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棟
故事背景:春秋末期,晉國亂作一團,有幾個權(quán)貴勢力越來越大,相互競爭。其中,欒家就是比較有權(quán)勢的一個家族。
出場角色:士鞅、朋友、秦景公、侍衛(wèi)、欒黡(yǎn )
第一幕
這年,晉國大旱,田里莊稼收成很少。一天,士鞅和朋友正在逛街,看到遠處人來人往,非常熱鬧。
士鞅:前面怎么這么熱鬧?
朋友:是欒黡在吃大餐呢。山珍海味,真奢侈?。?/p>
士鞅:今年收成這么差,欒黡不拿出糧食分給老百姓渡過難關(guān),只顧自己享樂,他不怕百姓怨恨他嗎?
第二幕
晉國和秦國大戰(zhàn)一場,晉國落敗。一天,秦景公正在秦國宮殿里辦公。
侍衛(wèi):大王,晉國的士鞅在外求見。
秦景公:請他進來吧。
士鞅:拜見大王。
秦景公:先生免禮。您怎么來秦國了?
士鞅:真不好意思,晉國打了敗仗,我只好逃到大王這里,希望大王收留我。
秦景公:先生放心,盡管在我這里住。
第三幕
過了幾天,秦景公召見了士鞅。
秦景公:先生,目前晉國大敗,那幾家權(quán)貴也再無翻身之日,那么您認為哪一家最先滅亡呢?
士鞅:按照我的分析,應(yīng)該是欒家。
秦景公:是因為欒黡太奢靡了嗎?
士鞅:是的,欒黡太奢靡了,但禍患恐怕要降落在他的兒子欒盈身上。
秦景公:這是為什么?
士鞅:記得當年姜太公非常賢德,他死了以后,老百姓很懷念他,還自發(fā)地照顧他原來院里的甘棠樹。欒黡的父親欒書對晉國的百姓非常好,到欒黡一代,百姓還保留著對欒書的好感度。而欒黡積累了太多的怨恨,到了欒盈一代,百姓對欒盈的好感度還沒開始積累,對欒書的好感度早就消耗完了,所以欒氏滅亡應(yīng)該在欒盈一代。
幕后真相
這個故事展現(xiàn)了邏輯學上的因果關(guān)系。
前提:如果老百姓對一個家族的好感度沒有了,那么這個家族就會滅亡。
士鞅的推理:欒家到欒盈那一代,老百姓對欒家的好感度沒了。
結(jié)論:所以,欒家必定敗在欒盈那一代人手上。
從故事里可以看出,因果關(guān)系有慣性作用。你做一件事情,結(jié)果未必會很快顯示出來。比如,你很認真學習,但是學習成績未必會一下子就提高很多,有可能要過一段時間才會看到效果。如果你放松學習,也有可能短時間內(nèi)成績沒有下降,那是因為你前一陣子認真學習的成果還沒有被消耗完,不過,再過一陣子,你也許就會品嘗到懶惰的惡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