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春青
摘要:人物是小說六要素中的核心,通過人物描寫,可以實現(xiàn)抒情明志、推動情節(jié)等多種作用。由此可見,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對寫好文章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綜合多篇經(jīng)典文學作品,就能發(fā)現(xiàn)精彩人物塑造中的共同點,人物塑造具體可歸納為三點。善于抓住細節(jié),側面凸顯人物特征;賦予人物有別于其他角色的鮮明特點,以畫龍點睛;舉出生動案例以使人物有血有肉,更加豐滿。這三點與繪畫技法中的工筆、高光、取色一一對應、十分相似。本文通過對繪畫技法的借鑒分析了具體的文本案例,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提升人物描寫能力的目的,從而促進中小學語文寫作的進步。
關鍵詞:人物形象;繪畫技法;人物描寫;細節(jié)描寫
中圖分類號:G63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0)09-0096
人物描寫是寫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有時,人物的話語是作者抒情明志的傳聲筒,人物的視角是作者觀察世情的天窗,借人物之口之眼,往往能表達出作者的觀點動向。有時,通過不同人物的不同結局,能夠呈現(xiàn)出作者對善惡是非的理想化追求,人物的嗔癡喜怒、行為動作,往往對故事的整體走向、情節(jié)回轉起著決定性作用。
然而,在現(xiàn)實寫作中,成功的人物描寫并非易事。人物描寫特別容易陷入臉譜化、表面化等誤區(qū),善惡好壞涇渭分明,缺少人物個人的掙扎和作品的深度,或是流于淺薄的性格外貌,和多數(shù)同類題材作文大面積雷同,缺乏令讀者耳目一新、印象深刻的記憶點。所以,如何避免寫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復制粘貼式機器人物,如何塑造有血有肉、活靈活現(xiàn)的人物形象,是所有小學語文教師都需要思考的命題。本文借鑒了繪畫的相關技法,從三個角度為“如何讓人物活起來”提供一些思考和想法。
一、工筆細描,直至秋毫
人物描寫,首先要豐富細節(jié)描寫。1.細節(jié)體現(xiàn)在細微之處的動作描寫上。芥川龍之介曾經(jīng)在文章中寫道:斯特林堡的《編劇法》中,有一個人物形象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年輕的時候,有人講起海伯格夫人——大概出自巴黎——的手帕的故事。說她雖然面帶笑容,而手卻將手帕撕成兩半,即所謂雙重演技。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做派?!痹诖颂?,藏在桌下的被撕碎的手帕就是人物描寫中的細節(jié)描寫。此處細節(jié)撕開的不僅是手帕,更是藏在夫人笑臉面具下的悲傷或憤怒。這樣的寫作,在某些場景之中,相較于運用“大聲哭泣”“皺緊眉頭”“放聲怒吼”等一目了然的詞匯進行直接描寫,更能夠體現(xiàn)人物情緒的層次感。2.細節(jié)也可以體現(xiàn)在或豐或簡的語言描寫上。在魯迅先生的《祝?!分校八谷坏厝ツ镁票涂曜??!惴胖T,祥林嫂!四嬸慌忙大聲說。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縮手,臉色同時變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燭臺,只是失神地站著?!彼纳l件反射一句“放著”的細節(jié),背后折射的是封建社會背景的局限下無法擺脫的世人偏見,無論祥林嫂做出怎樣的努力,這句“放下罷”卻是壓死祥林嫂的“最后一根稻草”,輕飄飄的話語具有沉甸甸的分量,且輕且重。
二、高光提亮,畫龍點睛
魯迅先生曾說過:“要極省儉地畫出一個人的外貌,最好是畫他的眼睛。我以為這話是極對的,倘若畫了全副的頭發(fā),即使細得逼真,也毫無意思?!比绻麑⒓毠?jié)比作發(fā)絲——細微之處卻能夠以小見大,那么鮮明的特點就是眼睛,雖然只有炯炯一點,卻能夠照亮全局全篇。
人物往往多面無限,但文章字數(shù)有限。在描寫時,我們需要抓住核心,剖開人物最本質(zhì)的特征,把人物重要一面直觀明朗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以沈從文的《邊城》中對翠翠的描寫為例:“翠翠在風日里長養(yǎng)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長養(yǎng)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處處儼然如一只小獸物?!焙诤诘哪w色、清亮的眼睛、天真活潑如小獸——幾筆勾勒,生于自然、活潑爽朗的山野少女的形象便躍然紙上。翠翠固然還有許多其他的個性,比如懂事孝順、善唱山歌等,但是作為《邊城》的主人公,她最鮮明的特征——即天真自然,是淳樸的邊城的化身。
抓住人物特色,對凸顯作品主旨同樣有利。當提及“月光刺猹、雪地捕鳥”時,我們都能想到項帶銀項圈的少年閏土,那是何等聰敏可愛??墒?,越是如此就越讓讀者感到被禮教束縛、懦弱無趣的中年閏土的可悲。在寫作時,要緊緊抓住人物最亮眼的特色,輔助達成凸顯主旨的目的。
三、精準取色,言之有物
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立體,我們往往要選取典型事例。在寫作中,尤其要挑選具有代表性、符合情理的事例,且在選取事例時,筆者主張要兼具“凡”與“不凡”,“凡”指以小見大,不虛張聲勢編造假大空的事例,而是選取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小事,如此更能增強文章實感、引發(fā)情感共鳴。“不凡”指事例雖小,卻不能流于俗套,需要有閃光點,能夠反映深刻意義。
朱自清筆下父親的矮胖、穿著黑馬褂的《背影》成為文學史上令人淚目的風景線,也是經(jīng)典的父親形象之一。在文章中,朱自清主要寫了一件事情,父親翻過月臺為“我”買橘子。父子離別之際,父親和兒子萬般叮嚀身體、買水果吃食,瑣碎的小事說了一遍又一遍,是再普通不過的小事,每個孩子都曾有過相似的經(jīng)歷。然而,本就矮胖、不善運動的父親艱難地翻過月臺卻只為買一袋橘子,動作具有獨特性、事件具有矛盾性、畫面具有沖擊力。在“凡”與“不凡”的交織中,讓人立刻就能感受到樸素而深沉的父愛,看見一位平凡而愛子情深的父親。
當下,部分學生作文存在事例空洞、言之無物的問題,在描寫關系親密的家人時,往往容易流于表面。以對家人的描寫為例,可以細心觀察生活,找尋生活中具有獨屬于自己家庭特色的精彩瞬間,抓住父母親人,不必拘泥于經(jīng)典事例、受縛于傳統(tǒng)形象、在寫父母長輩時強行制造感人的氛圍,而要大膽創(chuàng)新,結合真實的生活,抓住生活的不同場景,塑造多樣靈活的人物形象。
總之,學生時代的作文,我們雖然不需要做到如此這般程度,但是,在有限的篇幅和思考時間內(nèi),我們?nèi)匀豢梢宰龅奖M可能地工筆完善細節(jié)、高光點亮特色、選取典型事例,讓躺著的人物站起來、活起來。
(作者單位:江西省新余市鐵路小學3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