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新
兒時喜歡雨的聲音,夜里聽著雨聲入眠,在夢里還有雨的樣子。
早晨醒來聽到雨聲,就有了偷懶賴床的理由和借口。這般時候,大人是不會再喊我們起床下地干活兒了。
大多數(shù)農(nóng)村孩子,還沒開始上學,就和家長一起下地干活。雖說年紀小,但干起農(nóng)活來儼然是個“小把式”,是父母的好幫手。
雨聲可伴隨我們自由自在地玩一天。就是大人們,也不得不待家里做事,雨帶給了他們安寧,很少再對我們吆五喝六。他們往日那匆匆忙忙的腳步,也在雨聲中顯得寂靜無聲。
那時候我們就覺得自己比城里小朋友過得幸??鞓罚麄円荒曛挥幸粋€“六一”兒童節(jié),而我們一到下雨天就仿佛過了兒童節(jié)。
上了中學,就喜歡雨的迷蒙。
陡峭的山崖顯示不出往日的威猛,聳立的山巒手拉著手顯得一絲慌亂,雨像美麗薄紗,輕輕地將他們遮掩。樹上片片的葉兒,眨巴著明亮的眼睛,低下頭去看地上的花瓣,為花的離去,淚水漣漣。
雨是如此的美,夢是如此的甜。青春的我們對雨是如此的眷戀。
女生喜歡雨,除了纏綿浪漫,就是特喜歡體育課時下雨。她們不用再去立定跳遠、俯臥撐、仰臥起坐和奔跑。因為她們的身體曲線出來了,在男生面前羞澀得心跳加快,臉紅如火,無法遮掩。
男生對雨的喜歡就有些復雜。記得我們那幾個搗蛋的男生,喜歡雨喜歡得天真“有”邪。下雨天,教室外,憑欄臨風,看著女生在校園雨中奔跑,衣服淋濕了,凹凸有致,我們怪怪的評說壞笑。
此時的我們,青春像雨一樣傾瀉,理想也在奔涌,朝氣蓬勃的我們,似乎被雨催醒,萬物萌動。
喜歡雷電暴雨就是我們走上社會的時候。有呻吟,有呼嘯,有淚奔,有火焰燃燒。
在陽臺、在樓頂,潑灑著酒,嘶吼:“烏云遮不住太陽,這世界是我們的!”
在大街上,伴隨雨淚沖刷,奔跑嚎叫,充滿著對暴風雨的渴望,猶如高爾基的海燕:“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坐在門店前的老奶奶們,忍不住咂巴著嘴:“現(xiàn)在的年輕人啊,看不懂,看不懂……”
看不懂的還有盛夏的雨,電閃雷鳴,暴風驟雨,卻是點式的下,完全的蜻蜓點水,像沒準備好似的,剛雨觸大地,又急忙收走,不僅是收走,而且是席卷而去,那么急不可耐,那么漫不經(jīng)心,頗有點胡亂應付的味道。好似雨對大地人間的指點,其實我們并不是需要這般的指指點點,弄一團糟,又溜了。來時像個大檢查團,走時卻像一群調(diào)皮搞亂的壞孩子。
最壞的時候,豐收的莊稼將歸倉時,一陣冰雹傾瀉,使種田人欲哭無淚,我想這一定是恐怖雨了,可人們哪里有對付它的辦法呢?
后來喜歡雨的活潑,喜唰唰地下。雨撩撥著天,親吻著地。雨和花草相起舞,雨和小溪大河共狂歡。一切都活躍起來了,展示著各種喜悅,表達著各自的心意。晶瑩的雨珠懸掛在山石峭壁上,豐盈的山風對著樹林纏綿,飄逸的云朵盛滿了對雨的思念,山野的嫩綠、莊稼地里的沉甸甸,映著一張張多情的笑臉。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喜歡雨的滋潤。雨滋潤著不老時光,雨滋潤著滄海桑田,也滋潤著我們心的家園。
烈烈的驕陽收斂起自己的光芒,不得不把自己過于囂張的氣焰隱藏。浮躁的心得到了洗禮、沉淀,每個人腳步輕輕、說話慢慢,舉著的傘是雨中盛開的花瓣。
我表哥嗜書如命,書看多了,氣定神閑,超凡脫俗。嘩嘩雨中,表嫂怕他淋壞身子,催他快跑,他卻慢悠悠地說:“跑快是前面沒下雨嗎?”
他說,每個人若心中無雨,365天都是晴天。
他說很感謝有圖書館,那里就是他內(nèi)心深處的殿堂。他書房有副“房門難鎖書飄香,文齋無燈明月照”的對聯(lián),很能表明他的心跡。
這讓我想起博爾赫斯曾說過的話:我能想象天堂的模樣,只是一個圖書館再加上一個食堂。前者安頓靈魂,后者安頓身體。
“你喜歡雨嗎?”小朋友說,“不知道”,很迷茫的樣子,他們說“作業(yè)多得像暴風雨”。
年輕姑娘說,下雨天小區(qū)沒有跳廣場舞大媽,覺得全世界都安靜了。
我喜歡雨,是雨驅(qū)散了霧霾,淹沒了pm2.5。人們?nèi)缤缓@藳_到沙灘上的魚,絕望之時,又被海浪收卷入水。水才是魚兒的陸地。
喜歡雨與不喜歡,喜歡傾盆大雨還是綿綿細雨,也是有階段性的,甚至還帶著成長的功利性。
特別是到了一定年齡時,喜歡雨的慵懶,喜歡小雨漫舞,打傘或不打傘,不影響出行。我想雨也是這么想的,雨下太大太猛,鋪天蓋地,就缺少了人與雨的共舞,沒有人,雨下得就無精打采了。
享受一種雨夜,臺燈下,捧書與文字呢喃。窗外,雨與樹葉細語,委婉含蓄,甜潤柔美,輕輕地,悄悄地。窗里窗外一世界,清幽恬靜,心心相融。
天亮了,清晨的雨聲是由外入心的舒坦!空氣一如前夜清新,坐在屋檐下晨讀,輕松愜意!看著滿街眾生奔波忙碌,我自己泡上茶,抿一口,齒間溢滿清香溫暖,功與名,皆深藏,淹沒在雨中……
人生如夢,彈指一揮間。尚未佩妥劍,轉眼已老于江湖。
回頭望,生活給了我們充足的雨露陽光,也扔給了我們不少的磚頭,沒辦法不接受,就把它們一一拾起,嚴絲合縫地對齊,壘好,砌成一道美麗的磚墻,再在墻下栽幾棵爬墻的植物,老了的我們,就在這里曬太陽。
但知道雨不會老,雨一直年輕。雨戀大地,大地就一直天長地久的年輕,亦如我們自己的心愿,出走人生江湖風風雨雨幾十載,歸來時,仍是少年如童……
花開丹江香兩岸
春暖花開,家鄉(xiāng)淅川邀請我參加“桃花”節(jié)文學采風賞花會,便約上報社的文藝編輯記者們同往。故鄉(xiāng)的活動,我一向是積極賣力的,如外出的游子“位卑未敢忘憂國”一樣。
一
在我心中,最動聽的聲音是鄉(xiāng)音,鄉(xiāng)音中最美妙的是花開的聲音。每一朵肆意綻放的花朵,都在訴說著最動聽的家鄉(xiāng)故事。
老城的萬畝桃花園,桃之夭夭,株株傲立,枝枝丫丫上的花朵,朋友似的親密。白的淡雅,紅的熱烈,粉的俏皮,令人神迷意醉。徜徉花海,仿佛置身于五柳先生《桃花源記》中“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境,腳是挪不動的,鼻子恨不能變成大象鼻,伸展自如地嗅聞到每一朵花香。
久居都市的人們忽然看到這“灼灼其華”的萬畝桃林,難免會有“過卻春光總不知”的感覺,城里只能看到鋼筋水泥的擠壓,路修得很寬,但處處堵得水泄不通,心塞。山里路不寬,但居住在這里的人們,心寬。
城里的日子是爭分奪秒的,上班下班,紅燈綠燈,日出日落,時間就不屬于了自己。在城市里待久了,心地往往變得堅硬,硬得經(jīng)常著火冒煙。而在鄉(xiāng)間不同,天大、地大、人最大,風柔、蝶舞、人至善?!稗r(nóng)村飯,兩點半”,早飯吃成午飯,午飯吃成“年夜飯”,慢生活的他們,滿滿的幸福感。
我們這些“城籠鳥”,與千年前在桃花源中追尋精神慰藉的士大夫們也別無二致,進入這萬畝桃林,搖身變成花仙子,也算圓了“酒醒花前坐,酒醉花下眠”的桃仙夢,曾經(jīng)的滿面惆悵,滿腹抱怨,一下子云卷云舒,煙消云散。輕捏花枝,閉目聞蕊,和著清風,花香清染發(fā)絲,沁入心脾,早分不清我們是花,還是花是我們,蕩漾沉浸其中,別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懂花的人,方能聽到花開的聲音。我想我是懂的,站在花樹下屏息側耳,花音像極了亂跑的頑童,想聽,卻沒了;不想聽時,又來了。似有似無,若隱若現(xiàn),唯用心細細品味,才得其中奧妙。
花開的聲音是多元的,每個音符都跳躍著溫潤。一會兒跳在小蜜蜂的翅膀上,一會兒跳在詩人的詩行里,一會兒跳在姑娘的歌唱里,一音連接著一音,一唱回應著一唱。風來時,聲波似湖面微蕩,起伏綿延,余音裊裊。
二
我愛桃花,百花果中我又最愛桃。我始終覺得,桃樹可比“俯首甘為孺子?!钡?,“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桃樹可能生于亂石絕崖中,但開出嬌艷的花,結出甜美的果。
桃花園里的一處桃花屋,屋主人熱情地招呼著我們。他說除這里之外,鄰近的西簧、滔河、香花等十多個鄉(xiāng)鎮(zhèn),也有千畝萬畝的桃莊園,花開果紅時,賞花采果的游客比采蜜的蜜蜂還要多。他抑制不住地興奮說,桃花落去,累累碩果便擠滿了枝頭,成就了他們一年又一年的豐收糧倉。
桃能為大腦提供營養(yǎng),提高記憶力,促進脂肪代謝,加快毒素分解,還能防肥胖,淡斑美白,滋養(yǎng)肌膚。免疫細胞再生與代謝能力又超強,是提高人們抗病能力的果中王。尤其這淅川丹江甜水“養(yǎng)大”的桃子,更是只有“天上”才有的養(yǎng)生果了。銷不愁的桃子,悄然成了農(nóng)民們年收的“主糧”。有“天下第一果”之稱。美輪美奐的“壽桃”“仙桃”自古是福壽祥瑞的象征。遠在湖北的沔陽易名為仙桃市,可那里并不產(chǎn)桃,大概只是寄予著福滿人間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罷了。
這些年,淅川有“天下第一桃”美名。“第一”在桃色艷鮮,桃味甜美;“第一”在淅川桃是由丹江水沐浴下開花,在丹江水滋潤下結果。丹江是南水北調(diào)中線水源地,有仙水之說。也因此,丹江水把淅川姑娘洗得膚如凝脂,把男人洗得干凈硬朗和堅韌,這“天下第一”真是名副其實!
三
果神,花奇,木威!在我老家,桃木視為祛邪消災的吉祥物。小時候受了驚嚇,父母常用桃枝為我們壓驚招魂。遭了不明的邪災,父母楔桃木樁釘作惡之鬼,為我們驅(qū)除惡魔。就是古時戰(zhàn)場,也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人無論貧富,無論男女,無論少老,可能沒有人不想做桃花夢、交桃花運了。桃花喻美人,美人就是春色,春色就是美得不知怎么辦才好。亦如我們這些踏進桃花園的文人騷客,三三兩兩,男男女女,賞花吟詩中你你我我,同框留影中不分老老少少。
賞花不醉最難歸,醉了卻是更難歸。眼看超出了桃園賞花數(shù)倍于事先計劃的時間,縣里的文友催促我們上車,還要去下兩個采風點魚關移民民俗紀念館和星空瓦房。幾十人的采風隊伍,像歸巢的鳥兒,呼啦啦一下子都“飛”上了車。
望著爛漫花海,雖然身在車上,大家心卻難以離開。我想,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期待:但等桃果掛滿枝時,一定會再飛回這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