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蘋,賈佑雨,程文婷
南京市高淳人民醫(yī)院檢驗科,江蘇南京 211300
慢性腎功能衰竭血液透析患者多伴不同程度腎性貧血, 國外數(shù)據(jù)資料顯示鐵缺乏發(fā)生率超過50%[1],是慢性腎病患者并發(fā)心血管病的危險因素, 也是影響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與生活質量的重要原因,因此,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定期檢測鐵代謝情況十分必要。 血樣采集是保證血清學檢測樣本質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根據(jù)鐵代謝三項檢測試劑說明書要求,需要采集血清管[2]。 但臨床實踐中,為了盡快得出檢測結果,存在使用肝素鋰抗凝血漿檢測的情況, 或因為錯用采血管以血漿樣本進行檢測的情況[3]。 這種情況下,指標參數(shù)診斷應使用血漿參考范圍,但《全國臨床統(tǒng)一操作規(guī)程》及目前多數(shù)實驗室均使用血清參考范圍[4],以該范圍解釋血漿檢測結果的可行性仍有待認證。該文隨機擇取2019 年1—4月該院103 例患者展開研究,具體報道如下。
從該院收治血液透析患者中隨機擇取103 例為研究對象。 病例來自該院血透中心門診(東院區(qū))、腎病學科、血液內(nèi)科和腫瘤科,診斷慢性腎臟病5 期,現(xiàn)行血液透析治療,排除合并高血脂、溶血等可能影響研究結論的疾病。 患者中,男 59 例,女 44 例;年齡 32~76 歲,平均(55.82±9.64)歲;透析齡 9 個月~7 年,平均(3.22±1.87)年;門診病例 102 例,住院病例 1 例。 該研究獲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清晨空腹采集患者靜脈血液樣本, 分別注入肝素鋰血漿采血管和分離膠/促凝血清采血管中, 兩種采血管均購自浙江拱東醫(y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常規(guī)送檢實驗室,常規(guī)送檢實驗室,測定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三項鐵代謝指標及鐵飽和度 (血清鐵/總鐵結合力的換算結果)。 三項指標檢測采用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U5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于取樣后2 h 內(nèi)進行,血清管分離血清檢測,抗凝管分離血漿檢測,血清鐵檢測采用亞鐵嗪法,總鐵結合力檢測采用Ferene 法,轉鐵蛋白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每份樣本檢測2 次,取均值記錄。
數(shù)據(jù)通過SPSS 21.0 統(tǒng)計學軟件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血漿樣本血清鐵、 轉鐵蛋白與鐵飽和度三項檢測結果與血清樣本檢測結果,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兩組總鐵結合力檢測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血漿與血清檢測鐵代謝三項指標結果比較(±s)
表1 血漿與血清檢測鐵代謝三項指標結果比較(±s)
血清鐵(μmol/L)總鐵結合力(μmol/L)轉鐵蛋白(g/L) 鐵飽和度肝素鋰血漿采血管促凝血清采血管t 值P 值12.73±6.36 12.23±6.55-4.937<0.05 34.25±6.51 34.2±6.56 0.091>0.05 1.65±0.38 1.67±0.37-2.767<0.05 36.9±13.96 38.45±14.18 6.937<0.05
兩種血樣檢測結果相關性與偏倚結果見表2。經(jīng)計算, 血漿樣本檢測的鐵代謝三項指標平均偏倚均在可接受范圍,檢測結果可用血清參考范圍解釋。
表2 鐵代謝三項指標血漿與血清檢測結果相關性與偏倚分析
腎性貧血是腎功能衰竭患者常見并發(fā)癥, 主要發(fā)病原因為腎功能受損進行性加重, 促紅細胞生成素反應性降低,殘余腎功能對缺氧刺激應答反應不足,導致紅細胞生成素減少[7]。 另外,血液透析患者營養(yǎng)物質攝入減少、透析血液殘存、抗凝相關出血并發(fā)癥、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后鐵需求量增加等因素也是導致患者鐵缺乏與代謝異常的重要原因[8],患者可見食欲缺乏、嗜睡、疲憊、畏寒、活動力下降等諸多癥狀,影響生活質量。
鐵是血紅蛋白重要合成原料, 其代謝情況可反映機體功能紊亂情況, 是診斷貧血與鑒別貧血類型的重要實驗室依據(jù)[9]。 目前,臨床評價患者鐵代謝情況主要采用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與相關飽和度等指標, 對于明確鐵代謝異常及水平含量不足的血液透析患者,個體化予以鐵元素相關干預治療十分必要[10]。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 維持性血液透氣患者中經(jīng)常性補充鐵劑的患者構成比達85%以上[11]。 但是,過量補鐵也存在鐵負荷過重的問題,會導致臟器沉積,增加心血管疾病、內(nèi)分泌疾病、惡性腫瘤等疾病發(fā)生風險,因此,準確測定患者鐵代謝指標參數(shù)對病情正確評估與科學用藥具有重要意義。
目前,臨床行鐵代謝檢查主要采用血清樣本,血清鐵、總鐵結合力、轉鐵蛋白檢測試劑說明書也要求采集血清管。 但是,血清樣本存在離心過程中血液成分破壞以及離心后出現(xiàn)凝固的問題,影響檢測結果精準性。 另外,血清分離操作也會使檢測出報告時間相對延遲,延誤治療。 在這一背景下,血漿代替血清檢驗開始應用于臨床,在提高檢驗效率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肝素鋰能夠與抗凝血酶特異性結合以抑制其活性, 具有理想的抗凝效果,能夠有效降低紅細胞內(nèi)容物析出,維持血漿樣本穩(wěn)定性。 但是,目前臨床尚未見關于血清管與肝素鋰抗凝管血樣檢測鐵代謝三項指標水平關系的相關報道。 該研究擇取103 份血樣檢測,結果顯示血漿血清鐵(12.73±6.36)μmol/L,轉鐵蛋白(1.65±0.38)g/L,與文獻報道肝素鋰血漿樣本血清鐵(12.8±5.7)μmol/L、轉鐵蛋白(1.6±0.2)g/L 的研究結論相近[11],均與血清樣本有顯著差異, 血漿樣本總鐵結合力則與血清管血清樣本測定結果相當; 兩種血樣各指標值Spearman 相關性分析系數(shù)(r=0.981、0.977、0.984、0.980),平均偏倚均在可接受范圍。 血漿與血清中血清鐵、轉鐵蛋白、鐵飽和度存在差異,考慮原因為血液凝固,血塊收縮擠壓,增加細胞膜通透性, 紅細胞中離子交換, 使血清離子濃度改變。 但是,兩種血樣上述指標平均水平相當,提示臨床檢驗鐵代謝三項,可使用肝素鋰抗凝管替代血清管。 偏倚檢驗示, 血漿樣本各指標檢測水平與血清樣本的平均偏倚均在可接受范圍, 以血清參考范圍解釋血漿檢測結果可行。 不過,該文存在病例有限等不足,仍有待擴展病例深入研究以進一步證實研究結論。 另外,為提高鐵代謝指標檢驗質量與診斷水平, 仍建議建立鐵代謝三項指標血漿參考范圍,以做到有據(jù)可循,防止無溯源性,進一步提高檢測與診斷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