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荷
笑笑爸回憶說,女兒一直開朗,沒發(fā)現任何問題。可升入初中后,常悶悶不樂、不愛說話,常常一到學校就頭疼、心慌,現在每周都有兩天身體不舒服,不想上學。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和世界衛(wèi)生組織聯合發(fā)布的數據顯示,目前全球12億10至19歲青少年中,約20%存在心理健康問題。本應是青春年華的大好時光,為啥會有這么多人出現心理問題?
小時“問題”積累,少年集中爆發(fā)
每五個青少年就有一個存在心理問題,聽起來如此嚇人的數字究竟是為什么呢?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遼寧省心協青少年心理健康協會副秘書長付瑤說:可以說,從母親懷孕的狀態(tài)、心情,就開始對孩子有所影響了。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同年齡段會有相應的心理發(fā)展重點和需要,如1歲前是學習信任階段;2~5歲發(fā)展自主性階段;6~11歲了解社會和身體;12~18歲建立個人同一性階段等。孩子在成長各個階段都很重要,但孩子年齡偏小時還在“問題”積累期,因此才會看到青少年期心理問題的集中爆發(fā)。
多方面因素造成心理問題
他們究竟煩惱的是什么呢?付堯表示,從目前咨詢中,較集中的煩惱包括:學業(yè)壓力、人際交往障礙、青春期性困擾問題、自身價值感認同問題、來自社會及家庭的壓力等等。
付瑤說: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自身因素和環(huán)境因素。自身因素包括青少年的心智成熟度和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包括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
自身因素:青少年對是非判斷力較弱,沒社會經驗,對心理健康也不關注,所以可能會出現一些心理疾病,但自己不會調整心態(tài),久而久之,造成心理問題。另外,如一個孩子的兩系三代親屬內,曾有人患過抑郁癥、焦慮癥等,那孩子出現該病的幾率較普通人高。
家庭環(huán)境:家庭矛盾和一系列童年陰影,都是造成青少年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作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如過分溺愛或過分嚴厲的對待孩子,都會成為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導火線。
學校環(huán)境:學校是微型社會,環(huán)境、人際關系等都對學生有著很重要的影響。有的孩子面對升學壓力,繁重的課業(yè)負擔,成績焦慮等,大腦不能得到放松休息,易導致出現自卑喪氣,甚至抑郁情緒;還有的遭受校園暴力,或人際關系處理不好,也導致出現心理疾病。
社會環(huán)境:青少年所接觸的都是跟學習相關的,所以這時一旦接觸到學習外的東西,會感到好奇。青少年也會受到不良影響,扭曲價值觀,造成心靈上的傷害,加重心理疾病。
出現異常行為要及時關注
一般出現心理問題有什么表現?付堯說:由于個體差異性,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個體表現都有略有不同,家長應該關注的是,孩子在某一時間段出現了較之前不同的行為及狀態(tài)。這里列舉一些比較常出現的表現:
1.由學業(yè)帶來的心理壓力大,表現為厭學,怕學,做作業(yè)拖拉,上課注意力不集中,開小差,易怒易暴,對家長與老師談論學習問題表現出煩躁的情緒和回避的行為。
2.人格方面易出現偏執(zhí)、敵對等極端特征。認為他人不可信,自以為是,偏于固執(zhí)。
3.人際關系緊張。總感到別人對自己不友善,身邊的關系常常出現矛盾或對峙等。
4抑郁、焦慮、煩躁不安。
5適應能力差。對新環(huán)境不適應,不習慣教師的教學方式,或不喜歡學校的各項活動,情緒忽高忽低極不穩(wěn)定。
放下手機,了解孩子
孩子出現問題家長該如何引導他們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付瑤說:作為家長,當孩子出現問題要及時發(fā)現且干預,引導他們朝著健康方向發(fā)展。需做到:了解孩子成長基本規(guī)律,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掌握相應的與孩子溝通的方法,比如如何說、如何聽、怎樣鼓勵等。要學會理解孩子,站在他的角度考慮問題,多溝通,做到真正了解他內心的真實想法,盡可能的給予支持鼓勵;學會適當的放手,讓孩子體會獨立成長的美好;給孩子進行適當的性教育,緩解孩子的心理壓力,同時避免孩子通過不正當渠道獲取這些信息;同時,要學會放緩語氣,使家庭變和諧;最后作為父母,也應以身作則,在孩子面前注意說話的語氣,方式方法等,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另外,也應注意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學習氛圍,父母要把關注點從手機,電腦,應酬上轉移到孩子身上,用心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