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遼代契丹族女性文學成就較高,以蕭觀音蕭瑟瑟最為突出。她們的作品都體現(xiàn)了極強的政治意識,尤其是對于國家陰暗面的揭露批判和統(tǒng)治者昏庸無能的辛辣諷刺。雖然延續(xù)了《詩經(jīng)》中怨刺的文學傳統(tǒng),但與同時期漢民族女詩人較多關(guān)注自身生命體驗略有不同,她們有著強烈的“巾幗不讓須眉”的刺世意識。這也與契丹民族的文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刺世 契丹女詩人 蕭觀音 蕭瑟瑟
中國文學自古以來就包含著一種怨刺的文學傳統(tǒng),自《詩經(jīng)》的《國風》開始,“詩可以怨”就成為中國古代文學面對世界的姿態(tài)。直至“五四”時期魯迅依然強調(diào):“政治是安于現(xiàn)狀,文學是不安于現(xiàn)狀的。”怨刺實則是側(cè)重于不同的方面,怨主要是指個人失意之后,“情動于中而形于言”,個人遭遇的自我抒發(fā),司馬遷的“發(fā)憤著書”說,歐陽修的“詩窮而后工”等等都是怨的文學表達方式。而刺則是側(cè)重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干預(yù),在古代封建集權(quán)制下集中表現(xiàn)為對君王的進諫?!睹姶笮颉分刑岬降摹吧弦燥L化下,下以風刺上”便是如此。文學探尋社會的陰暗面,為統(tǒng)治者建言獻策,促使社會向前發(fā)展的社會意識,就是刺的含義。建言獻策,做一些忠言逆耳的文章,也是古代言官的職責。蕭觀音、蕭瑟瑟作為后妃,本應(yīng)恪守婦德,享受自己奢華溫情的宮廷生活,但是她們不顧一己之身,做文章直言政治之事。奈何夫君昏聵無能,因忠言而銜之,最后她們都慘死于小人讒言之下。
一、靈活運用諷諫的書寫方式
屈原的《離騷》采用楚地地方方言的特色,生動貼切的比喻手法,不僅開創(chuàng)了“香草美人”的敘述傳統(tǒng),而且用這種“婉而多諷”的書寫風格諫言君王不可聽信小人讒言。蕭瑟瑟既繼承了《詩經(jīng)》國風的寫作傳統(tǒng),又開創(chuàng)了自己的寫作特色,其詩作都可見“騷體”的影子:
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臥薪嘗膽兮, 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這首《諷諫歌》長短不一的句式頗具節(jié)奏感,部分句子帶有“兮”字,讓人聯(lián)系起屈原的言辭切切和對君王的忠心耿耿。這種類楚辭形式,表達了詩人對于君王的諷諫之心,卻又打破了“香草美人”的隱喻,形成了自己的雄渾壯闊的風格。
她們還巧妙運用借古諷今的書寫方式。自班固的《詠史》開創(chuàng)了詠史詩的先河以來,詠史懷古、借古諷今就成為一種詩歌類型。許多古代少數(shù)民族詩人也常常以史為典作今昔對比。古人云:“覽史書, 詠其行事得失, 或自寄情焉。”詠史詩有兩種借古諷今的方式,第一種是回顧古代賢君賢臣的功績,反觀自身向其學習;第二種則是以史為鑒,吸取教訓不要重蹈覆轍。蕭觀音的《諫獵疏》便是采用了第二種諷諫方式:
妾聞穆王遠駕, 周德用衰;太康佚豫, 夏社幾屋, 此游畋之往戒, 帝王炎龜鑒也。頃見駕幸秋山, 不閑六御,特以單騎從禽, 深入不測, 此雖威神所屆, 萬靈自為擁護;倘有絕群之獸, 果如東方所言, 則溝中之豖, 必敗簡子之駕矣!妾雖愚竊為社稷憂之。惟陛下尊老氏馳騁之戒, 用漢文吉行之旨, 不以其言為牝雞之晨而納之。
開頭舉了兩個因為沉迷游獵誤國的君王——西周穆王與夏啟子太康。穆王因為終日狩獵而荒廢朝政,國家衰頹。太康在出宮游獵之時被敵人攻占都城,最后死于非命。歷史上兩個強有力的游獵誤國的例子,加之疏這種臣子給君王陳述意見時才會采用的正式文體,既表現(xiàn)了蕭觀音進諫刺世的決心,又有一種詠史懷古詩獨具的縱橫古今的藝術(shù)魅力。蕭瑟瑟的《詠史》也借用秦朝歷史以諷諫君王,可見兩位對詠史詩這個類型有著極高的駕馭能力。
丞相來朝兮劍佩鳴,千官側(cè)目兮寂無聲。養(yǎng)成外患兮嗟何及,禍盡忠臣兮罰不明!親戚并居兮蕃屏住,私門潛畜兮爪牙兵。可憐往代兮秦天子,猶向官中兮望太平。
作品前兩句指秦朝丞相趙高,立秦二世為皇帝,把持朝政、獨斷專權(quán)。佩劍上朝,官員側(cè)目卻敢怒不敢言。接下來的外患既代指秦朝也意指威脅遼朝的女真人,任人唯親結(jié)黨營私也暗喻樞密使蕭奉先??此茖懯?,實則刺世。這首詩構(gòu)筑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互文性,尾聯(lián)的“可憐”一出,詩人激憤的情感全然而出,也難怪引得天祚帝“見而銜之”(《遼史·后妃傳》)。
二、直言進諫的作品風格
先秦諸子都是借用寓言來進言君王,《詩經(jīng)》中有把統(tǒng)治者比作“碩鼠”。諷諫意指古代臣民運用委婉含蓄的語言,對君主或上司的過失提出批評和規(guī)勸,可見“婉而多諷”才是諷諫的傳統(tǒng)風格。而觀之蕭觀音和蕭瑟瑟的詩文,有一種直言進諫的意味?!稄V雅·釋詁》曰:“諫, 直言以悟人也?!彼齻兊淖髌芬欢ㄒ饬x上回歸了諫言以直的藝術(shù)風格。蕭瑟瑟的《諷諫歌》中直接告訴君王應(yīng)該采用什么方式應(yīng)對眼下的危機:“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選取賢臣?!薄爸表毰P薪嘗膽兮, 激壯士之捐身”中的“直”字毫不避諱自己后妃的身份,最后一句甚至展現(xiàn)了自己宏闊的政治抱復,這種犀利直白的表現(xiàn)方式熔鑄于契丹女詩人的民族血脈之中。蕭觀音的《諫獵疏》雖開頭借用了四個歷史典故來諷諫君王,但后半部分:“妾雖愚竊為社稷憂之。惟陛下尊老氏馳騁之戒,用漢文吉行之旨,不以其言為牝雞之晨而納之?!眲t是直接勸諫君上,您可要接納臣妾的建議。這種直接進言懇切期待的勸諫方式甚至超過了很多漢族男性官員的氣魄。蕭觀音和蕭瑟瑟的命運相似,據(jù)《焚椒錄》載:“上雖嘉納, 心頗厭遠。故咸雍之末, 遂稀幸御?!闭撬齻儜n國憂民的情懷,直言進諫的作品風格,某種意義上導致了她們的命運悲劇。
三、契丹女詩人刺世意識的原因
第一,北方游獵民族的豪放性格。游獵文化造就了契丹曠達奔放的民族性格?!哆|史·后妃傳論》:“遼以鞍馬為家,后妃往往長于射御,軍旅田獵, 未嘗不從……古所未有, 亦其俗也。”在契丹的民族文化中,連女子也是需要學習游獵騎射等技能。鞍馬生活使她們性格豪放,游牧民族的生產(chǎn)方式給予了她們勇氣?!稘h魏六朝樂府文學史》中提到:“北朝婦女,亦猶之男子,別具豪爽剛健之性?!逼醯っ褡迮幼杂咨瞽h(huán)境與漢族女子不同,她們不局限于閨房之中,而是參與社會生產(chǎn)生活,不全依附于男人,她們擁有較獨立的女性意識。她們的眼界更加寬闊,才能寫出“文章通谷蠢,聲教薄雞林。大寓有交泰,應(yīng)知無古今”(蕭觀音《伏虎林待制》)這樣縱觀歷史、頗具氣勢的句子。
第二,遼代的政治制度導致女性參政意識強烈。《契丹國志》指出:“王族惟與后族通婚,更不限以尊卑,其王族、后族二部落之家, 若不奉北主之命, 皆不得與諸部族之人通婚?!焙笞寮词捠稀M踝搴秃笞逋ɑ榈幕橐鲋贫?,保證了后族對權(quán)力的把控,后族便和政治生活距離較近,有自己的話語權(quán)。遼代的皇帝制度采用“世選制”即由各部族首領(lǐng)在耶律阿保機的氏族中推選出一位成為新的首領(lǐng)。后族嬪妃作為皇帝的枕邊人,對于此就具備一定的發(fā)言權(quán)。述律太后就曾在遼太宗駕崩后想要扶持自己的孩子登基,“契丹述律后愛中子德光,欲立之”。天祚帝時期,蕭奉先怕自己的外甥秦王不能當皇帝,設(shè)計害死了蕭瑟瑟和其子晉王。遼代還有一項頗具特色的政治制度就是“捺缽制”,即君主要在不同的季節(jié)居住不同地點的行宮,這也是契丹族游獵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在這種制度下,狩獵是契丹貴族生活的重要部分。蕭觀音的詩作《伏虎林待制》中就有陪君王在秋捺缽的伏虎林狩獵的經(jīng)歷??梢娖醯づ钥梢詤⑴c狩獵生活,她們的地位并不像漢族的后宮嬪妃一樣受制于四方院內(nèi),一定程度上培養(yǎng)了她們對社會生活的參與意識。
第三,貴族女性受教育程度較高。蕭觀音就具有較高的文學修養(yǎng),《焚椒錄》言:“后幼能誦詩, 旁及經(jīng)子。”遼朝中后期受漢文化影響逐步加深,貴族婦女本身地位就較高,加之遼代統(tǒng)治時期,如果稚子登基,后族則要負責輔佐幼帝。所以其大多都具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蕭瑟瑟亦有較高的文學素養(yǎng)。《遺裔列傳》記載:“妃自少時工文墨,善詩歌。”文化修養(yǎng)保障了她們作品的質(zhì)量,也保證了她們對待政治問題具有自己獨立的思考方式和表達方式。
結(jié)語
蕭觀音和蕭瑟瑟是契丹女詩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她們的詩文有強烈的政治參與意識。蕭觀音還有兩首政治贊頌詩《君臣同志華夷同風應(yīng)制》《伏虎林待制》和描寫女子細膩情感的《回心苑詞》《絕命詞》等。雖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內(nèi),但同樣有很高的藝術(shù)成就,與同時代的漢族女詩人班婕妤等有著不同的藝術(shù)特點。強烈的刺世意識在“二蕭”的詠史為鑒、直言進諫、騷體詩、政論文中體現(xiàn)出來,散發(fā)著一種獨立女性巾幗不讓須眉的社會意識。這類詩文回歸了自文學誕生以來最本真“刺”的社會功能。雖然兩位的悲劇結(jié)局令人唏噓不已,但這種揭露現(xiàn)實、干預(yù)政治的社會意識直至今日都是當今寫作者應(yīng)該學習的。
參考文獻:
[1] 尹曉琳,沈玲.遼代契丹族女性文人創(chuàng)作的政治意識[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5):141-144.
[2] 王征.遼道宗的情感世界與遼朝后期政治——以蕭觀音案為中心[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4-17.
[3] 黃敏. 巾幗才情嘆芳華—古代女性文學視閾下的蕭觀音及其創(chuàng)作研究[D].西北民族大學,2015.
[4] 周惠泉.中國婦女文學之翹楚——契丹族女詩人蕭瑟瑟及其作品[J].古典文學知識,2004(1):64-69.
[5] 周惠泉.遼代文學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3(2):77-86.
[6] 別廷峰.遼代契丹族文學概說[J].民族文學研究,1997(4):63-67.
[7] 任麗穎.遼代貴族婦女社會生活狀況評價[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1):17-21.
[8] 周劍之.詩與史的互文:詠史詩事境的生成[J].文藝研究,2018(12):52-62.
作 者: 荊煒琪,中央民族大學少數(shù)民族語言文學系2018級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少數(shù)民族文學。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