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共奮
有一本書叫《自私的基因》,作者道金斯是英國的一位生物學家,他提出一個很震撼的觀點:人是基因的容器。
作者認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所有動物,大部分行為看似自主決定,其實背后都是被基因操控,實現(xiàn)“讓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的目的。
比如,我們平時都會贊美母愛,認為母愛是最偉大最無私的一種愛。
但實際上,母愛是基因創(chuàng)造的一種讓自己可以持續(xù)復制下去的機制。
當然這里所謂的“目的”,跟我們平常生活中定義的“主觀的目的”不一樣,是指一種機制導致的必然結(jié)果:不是所有的女性都愿意生孩子,但對于人類而言,生孩子是人類基因機制作用的結(jié)果。
有心理學家做了一個著名的實驗,他們買了一批錢包,裝上錢,在照片夾里分別裝上嬰兒的照片、狗狗的照片、全家福、慈善捐款證明,然后丟在大街上,假裝是遺失的。
幾周后,錢包被返還的統(tǒng)計結(jié)果表明:比例最高的就是裝著嬰兒照片的錢包,占總數(shù)的35%。
生孩子是一件純粹“損己利他”的事,遺傳基因想出的“詭計”就是創(chuàng)造出一種“喜歡嬰兒、保護嬰兒的本能”。
《自私的基因》把我們生活中很常見的現(xiàn)象都歸因于基因的生存機制,母愛如此,計劃生育也是如此,夫妻忠誠是如此,婚姻里的不忠誠也是如此,自私是一種自私,利他行為也是一種自私。
書里面有一個叫“親代投資”的概念,為了把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動物會傾向于多生,但是生下來之后,母親不能夠?qū)γ恳粋€孩子一視同仁,為了增加基因延續(xù)下去的概率,會有選擇性地重點“投資”。
中國古代“不孝”和“不肖”這兩個詞是同義的,“不肖”就是不像我的意思,不像我的那就是我的基因比較少,那就是對我“不孝”。
所以道金斯說“人類是基因的容器”,那么,本能就作為一種生存的機制,其受益的對象不是個體,而是物種。
當個體的利益與物種的利益抵觸時,很可能本能要犧牲的,是你自己。
人類一般在十五六歲就性成熟了,此時理性尚未發(fā)育健全,做事不考慮后果,所以很容易情不自禁地弄出后代來。這個本能,是基因的“陰謀”。
偏偏到了現(xiàn)代文明,大家覺得這段時間最適合讀書學知識,就拼命防止青少年早戀,不惜立法把結(jié)婚生子的年齡延遲至幾年后,可到那時,人的理性已經(jīng)健全,生育后代就變成慎重考慮的一件大事了。
這就是基因與個體的利益沖突,基因只需要你活下來,活到能把基因遺傳給下一代(所以催婚是父母的本能),而我們的愿望卻是“活得健康,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