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jīng)常聽到一句話:不到萬不得已,不要輕易麻煩別人。在生活中,很多人也是這么做的:平時從不輕易吐露心聲,有苦有難時,想給別人打個電話聊聊天,糾結好久,生怕打擾到人家,最后還是選擇一個人撐過去;做事情總是謹小慎微,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即使是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寧愿自己硬著頭皮上,也不愿意開口請別人幫忙。從小到大,我們一直被教導著,不麻煩別人是一種美德,凡事依靠自己是獨立和優(yōu)秀的體現(xiàn)。
其實怕麻煩別人是一種低自尊的表現(xiàn)。有時候,不敢尋求別人的幫助是對自己能力不足而感到自卑。一個有較好自尊感的人,敢于表達自我的需要,即使被人否決、被拒絕,自尊感也不至于崩潰,產生無地自容的羞愧感。而低自尊的人,因為自卑,就會害怕給別人惹麻煩,覺得自己的需要不重要,對于正常的尋求支撐、相互幫助也充滿擔憂。
開口去麻煩別人,一定會遭到拒絕嗎?其實并不然,在產生“麻煩別人”的想法時,我們習慣將對方想象成挑剔、易煩躁、不近人情的形象,把所有結果預設到最壞,自己嚇自己,從而害怕邁出那一步。
積極心理學之父賽利格曼曾在《持續(xù)的幸福中》中分享過一個案例,他說朋友小的時候,每當悶悶不樂,他母親只會做一件事,那便是催他出去幫助別人。這個方法在后來的科研中得到證實,是所有可以提升幸福感的方法中最可靠的一個。因此,當我們在嘗試表達自己的需求時,大多數(shù)人是愿意傾聽,充分尊重并且會合理滿足的。對于助人者而言,他們在幫助我們的過程中,同時也滿足了自己“被需要”的需求,體驗到價值感帶來的幸福。
彼此麻煩,有來有往,感情才變得深厚起來。人的社會性,決定了我們無法真正獨立存在于這個世界,誰也避免不了向身邊的人尋求幫助。一段和諧長久的關系都是在“你麻煩我,我麻煩你”的互動中建立和成長的。你幫我取個外賣,我邀請你一起吃;你幫我搬家,我順路載你回家。慢慢地,我們建立了社交關系,從陌生人到熟人,到朋友。在親密關系里,互相麻煩更是重要。
所以如果你害怕麻煩別人的話,不妨砸碎那個橫在你與世界中間的玻璃罩,向前走一步試一試,不要放棄任何表達自己內心渴望和需求的機會。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你真的值得被幫助,對方真的很愿意被“麻煩”。
(摘自《家庭醫(yī)療·快樂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