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隱者不遇》,寫尋找,寫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此詩作者,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賈島,另一說為孫革,詩題為《訪羊尊師》?!度圃姟分袃烧f并存。
這詩寫得很妙,呈現(xiàn)了一場情趣盎然的情景劇。一句問,三句答,詞意真率,主角隱者未出場,卻字字圍繞他來寫,凸顯出隱者的高致。
“不遇”是中國文學的傳統(tǒng)題材,中國古代最早明確以“不遇”為題寫不遇的是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其后,司馬遷的《悲士不遇賦》、陶淵明的《感士不遇賦》都是此主題的名作。但是,細細讀完之后,此種不遇,與人的命運聯(lián)系至密,悲傷、無奈、憤慨成了關鍵詞,總是給人一種蕭瑟、壓抑之感。
唐代詩人也寫不遇,多寫與隱士的不遇,李白、白居易、李商隱等人都寫過此類詩,都是客體隱士造就的不遇。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尋隱者不遇,其情是惆悵的:“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白居易有《晚出尋人不遇》,其情則是放達的:“籃輿不乘乘晚涼,相尋不遇亦無妨。輕衣穩(wěn)馬槐陰下,自要閑行一兩坊?!崩钌屉[《訪隱者不遇成二絕》,“玄蟬去盡葉黃落,一樹冬青人未歸”,寫景寫不遇,無言其情,但給人無限遐想。
《尋隱者不遇》,亦寫與隱者的不遇,其情也未直言。其實,此詩的獨特首先在于寫出了波折,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終不遇,出其不意,引發(fā)讀者如坐過山車一般波瀾起伏的情感體驗,期望、失望,再期望、再失望。文似看山不喜平,這便是審美藝術。
此詩成為經(jīng)典,還有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富含哲理,引人思考。
生活中有許多的期待,可以是一頓美食,也可以是一座房子,還可以是一個職位,更可以是一個理想。順利實現(xiàn),自然舒心,一旦不成,甚或剛有希望迅即破滅,此時,我們該怎么辦?詩歌沒有明確給出它的答案,但是那由勁松、高山、深云、隱者營造的意境傳遞出來的,或許就是白居易“相尋不遇亦無妨”的心境,因為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你來,無論多大風雨,我都去接你;你不來,我仍安然度日。這就是遇與不遇,一切隨緣。
(秋水長天摘自東方出版社《王立群妙品古詩詞》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