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這首詩簡直就是一幅優(yōu)美的圖畫。杜甫的視角大約是這樣的:他先是站在窗前,看到春天窗外生機勃勃的鳥兒們。那邊的柳樹上,兩只黃鸝鳥在歌唱;這邊,一行白鷺排著整齊的隊伍沖上藍天。接下來,杜甫在房間里往后退。以窗框作為畫框,他看到對面的西嶺雪山和雪山上的冰雪就像嵌在畫框里一樣,千年不化。以門框作為畫框,他看到岷江上停泊著不遠萬里從東吳開來的船只。
杜甫的視角,多么像一臺照相機?。≌障鄼C的成像原理竟然和杜甫的視角不謀而合。
不管是傳統(tǒng)的膠卷照相機,還是后來的數(shù)碼照相機,以及現(xiàn)在的手機攝像頭,其成像的基本原理都是小孔成像。
墨子的小孔成像實驗
墨子早在2 400年前就做出了世界上第一個小孔成像實驗,解釋了小孔成倒像的原因,指出了光的直線行進的性質。這是對光直線傳播的第一次科學解釋。實驗中,用一個帶有小孔的板遮擋在墻體與物之間,墻體上就會形成物的倒影,這樣的現(xiàn)象叫小孔成像。前后移動中間的板,墻體上像的大小也會隨之發(fā)生變化。
然而,當把小孔調大,墻上的倒像卻消失了。為什么不能小孔成小像、大孔成大像呢?以蠟燭為例,當孔小的時候,通過小孔的光線很少,每束光線在墻壁上形成一個小小的光斑。每束光斑互不干擾,墻壁上就能形成清晰的蠟燭影子。而小孔變大后,通過大孔的光線就變多。每束光線都在墻壁上形成一個較大的光斑,光斑之間相互干擾,層層疊疊地摞在—起,最后形成—個光圈,我們就看不到蠟燭的影子了。
但是,由于小孔成像實驗中透過的光線少,所成的像是灰暗的、不清晰的。
不斷進步的照相機成像技術
最早的照相機利用的就是小孔成像原理。照相機的鏡頭就相當于小孔,外部的光線通過小孔進入照相機,在照相機后面的膠卷上成像。用特定的溶液對膠卷進行顯影、定影,就得到了照片。
小孔透過的光線少,成像清晰度差。那么,照相機又是怎樣提高照片清晰度的呢?原來靠的是凸透鏡。在小孔處嵌入凸透鏡后,四面八方的光線都可以被收集過來,這樣照相機得到的光線多了,所成的像就會更真實、更清晰。
數(shù)碼照相機和手機在成像技術上又比光學照相機前進了一大步。除了借助凸透鏡外,人們采用數(shù)碼技術,更好地分析光和影。所以,現(xiàn)在我們用手機能夠拍到更真實、細節(jié)更豐富的照片。
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小孔成像仍是所有照相機的基本原理。
眼睛的成像原理
我們的眼睛和照相機一樣,利用的也是小孔成像原理,同樣也借助了凸透鏡。
眼睛成像的原理與照相機基本類似,眼睛的結構包括角膜、晶狀體、玻璃體和視網膜。角膜和晶狀體相當于照相機的鏡頭,而視網膜就相當于照相機的底片。在正常情況下,外界的光線經過角膜、晶狀體,會形成物像,落在視網膜的表面。
照相機用的是凸透鏡,眼睛里的晶狀體則充滿了特殊的溶液。這種溶液對光來說,和玻璃的效果差不多。進入眼睛的光線要在經過角膜和晶狀體后改變傳播方向,在醫(yī)學上叫作屈光,即本來是直線傳播的光,遇到凸透鏡后,被迫屈服地改變了傳播方向。
屈光,本質上是光的折射。光的折射,即光從空氣中進入玻璃后,會改變傳播方向,走個折線。如果光遇到凸透鏡這樣光滑的球面,進入的每束光線會更加彎曲,于是就會生成一個比實物小得多的圖像。這個小小的圖像在視網膜上生成之后,成像信息被視神經傳送到大腦的視覺中樞,我們便看到圖像了。
杜甫所看到的“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就是這樣來到杜甫腦海里的。
作者簡介
許秀華,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從事科技記者、醫(yī)學記者等職,科普作家、中國科普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生物工程學會會員,著有少兒科普書《超級農業(yè)》(北師大出版社)、孕產期保健科普書《媽媽寶貝愛妻錄》(科學出版社)、《盧良恕院士傳》(人民出版社),全程執(zhí)筆《轉基因,給世界多一個選擇》(農業(yè)出版社,獲2014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獎)、《南水奇遇記》(水利出版社),為《科學大眾》《生命世界》等多家少兒科普雜志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