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躍志
摘要 通過在北票市、凌源市設立對比試驗,對困難立地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果進行了分析比較。結果表明,造林后林地的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量與對照相比,沒有增加;降雨量相同時,地表徑流和土壤侵蝕量隨著造林時間增加而降低。
關鍵詞 造林;遼西北地區(qū);困難立地;水土保持
遼寧作為老工業(yè)基地,工業(yè)化、城市化水平較高,人口和經濟增長對環(huán)境的壓力較大。雖經多年治理、保護,但林業(yè)生態(tài)建設形勢嚴峻。遼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極為脆弱,地處科爾沁沙地南緣,風蝕水蝕嚴重,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蝕在重度標準之上[1]。營造生態(tài)林,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迫在眉睫。
2014年遼寧省與歐洲投資銀行簽署“歐洲投資銀行貸款遼寧省西北地區(qū)生態(tài)造林示范項目”的《項目協議》,總投資4.8億元,其中歐投行貸款3 00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4億元)。項目自2014—2018年在阜新、朝陽地區(qū)共完成造林2 4546 hm2,其中67%為困難立地水土保持林。為監(jiān)測項目實施后水土保持效果,同時在北票、凌源開展對比觀測試驗,為項目生態(tài)效益分析和今后合理開展造林活動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試驗材料
試驗樣地分別位于凌源市和北票市,其中凌源市樣地位于烏蘭白鎮(zhèn)十二官村(119°54′46″ E,41°14′46″ N),北票市樣地位于涼水河鄉(xiāng)西營村(120°40′57″ E,41°42′57″ N)。土壤類型為褐土,年均降水量580 mm,年均氣溫8.4℃,平均蒸發(fā)量2 000 mm,平均風速2.9 m/s,無霜期155 d。
造林方式:沿等高線“品”字形魚鱗坑整地,70 cm×50 cm×40 cm,選擇4年生油松營養(yǎng)杯I級苗,株行距3 m×4 m。
1.2試驗方法
1.2.1地表徑流量監(jiān)測項目造林地塊中坡度坡位相同的位置設立2個5 m×20 m徑流場,未造林區(qū)域設立1個5 m×20 m徑流場作為對照。分別于2015、2016及2018年進行觀測。
取樣時間:每次產流后測量1次,在5—10月每個月底測量1次總量。
取樣方法:將集流桶中的泥水混合物攪拌均勻后,在上中底層各取100 ml,混合后裝入300 ml容器中保存,如水量不足,攪勻后取3次。
測定方法:取樣后采用烘干法測量土壤重量和水量,計算坡面徑流量和土壤侵蝕量。
1.2.2氣象數據監(jiān)測通過在項目區(qū)設置雨量計和小型氣象站,每天記錄溫度、降雨量等。
2結果與分析
2.1地表徑流量
凌源市樣地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共觀測有效數據22次,徑流量在0.02~0.11 m3??傮w上,造林后徑流量未發(fā)生顯著變化。第1年,造林地的徑流量個別數值低于對照樣地(圖1),可能是因為魚鱗坑攔截了部分降水。
北票市樣地自2015年5月至2018年10月,共觀測有效數據21次,徑流量在0.02~0.60 m3(圖2)??傮w上,造林樣地與對照樣地無顯著差異。2016年,北票市樣地的地表徑流量顯著高于凌源市樣地,可能是由降雨量及降雨強度的差異所致。2016年北票市樣地總降雨量196 mm、總降雨強度26.54 mm/h,而凌源市樣地總降雨量僅為161 mm、總降雨強度6.74 mm/h。
綜上所述,在遼西北地區(qū)的困難立地開展合理的造林活動,不但不會增加當地的地表徑流量,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水土流失。
2.2土壤侵蝕量
凌源市樣地,總體上,對照樣地的水土流失量要大于造林樣地。尤其在每年7、8月降雨量較大時差異顯著(圖3)。北票市樣地,總體上,對照樣地與造林樣地的土壤侵蝕量差異不大,21次有效觀測中,12次對照數值大于造林地數值(圖4)。
2.3降雨對水土保持參數的影響
從表1可以看出,隨著年度降雨量及侵蝕性降雨量的變化,徑流量與土壤侵蝕量呈現正相關的變化。與2015年相比,2016年降雨量及侵蝕性降雨量分別下降了19.4 mm和28.3 mm,徑流量及土壤侵蝕量也分別下降了0.05 m3和0.28 kg;2018年降雨量及侵蝕性降雨量增加至547 mm和461 mm時,徑流量及土壤侵蝕量也分別增加至0.79 m3和7.60 kg。
從表2可以看出,凌源市樣地2018年與2015年降雨量相差不多,但樣地的徑流量與土壤侵蝕量卻出現明顯的下降,說明林地內植被的生長發(fā)揮了重要的水土保持作用。
3討論
地表徑流量與水土壤侵蝕量作為衡量水土保持效果的關鍵指標,雨滴擊濺和徑流沖刷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動力。研究表明,天然植被具有強大的水土保持功能,并呈現出林>灌>草的規(guī)律[2]。人工造林的目的是促使原本單一的草本、灌木群落盡快演變?yōu)閱?、灌、草相結合的合理森林群落。遼寧省西北地區(qū)屬半干旱地區(qū),森林覆蓋率不足30%,水土流失嚴重。合理的造林能促進森林的形成,隨著林木生長,樹冠的截留作用逐漸增加,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會逐漸增強,最終改善整個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試驗中設計的造林模式,通過魚鱗坑整地及對原生植被最大限度地保留等措施,未造成林地水土流失增加,甚至減少了水土流失。綜上,合理的造林可有效地減緩甚至改善造林地的水土保持效果。
參考文獻
[1] 毛永強. 地膜覆蓋技術在遼西北生態(tài)脆弱區(qū)生態(tài)經濟效益的研究[D].沈陽:沈陽農業(yè)大學,2005.
[2] 韋紅波,李銳,楊勤科. 我國植被水土保持功能研究進展[J]. 植物生態(tài)學報,2002,26(4):489-496.
責任編輯:鄭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