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萍
老伴兒常夸隔壁老趙會過日子,能買到很多便宜貨。我就去問老趙:“那些便宜貨是哪里買的?”老趙笑笑說:“多走幾家店就知道了。”他保密,不肯說店名。
一天,看見老趙出門了,我就戴上口罩,遠遠地跟著他。見他上了一輛城鄉(xiāng)公交車,我也跟著上了那趟車。我們都有老年卡,可以免費乘坐公交車。公交車過了25站,老趙下車了,我隔著三位乘客也跟著下車。我離老趙十來米遠的距離,尾隨著他走到鄉(xiāng)下小鎮(zhèn)的一條老街上。我看著老趙走進一家商店,過了半個鐘頭,老趙提著買好的東西出來了。等老趙走遠,我去剛才老趙買東西的那家店。我抬頭看看店名,叫“便民商店”。這鄉(xiāng)下小店,我還真沒來過,靠街面的柜臺上擺放著一排寬口玻璃罐,罐里裝的是糕餅,瓶罐外面貼著食品價格:蜜棗,2角7分一斤,糧票二兩五;香糕,1角5分一斤,糧票半斤;桃酥,2角3分一斤,糧票二兩五。其他還有云片糕、芙蓉糕、麻餅、雪餅。
我繼續(xù)在看,店里的營業(yè)員過來很和氣地問我:“老師傅,想買點兒什么???”
營業(yè)員是個五十多歲的男人,他那張像腌菜水豆腐干一樣滿是皺褶的臉,給我印象很深。
我問:“蜜棗2角7分一斤?”
他說:“嗯。一兩、二兩都可以買的。”
他的意思是,不強求買一斤以上的。其實,我是懷疑,這里的東西怎么會這么便宜?在臨安城里,蜜棗每斤要12元,香糕每斤10元,桃酥每斤11元。
我又問:“過期的老糧票還能用?”
他說:“是的。如果是全國流動糧票,我可以按十六兩一斤給你算的,一斤就少收你四兩糧票。”
得到他肯定的回答,我就說:“蜜棗、香糕、桃酥,每樣稱半斤?!?/p>
稱好后,他利索地把每樣糕餅都包成漂亮的“八角包頭”,然后在每個包頭面上附了一條二指寬的紅紙條,用細麻線捆扎好。三個包頭都留有一根半尺長的拎線,手指往里一套,拎著很方便。他噼噼啪啪地打了一陣算盤說:“一共3角2分5厘,四舍五入,3角3分;糧票半斤。”
我掏掏口袋,只有錢,沒帶糧票。我那幾張舊糧票在家中的抽屜里。
我對他說:“我忘記帶糧票了?!?/p>
他說:“不要緊的,可以按議價算的?!?/p>
我問:“議價怎么算的?”
他說:“糧票5元一張。沒有糧票,蜜棗5元2角7分一斤。”
我說:“要漲這么多?。俊?/p>
他說:“不是漲價,是你沒有糧票。現(xiàn)在糧票稀少,物以稀為貴嘛!不信,你可以到收藏品市場去打聽一下糧票價格的?!?/p>
看來他很了解市場,前幾天我在報紙上看到,品相好的糧票收購價是10元一張。他沒多要我的錢。我心算了一下,三樣糕餅再加上半斤議價糧票錢,一共5元3角3分。我掏了一張10元面額的紙幣遞給他找。
他接過錢,仍舊看著我說:“這種鈔票,這點兒錢不夠的?!?/p>
我問:“要怎樣的鈔票?”
他指指掛在柜臺里邊墻壁上的日歷本說:“你看看那個?!?/p>
我看了看那日歷的日期,是1965年1月1日。他怎么掛五十多年前的日歷?我不懂什么意思。
他說:“要那時候的鈔票?!?/p>
我說:“我哪有那時候的鈔票呀?”
他說:“你可以用新鈔票折兌成老鈔票用的?!?/p>
我問:“怎么個折兌法?”
他說:“那時候豬肉是6角7分錢一斤,現(xiàn)在是13元5角一斤,按照這個比例計算,蜜棗老鈔價2角7分,折兌價,抹去零頭分數(shù),是5元4角一斤,加上一張糧票5元,一共是10元4角一斤?!?/p>
我不解地問他:“我買糕餅,跟豬肉有什么關(guān)系呀?”
他說:“有!食品價格是跟肉價的,肉價是跟糧價的,糕餅是糧食做的。懂了嗎?”
我懂了。總的算起來,這里的糕餅比臨安城里還是便宜些的。就折兌價吧。
他又噼里啪啦地打了一陣子算盤,對我說:“蜜棗,老鈔價2角7分一斤,折兌價5元4角一斤,加一張糧票5元,共10元4角,半斤5元2角;香糕,老鈔價1角5分一斤,折兌價3元一斤,加一張糧票5元,共8元,半斤4元;桃酥,老鈔價2角3分一斤,折兌價4元6角一斤,加一張糧票5元,共9元6角,半斤4元8角。三樣總共14元?!?/p>
我又給他4元零錢,再次看了看他的臉。有句話說得好啊,皺紋里蘊藏的是智慧!
我拎著糕餅看看柜臺旁的其他貨物價格:山核桃1角8分、黑棗1角5分、鹽鹵3分。我指指缸里棕褐色的鹵水問他:“這個……”
他連忙熱情地介紹:“這是鹽鹵,點豆腐用的。鹽鹵豆腐比石膏豆腐好吃,鹽鹵豆腐做的腌菜水豆腐干,那是相當好吃的。一本‘購貨證限購5斤……”
我還磨蹭啥?趕快回家找那些過期了的各種票證吧!
[責任編輯 谷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