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 寧/文 哐當哐當工作室/圖
隨著現代出版行業(yè)的發(fā)展壯大、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抄襲、盜版等各種侵權問題層出不窮。如今我國的版權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但也不能完全杜絕侵權現象的發(fā)生。那么古代文人創(chuàng)作的文學藝術作品也會出現版權問題嗎?一起來看看!
古代文人們寫文章常常沒有署名的習慣,這就給抄襲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唐詩紀事》里記錄了這么一個故事
中唐時期有一位叫李播的詩人,名聲很大。有一天,一個姓李的書生帶著自己的詩集拜見李播,希望得到他的賞識。李播接過來一看,發(fā)現竟是自己多年前的詩作。一問之下才得知,這書生靠著百錢買來的詩集充當自己的作品,在文人圈混跡了二十多年,不巧今日撞上了原作者,被逮個正著。然而這個書生的心態(tài)特別好,臉皮特別厚,干脆向李播索求這些詩作的著作權,李播心也很大,竟然答應了。
歷史上有一樁比較出名的抄襲案,發(fā)生在唐代詩人宋之問和其外甥劉希夷之間。相傳劉希夷寫出《代悲白頭翁》這首詩后頗為得意,便興沖沖地拿去向舅舅宋之問請教。宋之問對詩中的一句“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愛不釋手,便向劉希夷討要這兩句,劉希夷稀里糊涂地答應了。事后劉希夷覺得自己冥思苦想得來的佳句被他人拿去炫耀,心里很不平衡,便上門去找宋之問要回。宋之問惱羞成怒,派了幾個奴仆用一麻袋沙土壓在劉希夷的胸口,把劉希夷給壓死了。
關于宋之問殺人奪詩事件的真?zhèn)?,后世爭議很多,不論事實如何,都說明唐代的作品抄襲現象已不稀奇。
三國時期魏國人邯鄲淳所著的《笑林》中講了一個因抄襲鬧出的笑話。
東漢時期,有個人在太守衙門里謀了一個屬官的職位。由于職責所在,他必須寫一篇奏事的呈文交給太守審閱。但他不會寫,于是有人替他出了個主意,說有個叫葛龔的人,奏事呈文寫得不錯,讓他照著葛龔的文章寫一篇,用不著自己費腦筋。這人找到葛龔的文章,二話不說逐字逐句照搬了下來,最后連葛龔的署名都抄了上去。太守看了呈文大驚,就免了他的職。
同樣令原創(chuàng)作者頭疼的版權問題還有盜版。自從唐代發(fā)明了雕版印刷術,復制書籍不再是難事,又因書籍買賣有利可圖,于是出現了盜版現象。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fā)展,盜版之風愈演愈烈,給書籍原創(chuàng)作者和合法經營者造成巨大的損失。
南宋時期儒學集大成者、被后世尊為“朱子”的朱熹,當時聲名顯赫,他的作品也是“火”得一塌糊涂。但是人紅是非多,他自印自售了《論孟精義》一書,沒過多久,這本書就遭到了某地書商的非法盜印。朱熹很惱火,連忙寫信給好友呂祖謙,希望他作為地方官員出手相助,禁止當地書商翻印、銷售他的作品。
朱熹的表侄祝穆也是當時的刻書大家,據說中國最早的版權保護文件,就是他請求官府頒發(fā)的,原文是“窮年矻矻,接手自抄錄,寢食為廢,乞行約束,庶絕翻版之患”。在自己作品的書頁中,祝穆還特意加上了“一旦發(fā)現,有權告發(fā),追人毀版,嚴懲不貸”的文字。出版商程舍人也為自家刻印的《東都事略》申請了官方版權保護,在書頁中印有“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許覆板”的版權聲明。
明末清初的文學家、戲劇家李漁著作等身,他不但是位了不起的文藝大師,還是個反盜版的積極分子,為了維權可謂煞費苦心
精美裝幀
古時的盜版書通常粗制濫造,錯漏百出。為了增加他人盜版的難度,李漁為自己出版的圖書做了精美的設計和裝幀。
防偽標記
李漁給自己印售的書籍印上了他精心設計雕刻的“芥子園”印章,成為其正版書籍的防偽標記。
維權宣言
李漁還發(fā)布維權宣言,告誡天下:“倘仍有壟斷之豪,或照式刊行,或增減一二,或稍變其形……當隨所在之官司而控告焉……”意思是一旦發(fā)現有人侵犯他的著作權,他就會去官府告發(fā)。
求助官府
李漁一度致力于收集他人盜版的證據,向官府舉報。令人遺憾的是,由于當時版權保護方面法律法規(guī)的缺失,面對龐大的侵權群體,李漁的求助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不過,李漁的維權精神與策略,仍具有重要的歷史進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