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去一座城市,總喜歡先去博物館逛逛,再去圖書館泡泡。博物館是一個記錄人類文明脈絡(luò)的地方,見證歷史滄桑的巨變,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記憶。圖書館是一個記錄人類文明進程的載體,傳播和涵養(yǎng)精神內(nèi)核,是一個城市的文化骨骼。得空,去博物館逛逛,再去圖書館泡泡,可以感受到一個城市的秉性和脾氣,可以體會出一個城市的修養(yǎng)和溫度。
我喜歡圖書館。
陽光明媚的日子,我喜歡去圖書館泡一個下午。寬大空曠的空間,靜謐安逸的氛圍,充足明亮的光線,流連于一排排高大的書架前,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古今中外,經(jīng)史子集,那些散發(fā)著智慧光芒的書籍,那些散發(fā)著紙墨芬芳的書籍,讓人愛不釋手。無論是小說的深刻、散文的明快、詩詞的唯美,還是史實的冷峻,都會引領(lǐng)我們義無反顧地深入和前行。
每一次去圖書館都會有不同的收獲。讀一本書,其實就是和一本書對話,和書中的人物對話,和書中的花草動物對話。那些文字,或浪漫憂傷,或溫暖感性,或冷漠理性,無論哪一種交流方式,都是一場靈魂的對話。
讀書其實就是和書背后的作者對話,不管是典雅優(yōu)美,還是波瀾壯闊;不管是輕聲柔語,還是鏗鏘有力,不管以哪種姿勢,我都會帶著一顆虔誠之心,尋找書中的智慧之光,讓心靈得到滋養(yǎng),讓靈魂暫且安歇。邂逅一本心儀已久的書,仿佛他鄉(xiāng)遇故知,既興奮又忐忑。小心翼翼,一頁一頁翻開,不管是和風(fēng)細雨的溫潤,還是板著面孔的說教,都讓人過目難忘。
偌大的圖書館,就像一個書籍的海洋。印度詩人泰戈爾說:“圖書館也圍攔著隨時會一瀉千里的思想江河?!蹦敲炊嗟牟貢?,就像浩如煙海的思想江河,傾盡一生也讀不完。每一本書都像一尾歡快的小魚,在圖書館里游來游去。而我,停泊在碼頭,揀一本自己喜歡的來看,就已經(jīng)幸福得分不清東西南北了。
小眼鏡先生小時候也非常喜歡讀書,我給他辦了一張家附近的圖書館借書證。那時候,圖書館居處鬧市,是一棟二層小樓,有些破敗,地方狹小,而且臨街,人聲、車聲鼎沸,臨過街天橋。幸好小小的院落中有兩棵高大的梧桐樹,墻角有幾株薔薇花,每年春天,花骨朵累累壓枝。
我和小眼鏡先生每周都去那里借書、還書、看書,那個促狹破敗的小圖書館成了年少時小眼鏡先生的樂園和天堂。后來,搬家。再后來,小眼鏡先生去了島國,圖書館也搬離了那個地方,在郊區(qū)建了一座很大很漂亮的圖書館,可惜小眼鏡先生每次來去匆匆,再也沒有去過。
若論讀書,大約很少有人能和錢鐘書先生相比。錢鐘書先生被人們稱為“過目不忘的天才”,據(jù)說家中藏書甚少,被人們稱為學(xué)貫中西的“移動圖書館”。常人搬家,大多搬得是一箱子一箱子的書,還美其名曰有學(xué)問。錢鐘書先生搬家,搬得是一箱子一箱子的讀書筆記,用楊絳先生的話說:“他做筆記的習(xí)慣是在牛津大學(xué)圖書館讀書時養(yǎng)成的。”所以他們家中,“存留的只是筆記,沒有大量藏書。”
記得在網(wǎng)上看過一個微電影《天堂圖書館》,講述一個祖孫間傳承守護圖書館的溫情故事,經(jīng)歷了與圖書館的和解,然后一起成長,最后回歸和抵達的過程。這讓我想起一個朋友,他也是為守護圖書館,一生初心不改,每日與書為伴,樂此不疲,一直到終老。
前幾天去圖書館,看到很多老人在這里瀏覽報紙,很多孩子在這里完成課業(yè),圖書館里靜謐無聲,只有風(fēng)在偌大的空間里穿行,沙沙有聲。我想起阿根廷著名作家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說過的話:“上天給了我浩瀚的書海和一雙看不見的眼睛,即便如此,我依然暗暗設(shè)想,天堂就應(yīng)該是圖書館的模樣?!?/p>
天堂到底哪般模樣?我想應(yīng)該是一個平等、自由、安靜、平和、快樂永駐的空間。每一本書都有自己的靈魂,每一個圖書館都是令人忘憂的好地方,一個人躲在角落里,捧一本書閑讀,一個下午的時光便悠然而逝,再抬頭,已是天近黃昏。如果真的有天堂,天堂一定是圖書館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