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輝
(盤錦遼油寶石花醫(yī)院腫瘤放療科,遼寧 盤錦 124010)
近年來隨著環(huán)境、飲食結構等改變,全世界腫瘤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加,腹部腫瘤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主要包括胃腸腫瘤、肝癌等[1]。放療作為腫瘤治療的一種重要方式,規(guī)律、規(guī)范的放療可縮小腫瘤體積、預防擴散、提高患者一般狀況。目前常用的放療方式主要包括IMRT、IGRT等,IMRT通過計算機控制X光加速器對腫瘤特定區(qū)域發(fā)射精準輻射劑量并根據腫瘤的3D形狀進行調節(jié),IGRT是四維放療技術,它加入了時間因數(shù)并避免了胃腸蠕動的位移誤差,提高了放療精確性[2]。本研究旨在分析兩種放療方式下93例腹部腫瘤患者各方向擺位誤差,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通過對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在我科接受放療的82例腹部腫瘤患者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依據放療方式將應用圖像引導放療技術的50例患者作為觀察組:男28例,女22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為(51±10.5)歲,腫瘤類型:肝癌:10例,胃癌15例;腸癌18例,其他7例,病程(26±12.7)個月。實施逆向調強放療技術(IMRT)的43例患者作為對照組:男24例,女19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為(45±9.9)歲,腫瘤類型:肝癌:8例,胃癌12例;腸癌17例,其他6例,病程(25±13.1)個月。兩組患者在年齡、病程、腫瘤類型等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在我院放射科治療病歷資料完整;②所有患者及家屬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排除中途中斷放療患者或改變放療方式患者。②排除伴有精神疾病患者。
1.2 儀器與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瓦里安23EX直線加速器,6MV-X,放療中照射野的角度優(yōu)化大于5個,保證95%的等劑量曲線包含腫瘤靶區(qū)(PTV)。依據放療醫(yī)囑,每日1次,每次2 Gy,連續(xù)放療5周,總照射劑量70Gy,腫瘤部位可增加10 Gy。記錄腫瘤部位CTV和PTV。適形指數(shù)CI=(PTVref/VPTV)×(PTVref/Vref),PTVref表示實際處方照射劑量體積;VPTV表示PTV體積;Vref指處方等劑量線包括體積。CI值為1適形最好。均勻指數(shù)HI=(D2-D98)/處方劑量×100%,其中D2表示腫物2%的受照射劑量,D98表示腫物98%的受照射劑量,HI值越小均勻性越好。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定位;①CT定位制訂放療計劃;②勾畫腫瘤處正常組織范圍,有銀夾者,根據銀夾調整,依據范圍放療并實時調整,避免周圍組織暴露[3]。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觀察并記錄兩種放療方式的適形指數(shù)(CI)、均勻指數(shù)(HI),記錄腫瘤區(qū)及周圍正常組織受照的放射量,評價放療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EXCEL2010核對數(shù)據后,將所有數(shù)據資料納入到SPSS19.0統(tǒng)計程序中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取t檢驗且(±s)表示,計數(shù)資料應用χ2檢驗,P<0.05為有統(tǒng)計意義。
2.1 靶區(qū)HI及CI比較:IGRT組的HI和CI均優(yōu)于IMRT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靶區(qū)CI、HI比較及靶區(qū)周圍正常組織放射劑量比較
2.2 觀察組靶向區(qū)域放射量高于對照組,周圍組織放射量低于對照組,P<0.05。
隨著腹部腫瘤發(fā)病人數(shù)的逐漸增加,腫瘤的治療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放療是一種常用的腫瘤治療方式,治療效果確切[4-5]。近年來,隨著我國放療技術的發(fā)展,在提高腫瘤放療效果的同時,如何保護周圍組織免受放療損傷,提高患者放療過程的準確度減輕患者的放療痛苦是目前重要的研究課題,IGRT與IMRT是臨床常用的不同放療方式[6]。在腹部腫瘤患者放療中不僅能排除體型等因素對放療效果的干擾,并且可通過特殊的體位固定方式提高放療的準確度,但受限于自身設備等影響,臨床放療時對目標組織放射效果有明顯差異。
放療過程既是對病灶處進行特異性放射線照射對腫瘤組織進行殺滅,但放療過程中腫瘤位置及周圍組織相對于射野位置是不斷變化的,放療過程中一些不確定因素對放療位置的影響造成了實際照射劑量的分布不均勻,可能會引起腫瘤部位放射不足,臨床放療效果差[7];周圍組織放射量大,周圍組織損傷增加,嚴重者造成脫靶等使高劑量區(qū)移至周圍正常組織器官內,患者出現(xiàn)嚴重的放療并發(fā)癥。腫瘤相對于周圍正常組織位置是不斷變化的,主要包括因胃腸道充盈空虛所造成治療間位移;治療中因不自主的呼吸、心跳及肌肉收縮造成的不同程度位移,體位固定等因素造成的放療區(qū)域與腫瘤區(qū)域的相對誤差。有研究表明,擺位誤差>1 mm時,患者放療過程中會使靶向區(qū)域放療丟失6 cm,調整擺位誤差對放療效果至關重要[8]。IMRT在定位和計劃階段用到三維CT圖像,顯示腫瘤的橫斷面輪廓或圖像,治療階段用到射野圖像保證放療準確度。IGRT是一種新的放療技術,在三維放療技術的基礎上增加了時間因數(shù)概念,排除了因人體組織在放療過程中的不自主運動與分次放療誤差,解決了因腹式呼吸、胃腸蠕動、靶區(qū)收縮、體位擺放等引起的放射誤差。對患者放療前后利用先進的影像設備對腫瘤及周邊阻止實時監(jiān)控,并且依據靶向區(qū)域的位置變化調整治療條件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精確治療,IGRT適用于復雜部位腫瘤的治療,特別是對于體型不均勻,擺位困難患者,IGRT 技術可產生與腫瘤形狀大小高度契合的放療區(qū)域,并依據時間實時調整,解決了靜止、運動、放射區(qū)域的劑量適形問題。在本研究結果顯示IGRT技術可顯著改善靶向放療區(qū)域的HI和CI值,增加腫瘤處射線量,減少對周圍組織的損傷。
綜上所述,IGRT對比IMRT 技術在腹部腫瘤放療過程中,可提高放療精度,減少腫瘤周圍組織射線量,提高放療效果同時減輕對周圍組織損傷,減輕放療痛苦,可作為腹部腫瘤患者放療的首選治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