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驍
五行缺土的人,會對故鄉(xiāng)的稻谷把水田讓給稗草、苞谷把山坡讓給草木而深感自責,又為土地從不拒絕任何的莊稼、草木而頓生慰藉,愛就不會那么疼痛。
五行缺水的人,故鄉(xiāng)的流水時常流入夢中,夢中我擺舟捕魚,夢中我身臨一個個巨大的漩渦驚恐到汗流浹背,夢中我有時也會溺亡。
五行缺木的人,一草一木在故鄉(xiāng)的土地上大片大片生長,綠色延伸到無際無邊,當所有的綠色發(fā)出吶喊,我看到樹葉齊刷刷指向某個特定方向熱鬧地打招呼,這些秘語橫亙在我生命中的三十年里,我從未試圖去解開。
我就是這樣一個被故鄉(xiāng)摁住喉嚨的人,與土地相依相生所產(chǎn)生的“臍帶之思”,讓我行走在渺渺人間依然時刻嘗試與土地在抗爭中走向和解,雖然往往徒勞無功——在那片最為熟悉的原野和大地上,在我行走的三十多個年頭里。這三十多年的無助與展望,追尋與期許,我歷經(jīng)過無數(shù)山河和草木,它們橫亙在我從少年到壯年的生命中,成為了我的胎記,我的血脈,我的呼吸與心跳。
那片土地上淳樸得近乎原始的生活和經(jīng)歷,會讓一個人對大自然產(chǎn)生敬畏和尊重,會讓一個人更加敏感,更加容易動情、動心。也正是這段農(nóng)村生活,讓我認識到生養(yǎng)之地的包容與接納,對于故鄉(xiāng),我是敬畏的,像兒時我敬畏大山,敬畏雷聲和攜帶暴雨的云朵。
我的故鄉(xiāng),像很多人的故鄉(xiāng)一樣,山高林密,百草豐茂,有美也有缺陷。小村不大,近幾年留不下成批成批外出的人;小村不小,裝得下夕陽和月亮。村中有一條真正意義上的小河,兩米見寬,自西北向東南流,把故鄉(xiāng)的山河、村莊、牲畜、父老鄉(xiāng)親的足跡梳理了一遍,具體有多長我不得而知。故鄉(xiāng)就位于小河的上游,它的源頭卻高過農(nóng)田、草垛、房舍和像大地“鼓包”的墳塋。
小河懷抱許多小魚。這些長不大的小魚一直以來警惕性極高,依托水草、鵝卵石建立起進可覓食、退可藏身的隱蔽居所。它們稍不注意,就會走入某個孩子的童年,曾經(jīng)很多的魚兒也走進我的童話并且都“壯烈犧牲”。我現(xiàn)在雖然食魚,卻不下河,我現(xiàn)在剖開魚腹,盡量做到一刀致命,但很多小魚還是時常游進我的夢境,而我早已選擇放下漁網(wǎng)和魚叉。
小河旁就是我家的農(nóng)田,在故鄉(xiāng),幾世相依,每一分田都有守護它的主人,每一分田都有它自己的姓氏,一方一方的田地彼此相接,從村東頭延伸到村西頭,假使你對著農(nóng)田吶喊一聲,在山那頭就會發(fā)出渾厚的回音。位于村子橋旁的九分田就和我有一樣的姓氏,從我的太祖一代便賦予這片農(nóng)田最初的命名。
祖輩傳下來的九分田由三塊組成,一塊田比另一塊田高出一米,最上面的田與最下面的田就有兩米的落差。正是這兩米的落差,曾逼出我體內(nèi)的許多汗水,像云朵逼出閃電,溪水逼出河魚,煙囪逼出炊煙——雖然有些夸張,但是記錄生存必須以真實的筆觸還原現(xiàn)場的場景,并在虛構中找回它們的真身。
我家的田屬于“旱田”,所謂“旱田”,就是雨季有水,旱季反之。每到四月播撒秧苗時節(jié),雨水依然在遙遠的海面整裝待發(fā),秧苗所需的水源全憑從小河里抽取,澆水還必須得選擇在傍晚時分,可以很大程度減少蒸發(fā)量。
每次,母親總是一桶接一桶從小河里取水,又用水瓢從水桶里把水舀出,隨著母親的手臂在半空“劃”出半個圈,清冽的河水便均勻地灑進密實的秧苗里,接著傳來“吱吱”“吱吱”的土地“喝”水聲。幾桶水是遠遠不夠的,母親似乎總有使不完的勁,重復著機械的動作,生活的重擔已不容許她摁下釋放能量的“總開關”,打幫手的我卻只希望太陽快快落下山頭。在鄉(xiāng)村,落日和雨天都會讓人無端生出歡喜,這是忙碌與勞累可以暫時棲息下來的信號和標志。
再次說起故鄉(xiāng)的記憶,依然和這些水田密不可分,它承載著童年的太多印記。
每年的夏秋季節(jié),每天“嘎吱”推開門,清晨的田野上常會飄著一層薄如輕紗的晨霧,輕輕籠罩著小村。太陽還未露頭,帶有松香味的炊煙就從煙囪里爬出來,那種香味,我一聞就是三十余年,早已根深蒂固,記憶猶新——在其后我輾轉(zhuǎn)他鄉(xiāng)的十余年中,我現(xiàn)在都還能快速拼湊出松枝在火焰中溢油的畫面。
這樣的清晨,我常夾著一雙人字拖,“啪嗒啪嗒”跑進廁所,解決好早上“三急”,就直奔村口(我的家就在村旁)的小土丘,大口大口呼吸清晨的空氣——那里的空氣總是摻雜著青草的氣息和稻花的香味。
在晨光的照射下,這片微黃微黃的田野,似乎可以看到稻子的香味在空氣中慢慢升騰,升騰……到一定高度就融進薄薄的晨霧中,早起覓食的白頭鷗飛著飛著就醉了,瞬間就扎進那片綠綠的水草地。
至于那片蔥郁的水洼,我曾和三五個伙伴多次涉足,初衷很簡單,就是野性、好奇、頑皮使然。在水洼最深最綠處,有一泓清澈的泉眼,泉白如玉,像淡綠色裙子上的白扣子。泉眼周圍零星散布著鯽魚苗和小泥鰍,水波之下,一動不動,遠沒有小河中的魚蝦警覺。
那片水洼和我家的“旱田”相比,那里才算得上是正宗的水田,常年積水,草植腐爛,已成沼澤。聽長輩說,那里曾經(jīng)淹沒過一頭水牛,十余人費盡氣力才把水牛的尸體抬離這片沼澤,恐怖得很?!阅抢锍蔀楹⑼顒拥摹凹t線禁區(qū)”。
這反而勾起我的好奇,曾不止一次踏足?,F(xiàn)在回想起來,的確危險,還得感謝土地的“不殺之恩”,我們只是偶遇一條水蛇,拇指大小,嚇得“噗通”掉入田里,膝蓋以下全是泥水,稍顯狼狽,這在農(nóng)村最尋常不過了,但也絕不會寫入“家丑”的。
這些生活小插曲,像一塊塊光斑,影射在我的童年記憶里,孤寂時用來釀酒,深秋時用來寂寥,寒冬時用來取暖。這些渲染著“暖色調(diào)”的記憶,的確安撫過我很多的不眠日夜。
而關于故鄉(xiāng)更多的“冷色調(diào)”,還得從父老鄉(xiāng)親生存困境、精神負累的審視及悲感的人生說起。
前段時間我又回了一趟故鄉(xiāng),目的是奔喪。奔喪似乎成為能聚齊鄉(xiāng)鄰鄉(xiāng)親的唯一方式,親人的葬禮很熱鬧,鄉(xiāng)鄰們從四面八方聚攏而來,像蒲公英飛翔后的倒敘。親人“上山”前一晚屬于告別時間,帶有親緣關系的人們一批又一批趕來,付諸先祖留下來的“儀式”,香火過后,一些關于逝去人的記憶就開始了生銹、剝離、凋落的過程。
沒有太多哭聲,沒有太多眼淚,孤零零的棺材就擺在正堂中央,與無關痛癢的喧鬧人群形成巨大反差,多像兩個世界在邊緣部分未曾涉足的空白。
離開一人,故鄉(xiāng)的凋敝就會徒增一分。
離開一人,故鄉(xiāng)的夜空就會再度點亮一顆星星。
離開一人,故鄉(xiāng)的記憶就在同族的姓氏里銷蝕幾分。
可以悲傷且肯定的是,下一次的“重聚”定要以某個人的生命或某個節(jié)日的意義為代價。這也屬于一種循環(huán)與輪回,每個人都需要背負生活的全部選擇作為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方式與手段,這不是故鄉(xiāng)的錯,生存方式的改變所留下的烙印是不同的。
幾年前,我一直以為在故鄉(xiāng)的山水間,厚重的土地,追逐季節(jié)的草木,遠道而來的東南風抑或西北風,鳥雀和霜雪,會教會我們笑對生活,懂得輪回,使每一個從故鄉(xiāng)走出的人,對無法改變的事實會輕描淡寫。
直到奶奶的隱疾在她體內(nèi)肆意對各個器官發(fā)動“總攻”并帶走她,我才意識到生命的脆弱造就的生離死別會是一輩子的遺憾,疼的程度遠比“疼”的筆畫多,藥并不能治療人間的一切隱疾。至今我仍然清晰地記得她一遍一遍微弱地念叨:“還沒活夠就走到盡頭了!”“還想再去自家的土地轉(zhuǎn)轉(zhuǎn)!”“還沒活夠就走到盡頭了!”“還想再去自家的土地轉(zhuǎn)轉(zhuǎn)!”……多么偉大的期望與多么渺小的愿望,連同她的隱疾,最后被土地一同抱緊和接納。
土地一直在承載,不言不語,任憑老耕牛順著溝畦教會小牛走溝,父親教會兒子掌犁扶耙。土地在人事紛繁里并沒有改變自身的貧瘠與肥沃,順便還要為遠在他鄉(xiāng)的“候鳥一族”療傷。
“要常去自家的土地轉(zhuǎn)轉(zhuǎn)”,這成為現(xiàn)在我一直在做的事情,并將長此以往。每次回故鄉(xiāng),我盡量去觸摸、去丈量、去記錄那些日益模糊的山山水水。只有與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握手言和,與故鄉(xiāng)一起握緊太陽,握緊雨水和淚水,慈悲才會開出花來,在叩問如何熱愛生命的同時,才會去思考該如何坦然面對追尋、欲望、誘惑和死亡。
在故鄉(xiāng),我并不想和死亡扯上太多的關系。死亡是死命題,也是人生至冷點,我更希望它是新生的萌芽和開始,所以選擇坦然接受,像廣袤的土地年復一年接受真實的凋零和無際無邊的綠色。事實上這也是我們恢復那些本該完整存在卻越來越缺失的東西的方式,比如愛、堅守、感恩和對故鄉(xiāng)美好事物的感念。
故鄉(xiāng)就在那里,應當在生活的過程中與社會“短兵相接”并在過渡中,與其達成和解。我想,我體內(nèi)的寒潮和暖流都是故鄉(xiāng)的一部分。行走人間,我血液里的某些“因子”定會驅(qū)使著我在堅守和回望中,深深眷念故鄉(xiāng)的落日、沉寂、荒蕪和父老鄉(xiāng)親越來越溝壑縱深的掌紋及臉上曲折的淚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