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民事公益訴訟中處分權的貫徹與限制

2020-03-17 17:11姚娟
大東方 2020年1期
關鍵詞:公益訴訟

摘 要:民事公益訴訟有別于一般的民事訴訟,民事公益訴訟因為涉及“公益”,法院作為一個公職部門,對當事人的處分權進行限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然而民事公益訴訟仍歸屬于民事訴訟,處分權作為民事訴訟當事人的基本權利之一,仍應該得到重視與保護。法院在民事公益訴訟中不應過度干預當事人的處分權,不能破壞原告的主體地位,應盡可能保持法院在訴訟中的中立地位,不能讓法院既做審判機關又成為憲兵或警察。

關鍵詞:公益訴訟;處分權;處分權主義;職權探知

公益訴訟,指的是對損害國家社會公益的違法行為,由法律規(guī)定的機關和組織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訴訟。公益訴訟依據(jù)被訴的對象的不同可以分為民事公益訴訟和行政公益訴訟。這里我主要討論的是民事公益訴訟。為了更好地保護國家社會公共利益,我國立法機關在民事訴訟立法中規(guī)定了特定的機關和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在新的立法中又增加了檢察機關在履行職責中發(fā)現(xiàn)某些侵害社會公共利益的違法行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公益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對審理這些民事公益訴訟案件做了相應的司法解釋,在這些解釋中可以看出一些有別與普通民事訴訟的規(guī)定,尤其是關于當事人處分權的規(guī)定,這些規(guī)定大大限制了當事人的處分權,擴大了法院的職權,那么這些規(guī)定是否合理,我們應當作何理解。

一、現(xiàn)行立法中關于當事人處分權的規(guī)定

(一)普通民事訴訟中處分權的貫徹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法制的進步,所采用的訴訟模式也隨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由傳統(tǒng)的超職權主義訴訟模式,逐漸轉向當事人主義訴訟模式。當事人主義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民事訴訟的啟動,繼續(xù)依賴于當事人;二是法院或法官裁判所依據(jù)的證據(jù)材料只能依賴于當事人,作為法院裁判的對象的主張只能來源于當事人,法院或法官不能在當事人指明的證據(jù)范圍外,主動收集證據(jù)。按照大陸法系訴訟理論的一般認識,把當事人在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訴訟終了和訴訟對象的決定方面擁有主導權的原理稱為處分權主義。作為法院判斷的對象的主張受當事人的限制,證據(jù)材料只能來源當事人的法理則稱為辯論主義。[1]

在我國的民事訴訟過程中,當事人的地位逐漸提高,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法院在訴訟中居中裁判,當事人的處分權得到極大的貫徹。首先,民事訴訟的啟動由當事人決定,即民事主體在與他人發(fā)生民事糾紛時或其民事權益受到侵害時有權自己決定是否尋求司法救濟。其次,在訴訟開始后,法院的是審理范圍受當事人提出的訴訟請求、證據(jù)的限制。且當事人在訴訟中有權變更訴訟請求,申請撤訴,自行和解,申請調解。在判決做出后尚未生效前,當事人有權決定是否提起上訴。在判決生效后,義務人不履行時,有權決定是否申請強制執(zhí)行。當事人在判決生效的合理期限內,有權決定是否申請再審等,這些規(guī)定都充分說明了處分原則貫穿于整個民事訴訟程序。

(二)公益訴訟中當事人處分權的限制

民事訴訟法最重要的任務是對當事人處分的保障,限制只是一種輔助性的[2]。然而在公益訴訟中,卻大量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貫徹法院的職權探知主義。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環(huán)境民事公益訴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guī)定,法院在審理環(huán)境公益訴訟案件中可以主動干預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只要法院認為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足以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就可以要求其變更或增加停止侵害、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法院認為有必要的,就能夠主動調查收集與本案相關的證據(jù),而對于原告在訴訟中承認的于己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jù),法院認為損害公共利益的都可以不允確認,在普通民事訴訟中對當事人一方承認對己不利的證據(jù),一般就可直接適用。民事公益訴訟不同于普通民事訴訟還體現(xiàn)在民事公益訴訟中不允許被告提出反訴,且對于當事人之間達成的調解協(xié)議或和解協(xié)議,需要對其進行公告,公告期滿后,人民法院審查認為調解協(xié)議或者和解協(xié)議的內容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出具調解書。當事人以達成和解協(xié)議為由申請撤訴的,不予準許。上述的這些規(guī)定都可以表明,民事公益訴訟中充斥著對于當事人處分權的限制。

(三)當事人處分權在普通民事訴訟、公益訴訟中的差異

從以上規(guī)定,可以看出公益訴訟案件中,對當事人訴權與法院審判權之間的關系作了與普通民事訴訟(私益訴訟)不同的安排,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法官可以進行釋明,要求原告對訴訟請求進行變更、增加;

2、法官可以對沒有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判決;

3、法院可以依職權調查收集證據(jù);

4、對當事人沒有爭議的事項(主要指原告的自認,認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不予確認;

5、當事人和解權、撤訴權受限制。

其中3、4點與辯論主義有關,1、2、5三點與處分權主義有關,狹義辯論主義是當事人主義在案件事實(包括用以證明事實的證據(jù))層面的貫徹,廣義的辯論主義包括處分權主義,是當事人主義在訴訟請求(實體權利主張)層面的貫徹(而所謂訴訟啟動、進行和終結,不過是當事人對訴訟請求處分所引發(fā)的程序上效果)。[3]從總體上來說,在公益訴訟中,特別是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我們賦予了法院更大的職權干預,法院的審理不受當事人請求范圍的拘束,這種職權干預構成了對民事訴訟的基本構造和原理的沖擊,我們不免要問,我們進行的還是不是民事訴訟?

二、公益訴訟中對當事人處分權限制的理由

當然,這樣的規(guī)定也有其理由,最大的理由就是,案件性質是公益訴訟,涉及到公益,因而要有別于一般的私益民事訴訟。在公益訴訟中,原告作為公益代表人,并非公益所有者,原告參與公益訴訟缺乏現(xiàn)實的、與己相關的利益考量,而且,如果公益與其個體私益比如名望等出現(xiàn)沖突時,理性經(jīng)濟人的自利天性可能會使其為了一己私益而采取損害公益的訴訟行為,因此需要賦予法院一定的訴訟監(jiān)管權。[4]因此支持者認為在公益訴訟就應當加強法院的職權,處分權主義就要讓位于職權主義。具體的理由還有以下幾點:

第一,公益訴訟涉及公共利益,公共利益不是當事人可以自由處分的。普通民事訴訟實行當事人主義,是在私法自治的原則下以及當事人對自己的實體權利和訴訟權利的處分權?;诠嬖V訟與私益訴訟的性質差異,公益訴訟中大量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加大法院在審理中的職權。

第二,公益訴訟一般專業(yè)性較強,尤其是環(huán)境公益訴訟,有時原告并不具有相關的領域知識,在確定訴訟請求時難免出錯,[5]因而需要加強法院的職權,通過法官的把關來確定訴訟請求是否合理,確定審判對象,從而更好維護公共利益,同時節(jié)省司法資源。

第三,公益訴訟中原告通常并不是直接受害人,而只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人,依據(jù)法律規(guī)定而提起的訴訟,與被告并不存在直接關系,因而不容許被告提出反訴。普通民事訴訟中允許被告提出反訴,允許當事人之間通過和解、調解結案,但是在公益訴訟中同樣因為被告只是公共利益的代表人,所以原則上不應該允許進行和解、調解結案。和解調解結案的文書都是具有司法效力的,如果允許原被告任意合意處分,很有可能會侵犯社會公共利益。在司法解釋中也可以看出對公益訴訟和解調解做出了嚴格的程序規(guī)定,且最終的審查權在法院手中。對于撤訴的限制也是基于此原因,擔心原被告之間合謀危害社會公共利益。

第四,我國普通民事訴訟中也并非都是貫徹當事人主義的。如涉及身份關系訴訟不適用自認規(guī)則,離婚訴訟原則上當事人必須到庭規(guī)定,依法解除離婚關系案件不得申請再審,請求確認婚姻無效案不適用調解制度等。

第五,參考國外的人事訴訟法規(guī)定。人事訴訟中的身份關系關乎社會公序良俗,應當是統(tǒng)一確定的,考慮到這一公益目的,在人事訴訟中大量貫徹法院的職權,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因而不少學者認為在我國的公益訴訟中為了保護公共利益也應該貫徹法院職權,限制當事人的處分權,以便更好地保護社會公共利益。

三、公益訴訟中仍需貫徹處分權的理由

在普通民事訴訟中,原被告地位平等,各自為自己的利益窮盡一切合法手段爭取利益最大化,在這里貫徹處分原則能大大提高當事人對訴訟的積極性,同時也能使判決更易于當事人的接受,有利于社會的公平正義和諧穩(wěn)定。同樣的筆者認為在公益訴訟中仍然要貫徹處分權主義,理由如下:

第一,允許法官對訴訟請求的釋明,會直接導致對處分權主義的架空,民事訴訟程序就成了法官的程序,而非當事人的程序。釋明權的范圍一般為:如果訴訟中當事人主張和陳述的意思不明確、不充分、不適當時,法院有權對其進行詢問和提醒,啟發(fā)當事人予以澄清、補充、更正。[6]法官釋明權的行使是為了明確當事人的主張或陳述,而不是更改或說左右當事人的訴求,即使是在民事公益訴訟中,法院也不能破環(huán)當事人的主體地位,不能決定當事人的訴求。

第二,公益訴訟案件所要處理的問題仍然是民事權益,也就是說,訴訟中所要裁斷的公共利益在法律屬性上仍然屬于民事權益,那么意思自治的原則仍然需要貫徹,而處分權主義正是意思自治在公法上的延伸。[7]如果法官的職權過大,形成超職權主義的訴訟模式,很有可能造成借由公權來剝奪私有財產(chǎn)的可能。超職權主義在意識形態(tài)上就是對私權的否認。

第三,要求加強法院職權,體現(xiàn)的是對公益訴訟人(原告)的不信任。擔心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公益訴訟人會否借機敲詐被告;二是公益訴訟人會否與被告串通,通過訴訟來逃避本應承擔的法律責任。因此,從維護公共利益的角度,防止這樣情形的發(fā)生,應當加大法院的職權,法院要做好公共利益的守門員。

其實這兩點的擔心可以歸結為一點,公益訴訟原告能否盡職維護公共利益,我們對這個沒有信心。筆者認為,將這種不信任納入到審判機制中來解決的思路是錯誤的,應當通過審判外相應機制的構建來解決。首先,在我們在立法授權時,就應當對能否盡職進行了充分的考慮,我們應當要承擔起相應的品格風險。如果發(fā)現(xiàn)沒有能夠盡職,特別是國家機關,那就有可能構成失職,通過責任追究的方式來解決,而不能讓法官來做監(jiān)督。其次,如果認為現(xiàn)在所授權的這些機關和組織不能勝任,那么我們應當通過立法修改,將這樣訴訟資格授予更合適的社會主體,包括公民個人;也可以借鑒國外通過私益訴訟達到維護公益的目的。

第四,對處分權限縮過度,違反程序正義,導致法官自己提出訴訟請求,自己判,原告可能僅僅成了一個告發(fā)者。在某種意義上也有可能造成司法代替行政,導致國家機關的職能混亂,也給國家行政機關怠于履職提供了由頭。

第五,境外國家人事訴訟之所以采取職權主義,是因為身份上的法律關系是在保障當事人人權的前提下,依據(jù)訴訟程序進行審理、裁判,但鑒于身份關系原則上不能任由當事人處分。另外,由于判決的效力及于案外第三人的緣故,非常重視實體真實,所以廣泛適用職權探知主義,并且與身份關系事項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的人沒有能夠參加訴訟,而本案訴訟當事人亦非其利益代表人,故需借助法官的職權干預來避免利害關系人的合法利益,如果不進行職權干預,身份關系也放任本案當事人處分,則有可能對沒有賦予程序保障的利害關系人的實體利益造成損害。而我國現(xiàn)行的公益訴訟屬于一種訴訟擔當,原告系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代表人,是代表這些不特定多數(shù)人來進行訴訟的。也就是說,我們是將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公益)交由其來維護的,公益訴訟原告對訴訟的參與就等同于不特定多數(shù)人對訴訟的參與,不存在還有案外利害關系人的問題,因而也不需要借助法官的力量來干涉案件的發(fā)展。

第六,國外在人事訴訟中限制當事人主義,增強法官職權,只是限于身份關系事項,在涉及身份關系的訴訟請求、事實及證據(jù)主張上,法官不受當事人主張的拘束,即當事人的承認不發(fā)生認諾或者自認的效力。其中法官關于當事人的訴訟請求是十分謹慎的。日本作為第一個專門制定人事訴訟法的國家,日本人事訴訟法中強調的是調查官制度。[8]而德國在婚姻案件中在事實及證據(jù)即辯論主義作用的層面,法官的職權是積極的,即對于當事人沒有提出的事實主張以及證據(jù),法官可以進行職權調查;而在訴訟請求的層面,法官的職權是消極的,[9]也就是說,僅限于不認可當事人的認諾,而不可要求當事人增加或者變更訴訟請求,更不可以針對當事人沒有提出的訴訟請求進行裁判。

四、民事公益訴訟關于限制處分權的具體適用建議

有人說,公益訴訟中在訴訟請求的層面規(guī)定法官釋明權,是職權主義衰落后的一種補救,是為了能召回職權主義的“亡靈”。這話當然有點瘆人和偏激,但應當警惕超職權主義所蘊含的公權對私權的碾軋,則不無道理。但由于公益訴訟畢竟不同于私益訴訟,通過釋明權對處分權的適當限制,實現(xiàn)程序公正與實體公正的平衡,也有其必要性。但這樣的限制本身也應當是有界限的,而不是對處分權的完全否定。

首先,法官的釋明應存在于消極意義上的,而非積極意義上的。因此,只有在原告提出的訴訟請求不明確、不適當時,才可以進行釋明。譬如在環(huán)境公益訴訟中,原告請求的是被告修復,法院認為客觀上不可能由被告修復時,應當釋明原告變更訴訟請求,而不得未經(jīng)釋明就判決支付修復費用。法官不應在當事人沒有主張時,釋明其提出新的訴訟請求。

其次,在和解與撤訴上,對于和解協(xié)議,不應當有所限制,也就是說,不應當采取和普通民事訴訟不一樣的程序處理。因為原告就是代表不特定多數(shù)人的利益來進行訴訟,法律將訴訟資格賦予其時,是對其能否勝任、能否盡職經(jīng)過了充分的考量的。如果認為需要調整,也應當是在立法環(huán)節(jié)進行調整,比如將訴訟資格賦予其他更為合適的主體,而不是要法官加強審查。法官就是法官,你不能讓法官做憲兵,做警察。

最后,關于和解協(xié)議的公示,其目的無非是尋求社會監(jiān)督,而這一目的完全可以通過審判結果的公開來實現(xiàn)。而從另外一個意義上來說,和解協(xié)議的公示有檢察院(亦或包含法院在內)甩鍋的嫌疑。對于法庭辯論終結后撤訴的限制(以原告訴訟請求全部實現(xiàn)為前提),其目的何在,不甚清楚。

參考文獻

[1]參見張衛(wèi)平.訴訟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10.

[2]參見王明遠.論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的發(fā)展方向:基于行政權與司法權關系理論的分析[J].中國法學,2016(1):64

[3]參見張衛(wèi)平.訴訟構架與程式——民事訴訟的法理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0:190.

[4]許尚豪.如何保持中立:民事公益訴訟中法院的職權角色研究[J].政治與法律,2017(9):16.

[5]石春雷.職權主義非訟法理在民事公益訴訟中的適用[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51.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民事訴訟證據(jù)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7.

[7]參見王次寶.處分原則之理論依據(jù)新論[J].北方法學,2014(2):107.

[8]鄧爽.日本人事訴訟制度的分析與借鑒[D]復旦大學碩士論文,2011.

[9]陳愛武.人事訴訟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29.

作者簡介:姚娟,1994年5月生,女,漢族,安徽人,現(xiàn)就讀于華東政法大學 法律學院 訴訟法專業(yè) 民事訴訟方向 研究生三年級。

(作者單位:華東政法大學,法律學院)

猜你喜歡
公益訴訟
我國現(xiàn)行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版權公有領域侵權責任主體范圍研究
公益訴訟及其制度建設是推進診所式法律教育縱深發(fā)展的路徑選擇
建立我國環(huán)境公益訴訟制度的幾點思考
淺論檢察機關公益訴訟制度
民事公益訴訟基本法律問題的思考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公益訴訟的構造及其不足和完善
職業(yè)病患者權利保障研究
我國與美國環(huán)保NGO公益訴訟的發(fā)展與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