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興鈺,王琳,郝秀東,王福 ,田立柱 ,施佩歆,陳永勝,王宏,李建芬,商志文
(1.中國地質調查局天津地質調查中心,天津300170;2.中國地質調查局海岸帶地質環(huán)境重點實驗室,天津300170;3.天津市測繪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天津300381;4.南寧師范大學北部灣環(huán)境演變與資源
利用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南寧530001;5.南寧師范大學廣西地表過程與智能模擬重點實驗室,南寧530001)
萊州灣是渤海遼東灣、渤海灣、萊州灣三大海灣的重要組成部分,以黃河三角洲與渤海灣相隔,灣內河流眾多,海陸作用強烈,對植被演替、環(huán)境演變及海平面變化等非常敏感[1-3]。因此,萊州灣一度成為研究陸海作用下的沉積過程及環(huán)境演變的焦點。多年來,微體古生物學、地層學、元素地球化學等多種替代指標的研究結果,較好的揭示了萊州灣地區(qū)第四紀以來的海相地層、沉積古環(huán)境及其氣候變遷[4-6]。孢子、花粉(簡稱孢粉)是植物的生殖配子體,由于其外壁含有耐高溫、耐氧化和耐酸堿腐蝕的孢粉素(C96H22O24),在漫長的地質年代里,也可以被很好地保存下來[7-8],加之孢粉具有產量大、種類豐富等優(yōu)勢,已經成為最直接、最可信的古環(huán)境和古植被代用指標之一[9-14]。截止目前,在渤海南岸也開展了一些孢粉學研究[15-16],但時間跨度均多局限在晚更新世,上新世等更久遠的古環(huán)境研究卻較為鮮見。
本研究在綜合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擬通過對萊州灣南岸HLL02鉆孔進行孢粉學研究,結合鉆孔中出現(xiàn)的海相溝鞭藻類、淡水藻類等化石記錄來恢復和重建萊州灣晚上新世以來的植被演變、氣候變化及海侵事件,為進一步研究渤海地區(qū)的古環(huán)境變遷提供參考資料。
本研究的HLL02 鉆孔位于萊州灣南岸(圖1)。據(jù)姜興鈺等,萊州灣南岸位于郯廬斷裂中段沂沭斷裂的東、西兩支之間[17-19],自中新世中晚期以來,整體處于穩(wěn)定的沉降環(huán)境[20-22],地震剖面結果也揭示,地層基本平行、連續(xù)穩(wěn)定,無較大的起伏,也無較大的不整合面產生[23-24]。該孔附近的HLL01鉆孔研究結果表明[17],孔底界(452 m)年齡約為6.5 Ma 或4.6 Ma,140 m以深為上新世,屬明化鎮(zhèn)組,可能包含部分晚中新世,歸屬館陶組。140 m以淺為更新統(tǒng)地層,75~140 m為早更新統(tǒng)地層,35~75 m為中更新統(tǒng)地層,35~11 m為晚更新統(tǒng)地層,全新統(tǒng)埋深約11 m。等到了晚第四紀,研究區(qū)的沉積環(huán)境主要為三角洲、河口、潮坪三種類型[25],其下伏地層以河湖相為主[26]。
圖1 HLL 02鉆孔位置圖Fig.1 Location of the researched borehole of HLL 02
萊州灣位于黃河三角洲的東南側,屬于暖溫帶季風氣候,沒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四季分明,冬季溫度較低,夏季炎熱。年平均氣溫11.9~12.6℃,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分別出現(xiàn)在7月和1月;受地理位置、地形、氣流運動因素影響,降水量時空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為612.5~660.1 mm,降水多集中在6~9 月,占全年的70%~80%;年蒸發(fā)量高于降水量;年平均風速4 m/s;無霜期年均187天[2]。
研究區(qū)植被屬黃河三角洲小麥、棉花、雜糧栽培植被,堿蓬鹽生草甸小區(qū)[27]。據(jù)張緒良等[28]和吳征鎰[29]調查,萊州灣南岸現(xiàn)代植被多為濱海濕地類型,由48科129屬197種植物構成。木本植物主要有松屬、高山櫟屬、鵝耳櫟屬、木犀科、??频?;旱生草本花粉主要有禾本科、藜科、蒿屬、毛良屬、蓼科等;水生草本花粉以香蒲屬、莎草科為主;蕨類孢子含量較少,種類單一,以卷柏屬為主[13]。
HLL02鉆孔海拔3.4 m,由天津地質調查中心于2012年夏天開展鉆孔作業(yè)[1,17]。據(jù)Yi 等[30],整孔沉積環(huán)境變化明顯,可細劃分為33層,本文不復贅述。其主要巖性特征由上到下可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部分:
(1)0~60.5 m,黃色、黃褐色及黃灰色砂質淤泥和細沙,并含有貝殼碎片;
(2)60.5~242.2 m,黃褐色、橙色細砂和中砂,含貝殼碎片和鈣核;
(3)242.0~425.0 m,青灰色、灰白色中砂和粗砂,偶爾出現(xiàn)碎石。
本次研究的孢粉樣品按照1~16 m不等間距進行采集,共采集了HLL02鉆孔巖芯90份孢粉樣品。
孢粉提取的實驗室方法采用傳統(tǒng)的過篩法[31],即先后加鹽酸和氫氟酸來去除樣品中的鈣質和硅質,最后用7 μm網(wǎng)篩在超聲波中過篩。每個樣品的孢粉統(tǒng)計有效粒數(shù)在99~530 之間,平均每個樣品122粒。在鑒定和統(tǒng)計孢粉數(shù)目的同時,記錄樣品中出現(xiàn)的海相溝鞭藻及淡水藻類,孢粉圖譜百分比含量按孢子與花粉總數(shù)計算,海相溝鞭藻和淡水藻類則直接統(tǒng)計孢子數(shù)量。
孢粉(藻類)濃度計算采用“外加標志法”[32],即將已知濃度的現(xiàn)代石松(Lycopodium)孢子(27 637±593粒/片)作為標志添加到每一份樣品中,再依據(jù)鑒定和統(tǒng)計結果進行濃度計算。具體孢粉濃度計算公式如下:
孢粉、淡水藻類及海相溝鞭藻類等的鑒定和統(tǒng)計是在Leica DM4000 B 光學顯微鏡10×40 倍下進行,對個體極小的孢粉放大至10×60 倍。使用Tilia(1.7.16)軟件建立孢粉、藻類百分比及濃度的孢粉譜。
Yi 等[30]對HLL 02 孔作了詳細的古地磁地層學研究,建立了HLL 02鉆孔地層年代框架(圖2)。鉆孔底界年齡為5.3 Ma,230 m以下為上新統(tǒng),230 m以上為更新統(tǒng),其中230~80 m為下更新統(tǒng),80~20 m為中更新統(tǒng),20~11.5 m為上更新統(tǒng),全新統(tǒng)埋深約11.5 m。
圖2 HLL02孔的古地磁年代學框架(修改自Yi et al.,2016)Fig.2 Magnetostratigraphic chronology of Borehole HLL02(modified after Yi et al.,2016)
HLL02 鉆孔共鑒定出花粉和孢子102 科屬(圖3),并依據(jù)具體孢粉類型的現(xiàn)代生態(tài)學分布特征,對其進行了劃分[29],其中云杉屬(Picea)、冷杉屬(Abies)、松屬(Pinus)等針葉類5科屬,??疲∕oraceae)、鼠李科(Rhamnaceae)、冬青屬(Ilex)、常綠櫟屬(Quercusevergreen)等熱帶亞熱帶闊葉喬木和灌木類19科屬,榿木屬(Alnus)、榛屬(Corylus)、榆屬(Ulmus)等溫帶闊葉喬木和灌木類28科屬,禾本科(Poaceae)、蒿屬(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等陸生草本類41科屬,水龍骨科(Polypodiaceae)、鳳尾蕨屬(Pteris)等蕨類孢子9科屬,以及盤星藻屬(Pediastrum)和環(huán)紋藻屬(Concentricystis)淡水藻類2屬。本鉆孔中出現(xiàn)的海相溝鞭藻沒有進行屬種鑒定,只統(tǒng)計了其具體數(shù)字。
HLL02鉆孔的孢粉組合整體上以草本為主,主要科屬為藜科(Chenopodiaceae)、禾本科(Poaceae)和蒿屬(Artemisia)。木本次之,主要科屬為松屬(Pinus)、木犀科(Oleaceae)、??疲∕oraceae)、樺木屬(Betula)和落葉櫟屬(Quercus-D)。蕨類孢子含量最低,主要以中華卷柏(Selaginella sinensis)和鐵線蕨屬(Adiantum)為主(圖3)。此外,本鉆孔還保存有少量的淡水藻類和海相溝鞭藻類。
依據(jù)HLL02鉆孔主要孢粉類型的百分比及濃度變化特征,將其進行聚類分析,共分為3個孢粉組合帶:帶I、II-III(圖3),由下至上描述如下:
帶 I:晚上新世-早更新世(~5.3~2.54 Ma;424.8~228.2 m)
本帶的孢粉濃度為整個鉆孔最低,為5.92粒/g。
本帶以草本為主,含量達66.17%(平均值,下同),為整個鉆孔的最高值,主要為蒿屬(25.28%)、藜科(24.16%)和禾本科(10.68%)。木本次之,為32.21%,主要為針葉類松屬(13.72%),闊葉類木犀科(9.63%)、??疲?.49%)、樺木屬(1.39%)及落葉櫟屬(0.53%)。蕨類含量最低,為1.62%,主要為中華卷柏(1.12%)和鐵線蕨屬(0.28%)。
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整個鉆孔中最低,只是零星出現(xiàn)了6粒盤星藻(Pediastrum)孢子。此外,海相溝鞭藻化石在本帶缺失。
帶II:早更新世-中更新世(~2.54~0.7 Ma;228.2~59.5 m)
本帶的孢粉濃度略有增加,為7.36粒/g。
本帶仍以草本為主,其含量略有下降,由66.17%降為65.69%,木本含量略有增加,由32.21%升為32.42%,蕨類孢子含量略有增加,由1.62%升為1.89%。主要科屬為藜科(23.25%)、蒿屬(20.61%)、禾本科(15.99%)、松屬(17.35%)、木犀科(7.42%)、樺木屬(1.39%)、??疲?.29%)、落葉櫟屬(0.95%)和中華卷柏(1.09%)。
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本帶略有增加,共發(fā)現(xiàn)盤星藻孢子25粒,以及14粒環(huán)紋藻(Concentricystis)孢子。此外,海相溝鞭藻化石在本帶持續(xù)缺失。
帶III:中更新世-晚全新世(~0.7~0.004 Ma;59.5~6.8 m)
本帶的孢粉濃度急劇增加,達37.23粒/g。
本帶的草本含量持續(xù)降低,由65.69%降為65.25%,主要科屬為藜科(20.89%)、禾本科(17.69%)和蒿屬(15.42%)。木本含量持續(xù)增加,由32.42%升為33.61%,主要為松屬(15.72%)、木犀科(3.98%)、落葉櫟屬(2.30%)、??疲?.19%)及樺木屬(1.94%)。蕨類含量略有降低,由1.89%降為1.14%,主要為鐵線蕨屬(0.43%)和中華卷柏(0.39%)。
圖3 HLL02鉆孔主要孢粉型的百分比及濃度圖Fig.3 Percentage and concentration diagram of major palynomorphs in the borehole HLL02
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本帶達到鉆孔的最高值,共發(fā)現(xiàn)盤星藻孢子124粒,以及13粒環(huán)紋藻孢子。此外,海相溝鞭藻開始出現(xiàn)在多個樣品中,共發(fā)現(xiàn)9粒海相溝鞭藻囊孢。
HLL02鉆孔的孢粉組合顯示,草本含量最高,木本次之,蕨類含量最低,揭示出萊州灣晚上新世以來古植被演替的幅度波動不大,主要為草原與森林草原的交替波動。具體古植被演替如下:
4.1.1 晚上新世-早更新世草原植被
孢粉記錄顯示,晚上新世-早更新世(約5.3~2.54 Ma)孢粉濃度為整個鉆孔最低(5.92粒/g),草本含量達到整個HLL02鉆孔的最高值(66.17%),主要以蒿屬(25.28%)、藜科(24.16%)和禾本科(10.68%)為主。木本主要以針葉類松屬(13.72%)為主,并伴有闊葉類木犀科(9.63%)、??疲?.49%)及樺木屬(1.39%)。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松屬花粉具有超代表性[33],本鉆孔中如果剔除了松屬花粉,其木本花粉的含量卻較低,為18.49%。蕨類含量最低(1.62%),主要為中華卷柏(1.12%)和鐵線蕨屬(0.28%)。指示萊州灣南岸及其附近地區(qū)自晚上新世進入早更新世之后,覆蓋其上的植物群落主要是以蒿屬、藜科及禾本科為主的草原,氣候溫暖偏干。
盤星藻是一類廣域性分布的水生藻類植物,生活在淡水或微咸水湖泊、池塘、洼地或流速不大的小河等各種靜止水體中,硬水中更為常見[34]?,F(xiàn)生盤星藻幾乎都生于淡水,迄今為止咸水種類還沒有發(fā)現(xiàn)[35]。在本階段,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整個鉆孔中最低,只零星出現(xiàn)了6粒盤星藻孢子。同時,海相溝鞭藻化石在本階段缺失。指示該地區(qū)在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階段,沒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較少,氣候偏干;同時,海水也沒有影響到研究區(qū)。
4.1.2 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草原-森林草原過渡植被
孢粉記錄顯示,早更新世-中更新世(約2.54~0.7 Ma)孢粉濃度略有增加(7.36粒/g),草本含量略有下降(65.69%),木本含量略有增加(32.42%),蕨類孢子含量略有增加(1.89%)。但是,如果剔除具有超代表性的松屬花粉(17.35%),木本花粉的含量則較低,含量為15.07%。孢粉組合仍然以草本為主,指示萊州灣南岸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階段,植被類型開始由以藜科(23.25%)、蒿屬(20.61%)及禾本科(15.99%)為主的草原,向其間分布著一些以松屬為代表的針葉類和以木犀科(7.42%)、樺木屬(1.39%)、桑科(1.29%)及落葉櫟屬(0.95%)等為代表的闊葉類木本植物的森林草原過渡,指示了溫暖濕潤的氣候狀況。
本階段淡水藻類數(shù)量略有增加,除了出現(xiàn)盤星藻孢子25粒外,還出現(xiàn)了14粒環(huán)紋藻孢子。此外,海相溝鞭藻化石在本帶持續(xù)缺失。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環(huán)紋藻化石在我國第四紀地層中分布廣泛,是一種具指向意義、對氣候有較強適應性的藻類,往往與莎草科、香蒲、眼子菜等水生植物共同出現(xiàn),且經常與淡水生盤星藻、雙星藻、鼓藻共生,反映溫熱濕潤的淡水湖沼或河漫灘積水沼澤的沉積環(huán)境[35-37]。本階段淡水藻類的種類和數(shù)量均有增加,指示該地區(qū)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期間,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增加,氣候變得濕潤。
4.1.3 中更新世-晚全新世森林草原植被
孢粉記錄顯示,中更新世-晚全新世(約0.7~0.004 Ma)孢粉濃度增加明顯(37.23粒/g),草本含量持續(xù)降低(65.25%),木本含量持續(xù)增加(33.61%),蕨類含量略有降低(1.14%)。該孢粉組合指示萊州灣南岸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植被類型已經成為木本層以松屬(15.72%)、木犀科(3.98%)、落葉櫟屬(2.30%)、??疲?.19%)及樺木屬(1.94%)等為主,草本層以藜科(20.89%)、禾本科(17.69%)和蒿屬(15.42%)為主的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本階段達到整個鉆孔的最高值,共發(fā)現(xiàn)盤星藻孢子124粒,以及13粒環(huán)紋藻孢子。同時,海相溝鞭藻開始出現(xiàn)在多個樣品中,共發(fā)現(xiàn)9粒海相溝鞭藻囊孢。指示該地區(qū)在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在全球氣候持續(xù)變暖的大趨勢下,河流注入量持續(xù)增加,湖泊面積也開始擴張,同時,也受到海侵的影響,氣候變得寒冷偏干。
溝鞭藻類絕大多數(shù)生長在海洋里,目前僅發(fā)現(xiàn)極少數(shù)淡水種,幾乎所有的海洋沉積中都會出現(xiàn)溝鞭藻類囊孢,加之其個體小,數(shù)量豐富,對環(huán)境反映靈敏,已經成為古海洋學研究的重要手段,常用來重建河口、湖泊及微咸內陸海等水環(huán)境,識別古海洋環(huán)境、重建古海水溫度、追蹤洋流演化歷史、恢復和重建古海岸線、揭示海侵和海退事件等,特別是在缺乏鈣質和硅質微體化石的情況下[38-43],已經成為微體古生物學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在本研究中,可以綜合HLL02鉆孔出現(xiàn)的海相溝鞭藻化石數(shù)量變化來判斷研究區(qū)的海侵與海退事件。
綜合整個HLL02鉆孔的海相化石資料,在晚上新世-中更新世(約5.3~0.7 Ma)階段,海相溝鞭藻囊孢缺失;但是,到了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約0.7~0.004 Ma),海相溝鞭藻開始出現(xiàn)在多個樣品中。指示了在該地區(qū)在晚上新世-中更新世階段,一直都是陸相沉積,沒有出現(xiàn)海侵事件。但是,到了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海相溝鞭藻記錄指示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海侵事件。
綜合HLL02鉆孔的孢粉、淡水藻類及海相溝鞭藻類等的記錄,恢復和重建了晚上新世以來萊州灣南岸及其附近地區(qū)的植被演替及海平面變遷,具體如下:
(1)晚上新世-早更新世階段,該地區(qū)的植物群落主要是以蒿屬、藜科及禾本科為主的草原,氣候溫暖偏干。淡水藻類數(shù)量在整個鉆孔中最低,也指示研究區(qū)并沒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較少。
(2)早更新世-中更新世階段,該地區(qū)的植物群落開始由草原向森林草原過渡,指示了溫暖濕潤的氣候狀況。淡水藻類的種類和數(shù)量均有增加,指示萊州灣南岸及其附近地區(qū)在早更新世-中更新世期間,可能有大的河流注入,或大的湖泊形成,降水量增加,氣候變得濕潤。
(3)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該地區(qū)的植被類型已經成為森林草原植被。淡水藻類的含量、數(shù)量均達到整個鉆孔的最高值,指示研究區(qū)的河流注入量持續(xù)增加,湖泊面積也開始擴張,氣候變得寒冷偏干。
(4)綜合海相溝鞭藻的記錄,研究區(qū)在晚上新世—中更新世階段,一直處于陸相沉積;但到了中更新世—晚全新世階段,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海侵事件。
由于本研究孢粉樣品數(shù)量較少,加上一些精準測年的缺失,使得一些重大的氣候事件并沒有很好的揭示出來,今后要加大孢粉樣品的高分辨率,增加測年(特別是AMS14C 測年)數(shù)據(jù),更好更全面地將萊州灣南岸及其附近地區(qū)的古植被演替、古環(huán)境變遷揭示出來。
致謝:感謝南寧師范大學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大學生創(chuàng)新計劃項目(201910603079, 201910603089,201910603290,201910603280)對本研究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