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怡
摘? 要:小說《Gone With the Wind》是瑪格麗特·米歇爾創(chuàng)作的一部浪漫主義的小說,小說曾感動了無數(shù)的讀者。小說通過樸素的語言展現(xiàn)了一個很復雜的社會,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刻畫和命運的描寫,讓人們能夠清楚地看到當時的社會現(xiàn)狀。迄今為止,這部小說大概有40余個譯本,在中國范圍內(nèi),最著名的當屬傅東華先生的譯本和陳良廷先生的譯本。
兩位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對于譯本是更符合堵著的語言習慣還是傳播異國文化方面有不同的理解,這就是我們所說的歸化和異化的區(qū)別。使用不同的理論指導,就會生成不同的譯本。因此,本文旨在以歸化和異化理論為指導,賞析傅東華先生和陳良廷先生的漢譯本,希望通過此文的分析,對后人研究《Gone With the Wind》這部作品有更深刻的幫助。
關(guān)鍵詞:《Gone With the Wind》;傅東華;陳良廷;歸化和異化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03-0-02
1.原文賞析
《Gone with the Wind》于1936年在美國出版,其作者是瑪格麗特·米切爾,這部作品在1937年成功地獲得了普利策獎。后人根據(jù)這部作品改編了一部電影《亂世佳人》,好評如潮,成為美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浪漫主義作品之一,同時這部作品也是瑪格麗特在世期間出版的唯一一部文學作品,其影響意義之大可以想象。
瑪格麗特在創(chuàng)作《Gone with the Wind》在很大程度上借鑒了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也就是說,文中的一些人物和情節(jié)是以作者本人的生活經(jīng)歷為原型的。例如,過去鄰居講過的一些戰(zhàn)爭時期的舊事被瑪格麗特改編成美國內(nèi)戰(zhàn)時期南方人民的生活經(jīng)歷。再例如,男主人公的形象就是以瑪格麗特的第一任丈夫為原型創(chuàng)作的。雖然瑪格麗特并未說明作品中的人物原型,但是后來的研究者還是發(fā)現(xiàn)了一些蛛絲馬跡。
這是一部浪漫主義的反映了南北戰(zhàn)爭的小說,在小說中,女主人公具有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zhì),這讓無數(shù)讀者感動。雖然這部小說描繪的是美國的南北戰(zhàn)爭,但是這對于其他發(fā)生戰(zhàn)爭的國家的人民來說,也是可以感同身受的,所以,這部小說不僅僅是在美國,甚至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現(xiàn)在人們普遍認為這部小說是以美國南北戰(zhàn)爭為背景的描繪愛情的經(jīng)典小說代表作。
2.傅東華譯文賞析
2.1標題的翻譯
原文標題為《Gone With the Wind》,傅東華先生譯為了《飄》。原題目含義就是隨著風飄舞,傅東華先生的譯本很生動地道的傳達了原文作者想要表達的內(nèi)涵。僅用一個字,譯者就能傳達出原文那種靈動的感覺,文學的色彩更加濃郁。但是,對于中文讀者來說,中文習慣用題目起到概括全文的作用,是全文的點睛之筆,通過題目就可以知道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但是傅東華先生標題的翻譯,并未做到這一點。讀者通過標題的閱讀并不能了解到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和情感基調(diào)。因此,對于標題的翻譯,我認為傅東華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其譯本更加精確的傳達了源語的文化和語言特點,但是并未考慮目的語讀者的語言習慣。
2.2景物的翻譯
雖然這部小說是以敘事為主,但不可避免的會有一定的景物描寫。景物描寫就是指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中的風景或某種物品進行描寫,通過對景色和物品的描寫的最終目的也是為了襯托人物的性格等,景物的描寫會使讀者身臨其境,更好的理解作者的感情。
例:“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譯文:“一八六一年四月一個晴朗的下午,思嘉小姐在陶樂墾植場的住宅,陪著湯家的那一對雙胞胎兄弟——一個叫湯司徒,一個叫湯伯倫——坐在一個陰涼的走廊里。這時春意正濃,景物如繡,她也顯得特別標致?!?/p>
分析:本例句出自第一章第二節(jié),描繪了墾殖場里的部分景色,原文的景物描寫傳達的是一種春意盎然,美好的四月景色。傅東華先生的譯文用了“春意正濃,景物如繡”這樣八個字,就展現(xiàn)了一副生機盎然的四月天。中文習慣使用四字格,習慣重復。而傅東華先生的譯文很符合中文讀者的語言習慣,因此,對于景物的描寫,傅東華先生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但是,嚴格來說,這八個字是增譯的內(nèi)容,在原文中并沒有相對應(yīng)的語句,應(yīng)該是譯者根據(jù)原文的思路增譯的內(nèi)容,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來說,這個譯本并未完全忠實于原文,而是更加符合譯入語讀者的閱讀習慣,所以我認為譯本的準確性還有待商榷。
2.3對Scarlett的翻譯
例:“Scarlett OHara was not beautiful, but men seldom realized it when caught by her charm as the Tarleton twins were.”
譯文:“那郝思嘉小姐長得并不美,可是極富魅力,男人見了她,往往要著迷,就像湯家那一對雙胞胎兄弟似的?!?/p>
分析:中文的語言多短句,少長句,多標點;而英文的語言多長句,少短句,少標點。從原文和譯者的譯本可以看出,傅東華先生的譯本完全符合中文的語言習慣,多短句、多標點,原句僅有完整的一句話而無一個標點符號,但是在譯文中,卻出現(xiàn)了五個小短句,四個逗號,這符合中文讀者的閱讀習慣,因此傅東華先生的譯本是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另外,中文小說的字數(shù)一句一般不超過十個字,而傅東華先生的譯本基本都維持在每個短句都在十個字左右,若是單句字數(shù)過多的話,會導致譯文晦澀難懂,讀起來也并不順口。在句子形式上,傅東華先生的譯本與原文有很大的不同,考慮的更多的是譯入語讀者的語言習慣和閱讀習慣。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人名的翻譯,傅東華先生的譯本也很符合中國人名的命名特點,即姓在前,名在后的形式,例如郝思嘉就很類似一個中國人名,對于中國讀者的閱讀很方便,不用再刻意記一些很難記的姓名。
3.陳良廷譯文賞析
3.1標題的賞析
對于標題的翻譯,陳良廷先生并未遵從原文的風格,而是傾向于采用“意譯”的翻譯方法,將其翻譯成了“亂世佳人”。但從標題看,讀者并不能從標題看出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或是主題,但是在讀完原文之后反觀題目的話,我們可以看出陳良廷先生的翻譯時基于文章的內(nèi)涵以及主旨之上的。例如,“亂世”二字交代了小說所描述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是處于一個戰(zhàn)亂時代而不是和平年代;“佳人”二字表明這部小說是一部愛情小說,而不是科幻小說。其次,中文的表達習慣用四字格或者成語,在這里,陳良廷先生采用了成語的形式進行標題的翻譯,極具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特色。所以,陳良廷先生采用了“歸化”的翻譯策略,通過標題的翻譯,能夠讓讀者了解到全文的整體思路,符合中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思維。
3.2景物的翻譯
例:“Seated with Stuart and Brent Tarleton in the cool shade of the porch of Tara, her fathers plantation, that bright April afternoon of 1861, she made a pretty picture.”
譯文:“1861年4月,有一天下午陽光明媚,她在父親的塔拉莊園宅前門廊的蔭處,同塔爾頓兩兄弟斯圖特特和布倫特坐在一起,那模樣真宛若畫中人?!?/p>
分析:對于例句中景物的描寫,陳良廷先生并沒有做太多的改變,而是按照字面的含義譯為了“那模樣真宛若畫中人”,基本上保留了原文的韻味,忠實于原文的內(nèi)涵。因此,對于此句的翻譯,陳良廷先生采用了“異化”的翻譯策略,從原文的角度出發(fā),更多的考慮的是原文的韻味和語言表達習慣,從而忠實于原文,保留了原文的語言結(jié)構(gòu)和內(nèi)容內(nèi)涵。
4.結(jié)語
《Gone? with the Wind》是一篇經(jīng)典的描寫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愛情故事的浪漫主義小說,對于小說的譯本有一百多種。在中國,傅東華和陳良廷的譯文是最受歡迎的兩個譯本。而兩位譯者的翻譯也是截然相反的兩種版本,傅東華先生更多的采用的是“歸化”的翻譯策略,而陳良廷先生更多的采用的是“異化”的翻譯策略。但是兩種翻譯策略并沒有對錯之分,只是有合適與不合適的區(qū)別。另外,對不同的句子采用的翻譯策略也應(yīng)該是不同的。本文就對兩位譯者的不同的句子進行了賞析,從歸化和異化的角度賞析了四個例句的譯本。希望能對后熱研究《Gone? with the Wind》譯本提供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