茆梅芳 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管理辦公室
延安是中國革命圣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也是新中國文藝的出發(fā)地。1935年至1948年,黨中央和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在延安戰(zhàn)斗生活了十三個春秋,領導全國人民奪取了抗日戰(zhàn)爭、解放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留下了445 處彌足珍貴的紅色革命舊址,橋兒溝革命舊址就是其中之一。
橋兒溝革命舊址位于延安城東橋兒溝村,距市中心5 公里,舊址核心區(qū)由7 排共52 孔石窯、16 間瓦房、一座天主教堂及魯藝廣場組成,占地19.5 畝。天主教堂始建于1930年,1934年竣工,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這處重要的、復合型的、內涵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對研究中國革命史、文化藝術史、藝術教育史和建筑史等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這里是“決定中國之命運”的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地。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在中國抗日戰(zhàn)爭即將進入戰(zhàn)略相持階段的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在延安橋兒溝召開了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這是黨的六大以來開會時間最長,出席人數最多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科學地總結了抗戰(zhàn)以來的經驗,正確分析了抗戰(zhàn)發(fā)展趨勢和目前形勢,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四個服從”基本原則。政治上持全面抗戰(zhàn)路線和獨立自主原則,軍事上堅持基本游擊戰(zhàn)的戰(zhàn)略方針,制定了馬克思主義的組織路線,會議基本上糾正了王明的右傾錯誤,進一步鞏固了毛澤東在全黨的領導地位。六屆六中全會為實現黨對抗日戰(zhàn)爭的領導,并取得全面抗戰(zhàn)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黨的歷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這里是新中國革命文藝的圣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作為中國共產黨創(chuàng)立的第一所培養(yǎng)文藝人才和文藝工作者的高等學府,短短七年多時間中,不僅云集和培養(yǎng)了茅盾、周揚、沙可夫、王朝聞、古元、呂驥、冼星海、何其芳、蔡若虹、艾青、賀敬之、馬可、安波、鄭律成、王昆、于藍等一大批民族優(yōu)秀的文藝精英,為全人類奉獻了《黃河大合唱》《白毛女》等一大批具有“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的經典作品,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革命文化的偉大圣地,而且培育出內涵豐富、影響深遠、獨具魅力的魯藝精神,第一次向全世界雄辯地證明了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為社會主義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和寶貴的藝術借鑒。
魯藝禮堂舊址
魯藝北門外校址
1937年1月—1939年2月,中央黨校進駐橋兒溝,窯洞為辦公室、教室,教堂為中央黨校禮堂。延安工人學校、延安部隊藝術學校、陜甘寧邊區(qū)藝術干部學校、延安大學、延安大學中學部、陜甘寧邊區(qū)延安中學、抗戰(zhàn)劇團、陜甘寧邊區(qū)新華化學廠、陜甘寧邊區(qū)玻璃廠、延安第二學生療養(yǎng)院、西北醫(yī)藥專科學校、陜甘寧邊區(qū)醫(yī)院、359 旅奮斗劇社等17個單位曾在這里辦學或辦廠。
矗立在教堂門口的百年柳樹不僅向人們訴說著橋兒溝昔日的崢嶸和輝煌,更見證了今天的變遷與發(fā)展。
歷史不能忘記,新中國成立后,橋兒溝革命舊址成為珍貴的革命歷史遺跡,得到有效保護,199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歷屆延安市委、市政府肩負起歷史使命,守護精神家園。2013年,陜西省、延安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文物工作的系列講話精神,決定依托橋兒溝革命舊址規(guī)劃建設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并列為陜西省30個重點文化建設項目之一,項目定位為“一個活的當代中國文學藝術和革命文藝史的課堂,一個集中國革命藝術家和共和國文學藝術領軍人物之大全的博物院,全國唯一的革命藝術家博物院”。園區(qū)共分五個區(qū)塊:一是核心遺址保護區(qū)。主要任務是做好六屆六中全會和魯迅藝術學院舊址的修復和保護工作。二是延安革命文藝紀念館區(qū)。主要展示延安十三年的革命文藝,展示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對中國革命的貢獻和對新中國文藝事業(yè)的深遠影響。三是東山革命文藝家館區(qū)。主要依據東山原有舊址進行保護性修復,為延安時期的著名文藝家建設單體館,從而組成一個館群整體展示出來。四是西山藝術家實踐體驗基地區(qū)。主要是修復西山美術工場、魯藝平劇團,并為全國的文藝工作者提供實踐和生活體驗基地。五是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園區(qū)。主要是美化園區(qū)周邊環(huán)境,提升園區(qū)文化品位。
茅盾給魯藝學員授課
在魯藝西山美術工場窯洞前,左起:華君武、許珂、江豐、鐘敬之
2014年3月,延安市成立魯藝文化園區(qū)管理辦公室,隸屬延安革命紀念地管理局。園區(qū)成立之初,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支持下,魯藝人腳踩泥濘,頭頂雨雪,晴天一身土,雨天兩腿泥,經過五年的奮力拼搏,使今日的橋兒溝基本恢復了往昔的模樣。
魯藝園按照“堅持全面保護、整體保護,統(tǒng)籌推進搶救性與預防性保護、文物本體與周邊環(huán)境保護,確保革命文物的歷史真實性、風貌完整性和文化延續(xù)性”的基本原則,通過規(guī)劃策劃、征收安置、保護建設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地推動了革命舊址保護維修與紅色文化傳承發(fā)展工作。
由于歷史的原因,橋兒溝革命舊址周邊房屋鱗次櫛比,革命舊址周邊有大量居民居住。為恢復歷史風貌,延安市專門組建了征收安置指揮部,制定了房屋征收補償安置實施方案,由寶塔區(qū)和延安新區(qū)分別負責征收安置工作,魯藝文化園區(qū)通力配合,通過進門入戶、制作展板、發(fā)放資料、播放公告等多種方式進行了廣泛宣傳動員,使征收范圍內的群眾對征收政策家喻戶曉、人人皆知。按照調查摸底、發(fā)布公告、勘察登記、簽訂協(xié)議、搬遷驗收的程序進行征收安置,在舊址周邊群眾全力支持配合下,從2014年至今,先后動遷近萬人,征收面積約8.7 萬平方米。
征收前
征收后
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全面加強舊址的保護維修工作。園區(qū)實施了橋兒溝革命舊址搶險加固工程。對舊址核心區(qū)教堂和1-7 號窯洞進行頂部防滲水處理和窯洞防潮采暖改造。實施教堂前廣場沉降復原、地下管網設施建設、教堂周邊環(huán)境整治。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批復方案,實施了教堂的加固維修。
經過查閱歷史資料,走訪當地住戶,專家組實地考察,將東西山的38個院落269 孔窯洞認定為革命舊址,革命舊址核心保護區(qū)面積由19.5 畝擴大至300多畝。按照省文物局批復的方案,維修了東西山區(qū)域38個院落269 孔窯洞,實施道路、排水、邊坡治理等基礎設施工程,實現了通電、通水、通路和無線網絡全覆蓋。亮化舊址核心區(qū)和東山14個院落97 孔窯洞。綠化3 萬多平方米,建成澆水噴灌系統(tǒng)。利用東山閑置的窯洞開辟了紅色教學體驗區(qū),使入駐學員深刻感受到老一輩革命者艱苦奮斗的精神和紅色文化的魅力。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回陜西時,提出:“要保護好文物,讓人們通過文物承載的歷史信息,記得住歷史滄桑,看得見歲月留痕,留得住文化根脈?!濒斔噲@“堅持有址可尋、有物可看、有史可講、有事可說,著力打造主題突出、導向鮮明、內涵豐富的革命文物陳列展覽精品,做到見人見物見精神”,主動擔當弘揚延安精神的使命,大力加強六屆六中全會和紅色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展示工作。
維修保護后的魯藝東山
維修保護后的魯藝舊址核心區(qū)
按照陜西省政府和延安市政府專題會議精神,委托陜西省遺產研究院編制《中國共產黨六屆六中全會舊址保護規(guī)劃》,已得到國家文物局的批復。
六屆六中全會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的一次會議,為充分展示六屆六中全會的歷史內涵,突顯六屆六中全會的重要地位,魯藝園于2016年啟動了專題陳列的工作,聘請專家學者編寫出兩萬余字的六屆六中全會陳列方案,并多次對方案進行評審,在國家博物館的大力支持下,該專題陳列于2017年6月30日正式對外開放。并在陜西省、延安市召開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80周年學術研討會”。
六屆六中全會專題陳列館
另一方面,魯藝園加強了對延安文藝資料的整理研究。延安文藝是延安十三年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革命文藝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將延安文藝紀念館建成國內一流的專題文藝紀念館,組織專家對延安文藝進行了系統(tǒng)的梳理,編撰了延安文藝紀念館陳列方案,先后近二十余次對陳列方案進行討論,并經陜西省文物局和延安市委宣傳部組織專家評審。延安文藝紀念館的建設得到了老一輩文藝工作者和研究延安文藝的專家學者的支持,95歲高齡的賀敬之老人親筆題寫了館名,方案編撰團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經過幾年的精雕細琢,延安十三年革命文藝將以全新的視角、嶄新的形式呈現于萬千大眾面前。
紀念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召開80 周年學術研討會
延安時期文藝家群星燦爛,其文化名人聚集密度之大、層次之高,發(fā)揮的作用之重大、產生的影響之深遠是前所未有的,新中國成立后,他們成為推動共和國文藝事業(yè)發(fā)展繁榮的脊梁,在共和國的文藝歷史星空中綻放著永不消失的光芒。為了全面展示延安時期革命文藝家對中國革命的貢獻,魯藝園依托藝術家們在魯藝東山住過的窯洞,建設革命文藝家窯洞博物館群。陜西省、延安市多次組隊赴省進京,與文化和旅游部、中國文聯(lián)、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現代文學館、西北大學等16個研究機構的146 名專家學者進行座談,多方征求意見和建議,確定了首批建館的革命文藝家名單。積極探索窯洞陳列布展的新形式,在東山建成茅盾、丁玲、沙可夫、冼星海、安波、賀敬之、蔡若虹、石魯、馬可、韓起祥、李有源等20 位革命文藝家個體館。如今的橋兒溝魯藝東山是文學藝術家集群第一。世界窯洞博物館群集群第一,走進魯藝人當年住過的窯洞,歷史的氣息就會撲面而來,聆聽當年魯藝的故事,不由得讓人肅然起敬。
冼星海館
革命文物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也是延安文藝的歷史見證。魯藝園成立伊始,工作人員就赴京向魯藝校友會征詢延安魯藝文化園區(qū)建設意見。隨后就奔赴上海、沈陽、廣州等全國各地,向延安時期的文藝家及后人協(xié)商文物資料征集、捐贈事宜。向文化和旅游部、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等文化藝術機構尋求幫助,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先后兩次實地考察了魯藝文化園區(qū)的建設情況,中國美術館將館藏的延安時期經典版畫高仿復制后贈與魯藝園。在范迪安院長的帶領下,中央美院連續(xù)三年赴園區(qū)寫生,并將寫生作品全部捐給園區(qū)。
2014年5月15日,魯藝文化園區(qū)建設意見征詢會在北京舉行,部分健在的原魯藝學員及魯藝校友會成員近60 人參加了會議
園區(qū)組織人員赴全國各地征集文物,賀敬之、黃準、杜群、李天佑等老藝術家和延安時期文藝工作者后代紛紛向園區(qū)捐贈文物資料,特別是征集到毛澤東致向隅、唐榮枚的信,周恩來致任均同志親筆信及瞿維、寄明、安波、蔡若虹、柯藍等藝術家作品手稿,目前館藏文物資料已突破兩萬余件,可以滿足延安文藝紀念館陳列布展的需要,并為今后的研究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園區(qū)工作人員登門拜訪賀敬之、于藍、蘇菲、孟于、楊筠、劉峰、黃準等分散在全國各地二十余位健在的延安時期的文藝工作者,他們在采訪中竭力配合工作人員錄制了音頻和視頻,為陳列布展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材料。建立了“四有檔案”臺帳,對2018年之前的館藏文物進行了等級鑒定,共鑒定出等級文物1437 件,對重點文物進行了修復。
各種物質及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文化走進現代生活的基本載體。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作過一系列重要指示,在北京視察時提出要“系統(tǒng)梳理傳統(tǒng)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在陜西考察時強調:“要把凝結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文物保護好、管理好,加強研究和利用,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币虼?,園區(qū)致力于把魯藝精神的傳承弘揚與魯藝文化遺產的保護開發(fā)緊密結合,做好魯藝精神載體的全方位開發(fā)建設。一方面,要扎實推進魯藝革命舊址的科學維護及魯藝文化園區(qū)的規(guī)劃開發(fā),系統(tǒng)開展延安及后延安時期相關歷史文物的征集研究工作力度,把物質文化載體的基礎做牢做實。另一方面,要加大魯藝師生作品的挖掘、整理、研究力度,推動魯藝師生及后人口述史、回憶錄等衍生“增量”資源的開發(fā)、利用,與全國各地的藝術院校和單位共同建立“藝術實踐基地”,積極開展“魯藝故事進校園,校園課堂進魯藝”雙向教學活動。
工作人員赴文化和旅游部征集、復制文物資料
毛澤東致音樂系教員向隅、唐榮枚夫婦親筆書信(向延生捐)
聯(lián)合延安電視臺行程數萬里,采訪延安文藝的親歷者,制作11 集電視專題片《永遠的魯藝——經典背后的故事》。編輯出版《中國共產黨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圖錄》、《延安魯藝》畫冊、《安波傳》等。建成全景數字博物館,讓人們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延安橋兒溝六屆六中全會和魯藝舊址的歷史陳列,并結合現代科技、文化創(chuàng)意等國際先進理念手段,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市場”這個新時代的“大魯藝”,與文化、旅游等新興產業(yè)融為一體,使魯藝精神成為新時代人民群眾“讀得懂、走得進、帶得走、傳得開”的始終洋溢青春夢想活力的難忘體驗。如今的魯藝文化園區(qū)已成為新時期文藝工作者、愛好者舉辦論壇、專題研討、學習采風和創(chuàng)作的重要基地。
魯藝學員、著名詩人賀敬之向園區(qū)捐贈手書《回延安》
本文作者赴上海采訪魯藝學員、著名音樂家黃準
1934年,魯迅先生面對抗戰(zhàn)時期民眾“萬家墨面沒蒿萊”的悲苦景況,用“于無聲處聽驚雷”的詩句來抒發(fā)對抗戰(zhàn)勝利的向往。1941年,年僅17歲的延安魯藝學生賀敬之則這樣大聲贊美腳下灑滿陽光的“道路”:“我看見這大地每一秒鐘都在前進,我看見這大地每一秒鐘都在生長,我看見這大地上的旗幟正在飄揚,我看見這大地上快樂和歌唱?!蓖谠谘影掺斔嚬ぷ鞯拿佬g家蔡若虹,則在晚年回憶錄《赤腳天堂》后記中這樣描述他的“天堂”:“第一,必須是建立在貧困而艱苦的物質基礎之上的;第二,必須要有一個崇高而廣闊的精神世界。寶塔山下的延安,完全符合這個標準?!?945年,同樣由賀敬之參與創(chuàng)作的歌劇《白毛女》則向著統(tǒng)治人民數千年的舊世界發(fā)出石破天驚的預言:“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睆摹盁o聲驚雷”到“快樂歌唱”,從“萬家墨面”到“天地翻覆”,從“蒿萊”到“天堂”,從“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到魯藝精神,所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正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在中國共產黨指引和垂范下,不斷錘煉、升華并一步步變?yōu)楝F實的光輝道路。
作為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這一特殊歷史時期蘊育生發(fā)的文藝精神,魯藝精神不僅僅在當時成為中國抗戰(zhàn)文化陣線的一面?zhèn)ゴ笃鞄?,而且對抗日?zhàn)爭結束之后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后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乃至改革開放時期的中國文化發(fā)展產生了持續(xù)而深遠的影響。在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魯藝人始終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1945年抗戰(zhàn)勝利之后,隨著黨的工作重點的轉變,魯藝師生先后離開延安,走上解放全中國和建設新中國的全新戰(zhàn)線。自此,魯藝精神這面革命文化的光輝旗幟,在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及改革開放時期等不同歷史時代,不斷煥發(fā)出新的時代光彩,成為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發(fā)展變化過程的歷史見證??梢哉f,一部魯藝精神的傳承史,就是一部新中國社會主義文化風光旖旎、花香滿徑的成長史。未來的魯藝文化園會努力將魯藝精神進一步融入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歷史洪流中去,共同譜寫民族復興的壯麗史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