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女士62歲,衣食無憂,但就是每天都覺得渾身不得勁。兩年前,她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左側膝蓋不適,感覺關節(jié)周圍的肌肉脹痛,膝關節(jié)就像生了銹,行走困難,但多次就診骨科做了各項檢查都沒查出病,嘗試了推拿按摩等理療也不見好轉。之后,她又陸續(xù)出現(xiàn)多種軀體不適,腹脹、胃痛、食欲下降、胸悶、心慌、氣短、頭暈、頸部僵硬不適、四肢發(fā)麻無力。病情越來越重,但在各大醫(yī)院做了CT、核磁共振等多項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這會不會是有什么大問題?王女士非常擔心。
王女士真得病了嗎?可能真有病——患有軀體形式障礙。軀體形式障礙是一種常見的精神心理疾病,主要特征是存在形式多樣的身體不適,癥狀反復出現(xiàn),涉及多個器官或系統(tǒng),但就診檢查又都沒有明顯異常,或即使有一定的病癥但也不足以解釋其癥狀的嚴重程度,往往難以找到病因。
那這病是裝的還是幻想出來的?都不是。因為患者雖然沒有患實質性疾病,但痛苦感受是非常真實的。而且,這些患者大多呈慢性波動性病程,即癥狀時輕時重,持續(xù)的時間比較長,甚至一連多年。每次發(fā)病都是真的難受,反復就診檢查,甚至進行探查性手術也找不出病因,身體、精神和經濟負擔越來越重,長期如此,不僅導致焦慮抑郁情緒常在,也會令他們更加痛苦。
那這類患者的軀體不適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呢?從精神和心理的角度分析,這種不適感的出現(xiàn)和持續(xù)與負面的生活事件、精神壓力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
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喜怒哀樂等不同情緒。普通人對各種情緒都有自我的覺察,有情緒的表達與宣泄,并與他人溝通尋求支持。但有的人卻對負面情緒有強烈的恥感,并刻意回避、壓抑這些負面情緒,無法言語化地表達。這在醫(yī)學上被稱作述情障礙。研究發(fā)現(xiàn),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往往存在述情障礙。
但身心是統(tǒng)一的,如果負面情緒被長期壓制,它們就會通過軀體不適表達出來,正所謂“按下葫蘆起了瓢”。這些人羞于表達負面情緒,但是會合理化自己的軀體不適,身體的不舒服就成了表達負面情緒的出口。因此,他們更容易表現(xiàn)出對身體健康的過分關注和焦慮,容易夸大細微的身體不適,并傾向于對其進行災難化解釋。比如,只是有輕微的心慌,軀體形式障礙患者可能就會懷疑自己得了心肌梗死,且癥狀在自己的感受中不斷地被維持和強化。
據數(shù)據顯示,有1%~2%的人被軀體形式障礙所困。心思重、要強、好面子、文化程度偏低的人群更容易中招,女性和中老年群體尤甚。
該病病因復雜,目前并不十分明確。除了心理方面,也與生物學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有關,所以目前推薦的治療方法是藥物治療、心理治療、物理治療和中醫(yī)治療在內的綜合干預療法,但最主要的還是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方面以認知行為治療為主,首先要引導患者理解和接納自己的軀體不適,正確評估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從而更好地認識內心的情感沖突,消除或減輕心理因素的影響。然后幫助其聚焦于軀體放松、認知重建、情緒調節(jié)、正念減壓,并輔以精神分析和家庭治療等方法,從而順利恢復身心健康。
(摘自《北京青年報》文/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