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瑩燁 楊園園 張桂連 何小燕 黃曉蘭 曾園圓
摘? 要 在醫(yī)學教育不斷改革的背景下,為提高教學質量與效率,在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教學中引入Sandwich教學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交叉學習、小組代表匯報等多個環(huán)節(jié)的設計,調動學生的課堂積極性,從而活躍課堂氣氛,加強學生的合作與自主學習能力,增強教學效果。
關鍵詞 Sandwich教學法;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教學;自主學習;合作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20)16-0126-03
Application and Exploration of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n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 Systematic Anatomy//LIAO Yingye, YANG Yuanyuan, ZHANG Guilian, HE Xiaoyan, HUANG Xiaolan, ZENG Yuanyuan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continuous reform of medical educ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we intro-duced the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in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of?systematic anatomy, and mobilized through the design of multiple links such as student group discussion, cross-learning, and group report.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 thus energizing the classroom atmosphere, strengthening students cooperation and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and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iveness.
Key words Sandwich teaching method; systematic anatomy; experi-mental teaching; cooperation learning; autonomous learning
1 前言
Sandwich教學法產生于英國,是一種通過將集體學習與個人學習穿插結合來變換學習和活動方式的教學方法。Sandwich教學法在教學中穿插小組討論、交叉學習、小組匯報等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充分參與課堂,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思考及探究新知識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1]。Sandwich教學法適用于具有相關知識背景的學生,學生經過課程學習后,針對性進行小組學習、討論,有利于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系統(tǒng)解剖學是按人體器官功能系統(tǒng)研究人體器官形態(tài)結構的科學。掌握系統(tǒng)解剖學知識,既是每個醫(yī)學生成為一名合格醫(yī)務人員的先決條件,又是醫(yī)務人員行醫(yī)路上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但它是一門難度較大的基礎學科,具有名詞多、描述多、記憶難等特點[2]。近年來,社會對高質量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對醫(yī)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適應發(fā)展需要的教學改革與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和主觀能動性迫在眉睫。將Sandwich教學法應用于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教學是解剖學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
2 教學實施方法
教師開場白? 教師以圖片、動畫、視頻或案例等形式引入話題,然后介紹本節(jié)課的主要實驗內容及學習目標,最后把五個不同的問題分給課前分好的五個小組。
學生分組討論? 每個小組進行自主學習與討論,可以通過模型、標本、PPT、手機軟件3Dbody等工具進行學習,共同尋找問題的最佳答案,達成一致意見。
交叉學習? 學生學習完本組的知識后,重新再分組交叉學習,充當知識的傳播者,分別將自己組的問題答案告訴其他新組員。經過這一輪的再討論和分享,每個學生都能掌握本節(jié)課中問題的答案。
小組匯報、教師補充介紹? 學生回到最初的分組狀態(tài),每個小組隨機派一個代表發(fā)言,盡量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fā)言,總結本組的學習成果并做匯報。教師可通過學生的匯報情況了解該組學生對問題的掌握情況,在每一組的代表發(fā)言后,及時進行補充與糾正,重點解析學生理解不清楚的問題。
金魚缸式討論? 教師根據所學內容提出臨床實際問題,每組派出一名學生再次組成一個新的討論小組,對問題進行討論,其他學生如果有不同見解也可以隨時參與討論。最后,教師對問題進行分析解答。
小組測試及課堂總結? 所有學生使用雨課堂進行限時10分鐘的測試。測試結束后,教師現場公布答案以及各題的錯誤率,對其中的難題、錯誤率高的題目進行詳細講解。最后,教師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強調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并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點的記憶。
學生反饋? 學生可以根據所學情況,對本組或他組講解過程有疑問的地方進行提問,教師進行解析;也可以交流分享本次課的學習心得,比如有什么好的記憶方法,有什么好的學習工具;還可以給教師提出意見和建議,以幫助教師進一步改進教學,使教和學相互促進。
3 Sandwich教學法的要點
開展Sandwich教學法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該法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在整堂課中起到引導和輔助學生學習的作用。上課時通過各種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明確列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重點和難點內容,為學生課堂討論的側重點指明方向。教師分好小組并布置學習任務,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在旁邊觀察,在學生遇到困難時給予適當的方向性指導,討論結束后對學生的討論成果進行點評和補充。
學生的自主學習? 學生在整堂課中都有參與,課前預習教師布置的理論知識;課中根據任務進行討論,利用學習資料和網絡工具主動去獲取知識,解決教師布置的任務,培養(yǎng)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小組的合作學習? 在課堂討論中有兩次討論學習,一次是小組學習,一次是小組成員間相互交換重新組合的交換學習。第一次學習是具體解決本組分配到的學習問題,小組成員討論對本組問題答案有一致認可之后再進行分組,把本組的交流成果與新組員分享,把自己掌握的知識交給交叉后的成員,每個人都有發(fā)言的機會,既可以鍛煉表達能力,又可以達到知識的共享。
4 討論
醫(yī)學生課程繁忙,不僅要上眾多專業(yè)課,還要進行各類選修課的學習,而目前多數學校采取填鴨式教學,學生學習的過程始終處于被動狀態(tài)中,尤其對于解剖學這類繁雜難懂的課程,學生自主學習動機較弱[3]。而Sandwich
教學法很好地改變了學生被動學習的現狀,通過學習—實踐—學習的模式,把更多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解放課堂。通過Sandwich教學,學生可以促進個人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并在團隊學習的思維碰撞中發(fā)散思維;教師也在為了更好地提升課堂教學水平而不斷增加自我知識儲備。
Sandwich教學法的優(yōu)點
1)團隊合作,提高效率。Sandwich教學法很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小組討論學習,小組形式的自主學習可以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在你幫助我、我?guī)椭愕膱F結互助過程中,使本組資料在有限的時間里被最高效地搜集。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不斷學習別的學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提高小組學習的效率,為解決問題爭取更多時間。疾病的完美診斷治療除了需要醫(yī)生具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之外,還需要醫(yī)生具備良好的協作、溝通等多方面的能力。Sandwich教學法可以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有利于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與同事開展合作。
2)自覺主動,提高能力。
①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樹立信心。傳統(tǒng)教學是以教師教授知識為中心,學生接受知識的被動教學模式。而在Sandwich教學法中,學生經過教師引導,帶著問題進行自主學習,此時是主動實踐者,即得到了主動做的過程,培養(yǎng)了自主學習的能力。當小組進行討論時,每個成員可以暢所欲言,積極地提出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展現自己努力的成果,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樹立信心,而且能活躍課堂的氛圍,使得課堂更加輕松愉悅,打破以往的封閉模式,瓦解師說生做、師講生聽的灌輸局面。
②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獲得任務之后,學生需要獨立思考、翻閱資料,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自己的任務。這一過程也使得學生對知識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且無形之中鍛煉了學生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在交叉學習階段,學生在接受其他組問題答案時,可以發(fā)表自己不同的意見,促進批判性思維的發(fā)展。
③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心理素質。語言表達是與他人交往和互動的基礎。合作學習僅僅會聽是不夠的,只有學會有效表達,才能準確傳達信息。表達自己的見解,就是通過“說”將自己的觀點傳遞出去,讓別人理解。這種“說”的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組織能力等,并非一朝一夕可以養(yǎng)成。想要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需要教師在教學中甚至生活中不斷地為學生提供練習的機會,而Sandwich教學法中的小組討論環(huán)節(jié)就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小組討論時,學生要向本組成員表達自己的觀點與看法,同時在交叉學習中充當小老師的角色,把自己在第一組學到的知識傳授給新成員。這個過程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心理素質,無形之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提高了表達能力。
明確地位,歸還課堂? Sandwich教學法是一項有計劃、有組織、有反饋的系統(tǒng)的教學活動,改變了傳統(tǒng)理論教學“教師教,學生學”的單一模式,建立了“教師引導—師生討論—共同總結—深化主題”的雙向或多向互動模式[4],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前提,自學式、問題式、討論式、合作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合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一個主動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良好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把課堂的主動權歸還到學生手上。
提高水平,精進業(yè)務? 想把Sandwich教學法應用好,教師需要課前布置好預習內容,同時要掌握好內容的數量和難度。在開展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設置吸引眼球的開場白,可以是結合實際的案例,或者是符合教學內容的視頻、動畫,還可以是有趣的故事[5],這也在無形之中要求教師不斷學習、積累經驗,提高自己的專業(yè)水平。備課不再像以前一樣死板,教師不僅要對當前課堂的內容了然于心,還要準備好討論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提問以及相應內容的拓展、與其他學科的關聯。各個小組的任務也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大綱來布置,學習任務應該突出側重點,既不能太淺顯,也不能太深奧,讓學生可以在能力范圍內解決問題,同時應當注意任務與知識的相關性,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收獲知識。Sandwich教學法對教師的教學和科研能力是一種挑戰(zhàn),有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平[6],在培養(yǎng)學生的同時精進教師的水平。
Sandwich教學法的局限性和改良方法? Sandwich教學法要求時間精確,對課堂中每一分鐘該做什么都有計劃,若過程中的某一環(huán)節(jié)時間延長了,那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就會減少,這可能導致該堂課的教學任務無法完成。因此,教師需根據實際教學任務對各環(huán)節(jié)設置的時間進行適當的縮減或增加,對分配的小組任務和課堂討論設置的問題不宜過于復雜,因為太復雜會讓小組討論的時間延長,學生討論不出答案也會打擊學習積極性,不愿參與討論,這與開展Sandwich教學法的目的適得其反。
對人數和教學場地有要求? Sandwich教學法注重的是小組討論學習和交叉學習,這就要求每組每個成員都參與討論[7]。但目前大多數醫(yī)學院校招收的學生人數很多,決定了學校大部分課程需要在傳統(tǒng)的適合大班教學的大教室上課,教室布置呈排排坐的環(huán)境,討論的有效性是難以滿足的。Sandwich教學法適用于特定教學場所的小班制教學,人數太少則不能形成討論的氛圍,不能充分發(fā)揮團隊學習的優(yōu)勢,而人數太多則不能確保每個學生參與其中。為更好地實施Sandwich教學法,教師可以盡量將學生合理化分組,小組的人數控制在合理范圍內,至于小組數量多則需要教師的及時管理和監(jiān)制;實驗教室布置可以設計多個大圓桌,將小組的討論形成包圍式討論。
5 結語
總之,Sandwich教學法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和溝通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培養(yǎng)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的應用型醫(yī)療人才具有重要意義,是醫(yī)學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之一。教師需要不斷學習研究,進一步探索在現有條件下如何更好地發(fā)揮Sandwich教學法的優(yōu)點。
參考文獻
[1]王金花,李海,羅春英,等.三明治教學在組織學與胚胎學實驗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J].解剖學雜志,2015(6):752-754.
[2]楊園園,周慶輝,鐘斌,等.SPOC教學模式在系統(tǒng)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學報,2018(4):395-397.
[3]齊敏佳,吳洪海.高職護理專業(yè)人體解剖學教學方法改革探索[J].解剖學研究,2015(4):329-331.
[4]楊利,柳秋實.三明治教學模式在基礎護理學理論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華護理教育,2015(8):572-576.
[5]黃益玲,魯華,倪毅然,等.“三明治”教學模式在病理學教學中的應用及體會[J].教育教學論壇,2017(40):238-239.
[6]馬長玲,袁竹青,張雪雁,等.“三明治”教學與傳統(tǒng)教學相結合在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中的實踐[J].廣州醫(yī)科大學學報,2016(1):80-82.
[7]鐘斌,廉春容,李莎莎,等.Sandwich教學法在《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課的實踐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A5):250-252.
*基金項目:2018年廣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學改革工程項目“翻轉課堂及團隊混合教學模式在系統(tǒng)解剖學實驗教學中的研究”(項目編號:2018JGA238)。
作者:廖瑩燁、張桂連、何小燕,右江民族醫(yī)學院2017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在讀本科;楊園園,通訊作者,右江民族醫(yī)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人體解剖學和體質人類學;黃曉蘭、曾園圓,右江民族醫(yī)學院2018級臨床醫(yī)學專業(yè)在讀本科(5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