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
在我心中,兒童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概念或詞語,而是我課堂中每一個具體的孩子。我常常會不自覺地問自己這樣一些問題:對江帆校園、我的課堂,孩子心神向往嗎?孩子們會每天帶著哼小曲的心情走進校園嗎?當他們畢業(yè)以后,是否會偶爾懷念起在課堂中、在校園里和我的相遇?我的教育信仰是什么?我教育的核心追求是什么?
念念不忘,必有回響。不斷地追問自己、審視自己,居然讓自己有了一種幾乎是本能的對兒童的“在乎”。從兒童的窗口看世界,我看到了很多“意想不到”。
我有個習慣,每天午間都會隨機找不同年級的一兩個孩子,手牽手,沿著校園的某個溫暖小徑走一圈,聊一聊。有個孩子借閱學校圖書,每次總愛在書上亂涂亂畫。在跟這個孩子走校園過程中我了解到,原來這位孩子對地名特別感興趣,他涂畫的都是一些地名。生活是一棵長滿各種可能的樹,兒童的成長有著無限的可能,讓潛在的可能變成現(xiàn)實的美好,是我所憧憬的。
我的兒童觀很樸素,也很直白,那就是——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頭,每一塊木頭都有用。
兒童自有他們多姿多彩的世界。作為教育者,我們可以有所期待,但不必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他們;我們可以有所引導,但不必用成人的思維去匡正他們。其實,從認知的角度看,教師和學生只是知識的先知者和后知者。教師要以平等的個體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尊重學生的想法,哪怕想法有誤;尊重學生的表達方式,哪怕表達幼稚;尊重學生的經(jīng)驗,哪怕經(jīng)驗不足以支撐觀點。
看到這樣一則寓言故事:森林里的動物們辦了一所學校。學校開設(shè)了跑步、游泳、飛行等課程,規(guī)定每個學生都必須學,而且要學好。鴨子是游泳能手,可跑步對它來說就太難了,它每天不停地訓練,磨破了腳掌總算勉強過關(guān),自己的游泳強項則因為時間被嚴重擠占而顯得平平庸庸;兔子是跑步冠軍,可游泳對它來說卻是難上加難,由于心理壓力太大,兔子最終精神崩潰;老鷹雖然在飛行比賽中第一個到達了樹頂,但由于沒有按照老師所講的方法飛行,因此成績并不合格。這則故事讓我們明白,教育的兒童立場,其實就是遵循兒童自然成長的節(jié)律。
兒童猶如一粒粒種子,教育的作用就是發(fā)現(xiàn)他們的價值,讓各種各樣的種子都有發(fā)芽、開花、結(jié)果的機會,讓每一粒種子通過特有的方式,開出各自的花,結(jié)出各自的果。教育沒有必要讓玉米遵循雪蓮的生長周期,讓牡丹像小麥一樣抽穗、灌漿。每個兒童都有自己的小宇宙,遵循兒童自然成長的節(jié)律,理解、支持并陪伴他們成長,讓兒童找到存在的坐標,在教育當中獲得一個確定的、安全的、健康的價值,這樣的教育才有意思、有意義、才有可能生發(fā)無限的可能。
在江帆小學的校園里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百個美好的未來,抵不過一個溫暖的現(xiàn)在。因為,我們即將奔赴的未來是長在今天的。作為“長大的兒童”,我們不僅需要創(chuàng)生溫暖的兒童現(xiàn)場,更需要真實的兒童在場。為此,我和老師們進行了許多課程創(chuàng)新實踐,例如開辦“一帆”微創(chuàng)意課程。
“一帆”微創(chuàng)意課程與我校的校名、核心辦學理念“不論何時,人,總在中央”一脈相承,江帆小學的每一位孩子都是“一帆”,而我們的“一帆”微創(chuàng)意課程就是“童在中央”的課程。
每位老師都是課程的創(chuàng)意者、設(shè)計者和實施者,每年利用暑假思考、規(guī)劃、準備,開學第一周面向?qū)W生招募,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選擇課程。老師們還可以自由兩兩組合,利用某兩周的時間去深入某個“微創(chuàng)意課程”中,形成“我是校長微觀察報告”,在兩周一次的教師例會上“有圖有真相”地展示分享。
除了“啟航課程”“統(tǒng)整課程”“伙伴課程”,還有“碎片時間課程”“學生自創(chuàng)課程”等等。比如每周四下午第3節(jié)課是我們學校“大廚私房菜”時間,這次面向四年級學生開放,感興趣的孩子通過考核就可以走出班級,走向廚房。
每年的六一,為了讓孩子們度過一個快樂難忘的節(jié)日,我們把決策權(quán)交給孩子,提前一個月面向全體學生開展“我的節(jié)日我做主”征集活動。在匯總整理全體學生的節(jié)日暢想后,我們制定出活動方案。其中一個特別有創(chuàng)意且成為了我校傳統(tǒng)項目的是“在書中等你”——利用服裝、飾品、道具來扮演書中人物。六一當天,全體師生裝扮成自己喜愛的書中人物,穿過自制的氣球拱門走進校園,品嘗著自制的書香蛋糕,此情此景怎一個“樂”字了得?
作為“長大的兒童”,我努力做一個故事的踐行者、溫暖的傳播者,以敏銳之眼、柔軟之心、恒久之行,既讓自己成為有故事的人,又讓自己成為兒童眼中的溫暖故事。因為,一所好學校一定具有文化的力量和心靈的溫暖,它的校園能夠承載美好的記憶,它的教育能夠包容成長的世界,它會成為一種基因密碼,生長、再生長。
(本文摘自作者在蘇州市“好學校大家說”小學校長第二專場話題的發(fā)言稿。)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編輯 喬可可 1525188915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