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慶峰
【文題】
閱讀下面的文字,根據(jù)要求作文。
遵義市居民楊朝宇雖然平時工作比較忙,但他仍利用休息時間幫大家修水管、家電;小區(qū)里有些樓梯較陡,沒有扶手,老人上下樓梯不方便,楊朝宇自掏腰包買來材料安裝了扶手……“貴州省五一勞動獎?wù)隆本褪菍畛罹衿犯竦恼J可和褒獎。
大連一老人坐地鐵時,胸前自帶“勿需讓座”電子牌,筆挺挺地站在地鐵車廂里,被人稱為“硬核爺爺”,受到網(wǎng)民的熱捧。
近日,在貴州畢節(jié)一個高速公路收費站內(nèi),一位女收費員被司機罵后委屈哭泣,但下一秒仍然微笑著面對下一位顧客,被人稱為“最敬業(yè)變臉”。
以上材料觸發(fā)了你怎么樣的聯(lián)想與思考?請結(jié)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寫一篇文章。
【寫作指導】
綜合三則材料,我們可以將楊朝宇、硬核爺爺、高速收費員的行為歸結(jié)為“美行”,這是道德的美麗,帶來了生活的美麗。據(jù)此立意為——美,就在身邊;你是世間最美的風景;致敬那些最美的人;最可愛的人;“美”不勝收;你的樣子,真美;你忘我對待他人的樣子,真美;美,就在我們身邊;生活處處是風景……
我們還可進而具體從美德的角度立意——崇高美德,點亮生活;美德如花等。
我們也可以將三人的行為歸結(jié)為一種“善行”——楊朝宇助人為樂是行善,硬核爺爺心向別人是心善,高速收費員委屈自己、善待別人是大善。從“善”的角度出發(fā),可以立意——心存善意,溫暖人間;以善待人,笑看花開;人間至味是善心;心系他人,社會更美……
也可以從“愛”的角度來理解:楊朝宇的奉獻和高速收費員的微笑是人間大愛,硬核爺爺是對年輕人的關(guān)愛??梢粤⒁狻獮⑾蛉碎g點點愛;愛心點點暖人間;這個世界很有愛……
無論是楊朝宇的奉獻、硬核爺爺?shù)年P(guān)愛、高鐵收費員的敬業(yè),它們都是昂揚時代的組成部分,給社會帶來了溫馨。我們還可以與時代聯(lián)系,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展現(xiàn)傳統(tǒng)美德,弘揚時代精神;展崇高品質(zhì),彰時代風采……
此外,還可作如下立意:溫情社會,溫暖你我;點點小事,溫暖人間;學會為他人著想……
【例文】
個人熱源,中國溫暖
□山東省微山縣第一中學 ?靳藝
當這個時代被定義為思想荒蕪,當路人的心靈被冷漠掩住,當寒冷侵入堅冰封戶,幸而,還有那樣一群人,用真情、用溫暖為社會的寒冬破冰!
他們是奉行“勿忘勞動,勿忘人民”的人民代表大會活化石申紀蘭,是躬身于田間地頭為全人類溫飽而勞作的袁隆平,抑或是“硬核爺爺”,“最敬業(yè)變臉”……無數(shù)的人們用自己的奉獻與勞動,為社會注入溫暖,不僅幫助了他人,更促進了社會的巨大進步。魯迅先生說:“無數(shù)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guān)?!睏畛畹确瞰I者就是懷著這樣的熱忱,鐵肩擔負道義,他們奔走一方,支撐起振興民族的力量,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有多么無私的行動,就有多么溫暖的征程;有多么真誠的奉獻,就有多么光明的未來;有多少的個人熱源,就有多少的人間溫暖!個人的奉獻、敬業(yè)、為他人著想的精神就像一個個熱源,雖然微小,但若連成一片,便是一種振奮人心的暖流。曾經(jīng),“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而今,新時代的背景下,點點熱源共筑溫暖。是的,社會需要更多的“楊朝宇”“硬核爺爺”和高速收費員這樣的熱源。
不可否認,國家之英、時之楷模是更大的熱源,“一腔熱血情珍重,撒去猶能化碧濤?!睘榱擞涀∷麄?,國家設(shè)立“五一勞動獎?wù)隆薄案袆又袊笕宋铩钡泉勴梺肀碚梅瞰I者。可是,也不可忘記,“平凡的人可以成就不平凡的事”是對平凡人物成為時代熱源最好的注解。成為熱源,傳播好人好事,不僅為了弘揚社會正氣,更是鼓勵更多的人投身其中。成為熱源不一定是舍己為人、視死如歸,只是真誠待人、恪盡職守便足以融化他人的堅硬。贈人玫瑰有余香,真誠待人有回響,何樂而不為?
人民的思想、人民的精神力與民族復興密切相關(guā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本身就是對民族“精神力”的考驗和比拼?!白怨乓詠?,我們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這就是中國的脊梁!”魯迅先生的話猶響在耳側(cè)。是啊,偉大民族的延續(xù)與發(fā)展源于那一個個熱源,而偉大民族的真正復興則有待社會涌現(xiàn)更多的熱源!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我們年輕人成為這樣一個個熱源!當年輕的你我成為一心奉獻的“楊朝宇”,成為關(guān)愛他人的“硬核青年”,成為有著崇高職業(yè)道德的“高速收費員”,這一個個熱源,便會帶來中國的溫暖!
評點:文章行文緊湊,中心鮮明。這是議論文寫作中最為得力的辦法。通篇圍繞“熱源”展開論述:有一群人為社會的寒冬破冰→是楊朝宇等人懷著熱忱奔走一方→個人熱源雖小,但可匯成暖流→國家英模是熱源,平凡人亦可成為熱源→民族復興需要更多年輕人成為熱源→篇末點題。
(編輯:王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