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的教育制度,頗多不同之處。僅就我比較了解的德國語言,那里不大有“畢業(yè)”這個概念。
一般的情況是,一個學生經(jīng)過小學、中學、大學十幾年的學習,最后在一個大學安定下來,選中了一個教授,參加了他的討論班,最后被教授認可,愿意收為弟子,于是給學生一個博士論文題目,由學生自己去做。再經(jīng)過幾年時間,論文完成,教授同意,于是確定時間,進行答辯。
答辯的范圍共有四個:論文本身,一個主系和兩個副系,共有教授三人。主席照例是學院院長,因此答辯委員會一般都由四人組成。委員們巍然高坐,有如法庭中的法官。學生是審問對象,教授提問有極大的自由,上天下地,蒼蠅蚊子,無所不及。
聽說漢堡大學一位中國學生以漢語為副系,不過圖省力而已,結(jié)果教授問:“莎士比亞和杜甫誰早?
學生答曰:“莎士比亞。”
教授莞爾而笑,說道:“候補博士先生,對不起,你落第了。”
我又聽說,19世紀后半葉德國醫(yī)學權(quán)威魯?shù)婪颉し茽柦B在學生答辯時,捧出了一盤豬肝,放在桌上,問學生這是什么。
學生遲疑了半天,不敢答復。
最后教授說:“這是豬肝?!?/p>
學生說:“我也看著像豬肝,但是答辯會教授先生怎么會拿豬肝出來呢?”
教授說:“你做不了真正的科學家。既然認定是豬肝,為什么不敢說出來呢?”
類似這樣的故事,我還聽過很多。你從中可以悟出研究學問的道理。
(摘自《季羨林全集》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