結果

(三)貿易非效率模型結果分析

為了進一步研究影響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潛力實現的因素,本文采用一步法對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非效率進行估計。下面具體分析各種外生變量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

在“一帶一路”參與國樣本中(見表8),文化距離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顯著為負,即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文化距離越大越能促進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兩點:第一,人們對多樣化產品的需求提高。一個國家的文化觀念會蘊藏在其生產的最終產品中,從而導致同類產品的異質性。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人們對各種文化的包容心及認同感逐漸提升,特別是隨著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人們對差異化產品的需求也表現得更為明顯。文化距離大的國家之間生產的最終產品還存在一定的互補性。第二,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潛在成本還沒有對雙邊貿易產生明顯的負面影響。一般而言,文化距離越大越會導致貿易國之間成本的提升,從而抑制雙邊貿易的發(fā)展,但是這種潛在的貿易成本通常是在兩國進行深度交往的過程中才會逐漸顯現。政治制度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非效率的影響為負,但不顯著。政治制度體現的是一國的政治治理水平,政治制度差異衡量的主要是國家之間在處理國內乃至國際事務上的不同,其對國際貿易會有一定的外溢效應,就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而言,目前這種影響相對有限?!耙粠б宦贰眳⑴c國的貿易自由度和投資自由度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顯著為負,但系數較小。自貿協定的簽署及同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均能顯著提升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

表8 貿易非效率模型的估計結果(“一帶一路”參與國)

在 OECD成員國貿易非效率模型中(見表9),文化距離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即中國與 OECD成員國的文化距離越大越會抑制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這與上述結果不同??赡艿脑蛟谟冢F階段中國與多數 OECD成員國貿易往來較為密切,且貿易時間較長①特別是以日韓為代表的東亞經濟體和以美、英、法、德為代表的歐美發(fā)達經濟體。,隨著貿易交往的日益密切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所導致的潛在交易成本逐漸顯現出來,這種交易成本的抑制效應已經大于人們對多樣化產品需求的促進效應,從而文化距離對進口最終消費品的抑制效應開始顯現。政治制度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非效率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與上述結果相同。OECD成員國的貿易自由度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顯著為正,這說明OECD成員國的貿易自由度越高反倒會降低中國從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貿易自由度衡量的是一個國家對外貿易的整體開放程度,但是其并非對所有國家一視同仁,特別是一些歐美發(fā)達國家在某些產品上對中國的出口有著較為嚴格的限制,貿易自由度并不能充分反映出這些國家對中國出口的自由程度,從而導致貿易自由度高反而抑制其向中國出口最終消費品。OECD國家的投資自由度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為正,但不顯著。自貿協定的簽署同樣有助于提升中國從 OECD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但其促進作用相對于“一帶一路”參與國而言較小。

表9 貿易非效率模型的估計結果(OECD成員國)

對比上述結果,我們發(fā)現在貿易的不同階段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對貿易的影響產生不同作用。整體而言,在雙邊貿易額較小的初期階段,人們對多樣化商品的需求導致的文化差異的促進效應更加明顯;隨著貿易交往的逐漸深入,文化差異導致的潛在貿易成本對貿易的抑制效應逐漸增強。雖然現階段文化差異對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有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從長遠來看,中國應加強與“一帶一路”參與國在文化方面的溝通與交流,以期降低未來可能面臨的由文化差異導致的潛在交易成本。政治制度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作用不顯著。政治制度距離對雙方貿易的影響主要是通過政治治理的外溢渠道產生,現階段這種影響相對較小,但是隨著全球化的逐步深入,我們應該保持理性、清醒的認知,對這種外溢效應的負面因素要防患于未然。出口國的貿易、投資自由度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較小,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不同國家對中國的貿易開放程度。自貿協定的簽署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促進作用十分明顯,特別是對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促進作用非常大,未來中國應加快推進與“一帶一路”參與國FTA的談判。

(四)穩(wěn)健性檢驗

對于貿易非效率模型的實證結果,我們進行了穩(wěn)健性檢驗①上文中為了檢驗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結果的穩(wěn)健性,筆者已將時不變模型與時變模型的結果進行對比,此處主要對貿易非效率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針對不同的樣本筆者選取了不同的方法。

在對“一帶一路”參與國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時,主要對原模型進行了以下修改。第一,將地理距離指標進行替換,以國家之間的首都地理距離代替人口加權的地理距離;第二,更改了政治制度距離的測算方法①筆者在文中計算政治制度距離時是以所有國家的政治指標為樣本進行計算的,即在計算各維度指標的方差時包含了所有國家的各維度得分;此處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時,筆者只選取“一帶一路”參與國和 OECD國家作為樣本,在計算各維度指標的方差時只包含了這些國家的各維度得分。在對 OECD國家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時同樣采取了此方法重新計算了中國與OECD國家之間的政治制度距離。,并以新的政治制度距離代替原政治制度距離;第三,將樣本中的OECD國家刪除②因為“一帶一路”參與國中有15個OECD成員國,為了消除這些國家的影響,筆者在檢驗時將這些國家從樣本中刪除。。在對OECD成員國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時,主要采取了更換指標的方法:用國家之間的首都地理距離代替人口加權的地理距離;用五維度文化指標替代四維度文化指標③在對“一帶一路”參與國模型進行穩(wěn)健性檢驗時,我們沒有用五維度文化指標替代四維度文化指標,主要在于較多的“一帶一路”參與國缺少第五個維度的指標,一旦進行指標替換會導致樣本容量產生較大損失。,在此基礎上重新計算了中國與OECD成員國的文化距離;用新計算的政治制度距離替代原有的政治制度距離。

“一帶一路”參與國貿易非效率模型的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見表10)與本文結果較為吻合,基本上所有的指標在符號上都與本文的結果相同,數值上個別指標略有差異。稍有不同的是,“一帶一路”參與國為內陸國顯著抑制中國對其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文化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仍舊存在促進效應,而政治制度距離則會顯著抑制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的貿易往來。

表10 “一帶一路”參與國貿易非效率模型穩(wěn)健性檢驗

OECD成員國貿易非效率模型的穩(wěn)健性檢驗結果(見表11),與本文的結果在符號與數值上均高度吻合,此處不做過多說明。

表11 OECD成員國貿易非效率模型穩(wěn)健性檢驗

續(xù)表11

上述穩(wěn)健性檢驗表明本文貿易非效率模型的結果具有一定的穩(wěn)健性。

(五)貿易效率與貿易潛力分析

本文通過上述實證分析得到中國從 115個“一帶一路”參與國和 36個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①筆者將隨機前沿引力模型與貿易非效率模型得出的兩組貿易效率進行了對比,發(fā)現二者差距不大。由于隨機前沿模型一直以來都是衡量技術效率或貿易效率的主要模型,而貿易非效率模型主要是對貿易非效率的影響因素進行回歸分析。因此,筆者在進行貿易效率分析時,匯報的結果來源于全樣本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2002—2017年中國從樣本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整體呈上升趨勢,貿易效率均值從 0.082上升到 0.104(見表12)。中國從樣本國進口最終消費品面臨的人為貿易阻力逐年下降,貿易潛力不斷釋放。

表12 2002—2017年中國從樣本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

筆者統(tǒng)計了中國從“一帶一路”不同地區(qū)國家及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見圖2)。我們發(fā)現中國從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最高,其次是南美洲的“一帶一路”參與國,然后是大洋洲、亞洲和歐洲地區(qū)的“一帶一路”參與國,從非洲和北美洲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最低,但是中國從這兩個地區(qū)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的提升速度最快。其提升速度快一方面說明中國從這兩個地區(qū)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阻力下降較快,另一方面也說明目前中國從這兩個地區(qū)進口最終消費品基數小,未來有巨大的發(fā)展空間。

圖2 2002—2017年中國從不同區(qū)域國家和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

中國從不同地區(qū)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產生較大差異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不同貿易對象國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另一方面是不同貿易對象國的市場開放程度不同。OECD成員國多是世界上經濟高度發(fā)達的國家,其國內市場較為開放,制度安排相對高效,加之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比較密切,時間較長,所以面臨的人為貿易阻力較小?!耙粠б宦贰眳⑴c國中有很多經濟發(fā)展比較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特別是非洲地區(qū),其國內市場的開放程度非常低,制度安排不合理,從而阻礙了與世界各國的貿易發(fā)展。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對這些國家而言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在中國的引領下,他們可進一步融入全球化進程。

筆者還整理了 2002—2017年中國從樣本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排在前十位和后十位①2002—2017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和 OECD成員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排名前十位和后十位的國家沒有任何變化。的國家。排在前十位的國家分別為:美國、德國、越南、智利、印度尼西亞、泰國、墨西哥、斯洛伐克、俄羅斯及法國,主要集中在 OECD成員國和東南亞國家(見表13)。OECD成員國由于其國內經濟十分發(fā)達,市場開放,制度安排合理,所以在出口最終消費品時貿易阻力較小,因而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比較高。“一帶一路”參與國中,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特別是越南、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的經貿聯系最為密切。隨著中國作為東亞地區(qū)市場提供者地位的不斷提升,中國從東南亞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也逐年提高。同時,“中國-東盟”自貿區(qū)的建立也有助于緩解雙邊貿易阻力,提升貿易效率。從長期來看,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較高意味著未來中國與其貿易合作的發(fā)展空間相對有限。

表13 2002—2017年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排名前5位的國家①限于篇幅,筆者在文中只列出了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排名前5位和后5位的國家。

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排在后十位的國家分別是:佛得角、安提瓜和巴布達、加蓬、東帝汶、蘇丹、塞舌爾、格林納達、利比亞、特立尼和多巴哥及剛果(布),基本上都是非洲地區(qū)和北美洲地區(qū)的“一帶一路”參與國。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基本為 0?,F階段,中國與這些國家特別是非洲國家的經貿合作仍處于探索期,非洲是中國有待深入合作的地區(qū)。2018年中非合作論壇的舉辦將會打開中非經貿合作的新局面。未來,中國與非洲的經貿往來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綜上,整體而言,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仍舊較低,因此未來貿易合作的空間巨大。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發(fā)現中國從不同地區(qū)“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差異較大,因此在制定貿易政策時應充分考慮各國的實際情況,做到“因地施政”,從而使貿易雙方實現共贏。本文借鑒了用于制定公司戰(zhàn)略的波士頓矩陣法(BCG Matrix)的思想,將“一帶一路”參與國劃分為四組,并針對每組國家的特點提出適宜的政策建議。

根據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增長率②此處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增長率采用的是樣本期內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年均增長率。和貿易效率③本文將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年均增長率超過 20%的國家定義為具有高貿易增長率國家,將中國從其進口貿易效率超過0.1的國家定義為高貿易效率國家。我們將“一帶一路”參與國劃分為四組:(a)高貿易效率、高增長率國;(b)高貿易效率、低增長率國;(c)低貿易效率、高增長率國;(d)低貿易效率、低增長率國。在“一帶一路”參與國中,奧地利、智利、匈牙利、印度尼西亞、斯洛伐克、越南等13個國家屬于a組;俄羅斯、菲律賓、緬甸等 4個國家屬于 b組;阿富汗、阿爾巴尼亞、亞美尼亞、斯里蘭卡、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老撾等56個國家屬于c組;伊朗、沙特阿拉伯、敘利亞等剩余國家屬于 d組?!耙粠б宦贰眳⑴c國中 c組國家個數最多,即大部分“一帶一路”參與國與中國的貿易增長較快,但是貿易效率則處于低水平狀態(tài)。

表14 2002—2017年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貿易效率排名后5位的國家

中國從 a組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增長率和貿易效率都處于較高水平,說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往來比較暢通,而且從這些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前景比較樂觀。針對這些國家,中國應遵循市場機制,讓其發(fā)揮積極作用,并在市場運行出現問題時進行宏觀調控。中國從 b組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較高,但是進口貿易的增長率較低。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同樣比較暢通,而其增長率較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與這些國家的貿易基數相對較大。這些國家可以說是中國長期穩(wěn)定的貿易伙伴國。在對其貿易政策的制定上,亦應遵循市場機制,并適當挖掘新的貿易合作空間,在保持較高貿易效率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貿易增速。中國從 c組國家進口的貿易效率較低,但是進口增速較快,未來中國從這些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很大,且貿易前景較為樂觀。針對這些國家,中國政府應該有所作為。首先,可進一步開放國內市場,適當降低本國關稅擴大進口;其次,要與其進行政策溝通以期降低潛在的非關稅壁壘;最后應積極推動與這些國家自貿協定的簽署,以釋放更多的貿易潛力。中國從 d組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和貿易增速均較低,表明中國與這些國家不僅貿易阻力較大,而且貿易前景堪憂。產生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盛產石油的國家,其出口產品以石油為主,出口最終消費品較少;第二,經濟發(fā)展落后的國家,其提供最終消費品的能力很低,導致最終消費品的出口低;第三,高政治風險國家,其國內政治比較動蕩,從而在一定程度抑制了其貿易的深入發(fā)展。針對上述不同成因,中國應采取不同政策:對于盛產石油的國家,中國可對其進行直接投資,一方面帶動當地制造業(yè)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可通過投資獲取中國經濟發(fā)展所需的石油等自然資源;對于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地區(qū),中國亦可對其進行直接投資,利用當地的比較優(yōu)勢進行生產活動而后將部分產品返銷國內,這樣既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fā)展又能滿足國內對最終消費品的需求,還可通過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yè)投資收益;對于政治風險較大的國家應采取相對謹慎的貿易政策,在保證貿易安全的基礎上適當擴大貿易合作。

六、結論與政策啟示

世界正處于大發(fā)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面臨的不穩(wěn)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耙粠б宦贰背h的提出既為中國提供經濟增長的新動力,也將帶動參與國的經濟發(fā)展,推進參與國的協調與合作。中國將會與各國同舟共濟,積極發(fā)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匯點,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本文基于此現實背景研究了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影響因素和貿易潛力,并探討了中國作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市場提供者的前景。

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中,研究發(fā)現中國的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對其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產生顯著的正向影響。伴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國內消費市場的潛力不斷釋放。目前,消費已成為推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中國會進一步加大對最終消費品的進口,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更為廣闊的最終消費品市場①商務部《2017年中國國內貿易發(fā)展回顧與展望》報告顯示,2017年,國內貿易保持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規(guī)模穩(wěn)步擴大,結構持續(xù)優(yōu)化,質量和效益不斷提升。其中,社會消費零售總額達到 36.6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2%,連續(xù)第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消費品市場規(guī)模穩(wěn)居世界第二。?!耙粠б宦贰眳⑴c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模的擴大會促進其最終消費品的出口。因此,在推進中國與“一帶一路”參與國貿易發(fā)展的過程中,不僅要考慮中國國內的經濟發(fā)展和消費水平,也要兼顧沿線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情況。針對經濟發(fā)展較為落后的國家和地區(qū),中國可對其進行直接投資,帶動當地就業(yè),拉動經濟增長。地理距離仍是阻礙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主要因素。因此,應繼續(xù)推進“一帶一路”參與國基礎設施建設的進程,降低貿易運輸成本,提升國際貿易的利潤空間,促進貿易發(fā)展。

在貿易非效率模型中,文化差異對“一帶一路”參與國和 OECD成員國產生不同影響。文化差異能夠促進中國對“一帶一路”參與國最終消費品的進口,卻抑制中國對OECD成員國最終消費品的進口。政治制度距離對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自貿協定的簽署能夠大幅提升中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同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也能夠顯著提升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上合組織最初建立的宗旨是為了地區(qū)和平穩(wěn)定,在經貿方面的合作較少,今后可在維持地區(qū)穩(wěn)定的基礎上,把經貿合作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以經濟發(fā)展促進地區(qū)的穩(wěn)定與繁榮①2018年5月25日,由商務部研究院發(fā)起并主辦的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智庫聯盟成立暨上海合作組織經濟論壇在京舉行。錢克明副部長出席成立大會并見證了中國、印度、吉爾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烏茲別克斯坦、阿富汗、白俄羅斯、蒙古、阿塞拜疆、土耳其等 10國經濟智庫機構簽署《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智庫聯盟合作框架》和《上海合作組織經濟智庫聯盟北京共識》。論壇上,專家學者還圍繞推進上海合作組織區(qū)域貿易便利化與自由化制度安排及上合組織區(qū)域經濟合作展望等議題展開討論。這表明未來上合組織將會在經貿領域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在貿易效率與貿易潛力的分析中,研究發(fā)現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顯著低于從 OECD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雖然近年來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逐年提高,但整體而言進口貿易效率依舊很低且從不同地區(qū)國家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效率差異較大。2002—2017年,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平均貿易效率為 0.09。進口貿易效率高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地區(qū),從非洲地區(qū)進口處于無效率狀態(tài)。因此針對不同國家,中國政府應采取不同的貿易政策,做到“因地施政”,尋找貿易雙方的利益共同點,從而實現共贏。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中國與各參與國的貿易阻力有望得到進一步改善,未來中國從“一帶一路”參與國進口最終消費品的貿易潛力巨大,即中國具備為“一帶一路”參與國提供最終消費品市場的巨大潛力。

猜你喜歡
消費品進口一帶
8月我國進口煤炭同比增長5.0%
2022年上半年菲律賓大米進口增加近30%
我國2022年1-8月進口糧食等農產品數量、金額、噸價變化分析
快速行動并治愈一切:醫(yī)療保健是如何演變成消費品的
中國企業(yè)如何走進“一帶一路”
2020年8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實現正增長
澳門:“一帶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法蘭克福春季消費品展開幕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一帶一路”上的手藝
沅江市| 甘泉县| 仙居县| 兴安县| 宣恩县| 宝山区| 清苑县| 旺苍县| 伊金霍洛旗| 游戏| 万载县| 永善县| 铜鼓县| 静宁县| 厦门市| 开平市| 塔城市| 巴彦县| 黄冈市| 平安县| 红桥区| 迁西县| 洮南市| 安图县| 额尔古纳市| 威信县| 灵山县| 绍兴市| 张家口市| 天津市| 渝中区| 甘洛县| 岳阳市| 松桃| 胶州市| 宁武县| 栖霞市| 万宁市| 财经| 抚远县| 盘锦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