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璧如
無“雞”不成宴
“沒有一只雞能活著走出廣東?!弊鳛橐粋€地圖輪廓就酷似“雞腿”的省份,廣東人對雞肉的熱愛聞名全國。從肉源追溯,這塊土地上分布著食用口感最好的肉雞,清遠走地雞、肇慶杏花雞、茂名懷鄉(xiāng)雞、中山石岐雞、惠州龍門三黃胡須雞……要烹雞,廣東人完全可以“就地取材”,而雞鴨魚肉一類為“硬菜”,加上“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在一年中最豐盛的除夕年夜飯中,每戶人家家中的飯桌大小與造型雖然各異,但是上面都會擺放著一道必不可少的雞肴。
年夜飯最早源于古代年終祭祀禮儀,許多菜品除了本身的美味之外,還有民俗原因,講究寓意。其中雞為日中鳥,雞鳴日出,帶來光明,而且“雞”的發(fā)音與“吉”字相似,象征著萬事吉當(dāng)頭,大吉大利。此外雞身上能夠體現(xiàn)好寓意的地方極多,例如雞翅寓意展翅高飛、飛黃騰達,雞湯寓意著清泰平安,雞爪寓意新年抓財?shù)鹊取?/p>
不過這些良好的諧音與寓意皆為錦上添花,味覺才是第一要義,人們吃雞時,一般會關(guān)注雞肉中最好吃的部分。在牛肉里,牛不同部位不同口感被吃貨們認真甄別,各式名稱琳瑯滿目,而雞不像牛肉那么多門道,整盤一端,一目了然——雞腿肉塊完整,肉質(zhì)細膩,家中做年夜飯時一般會特意斬出完整的雞腿,有些還會連著雞腿那塊肉一塊斬成“全雞腿”,屆時讓飯桌上年紀(jì)最小的孩子吃。在記憶里,童年老家的飯廳天花板很高,燈泡是溫馨的暖黃色,在早早黑下來的冬夜里持續(xù)穩(wěn)定地散發(fā)著帶有溫度的光,將圓木桌上擺得滿滿當(dāng)當(dāng)?shù)囊蛔里埐巳加车蒙珴煞航?,讓人食欲大增。一家人入座,動筷,碗里的飯還沒扒幾口,飯桌對面的奶奶就往盛著白切雞的盤子里夾肉,卻不是夾給自己,而是夾給年齡最小的我:“來來,把這只雞腿吃了?!倍以缇脱郯桶偷爻蛑?,等待這道心照不宣的吩咐,對我來說,這只雞腿就是整桌年夜飯中的精髓。奶奶將雞腿放進了我的醬油碟子里,而我如獲至寶,還拿著勺子舀起醬油在雞腿表面涂涂抹抹用以入味,再大快朵頤,不一會兒,雞腿就只剩下一根光潔的骨頭,連骨柄處的筋與皮都啃得干干凈凈。
歲月匆匆,十幾年時光彈指,爺爺奶奶也從家鄉(xiāng)來到了城里居住,我家早已不回老家過年,但每年除夕,一家人依然會在家里吃團圓的年夜飯。家里的飯廳頂燈雪白明亮,方石桌上依然擺滿了一桌佳肴,一盤白切雞放置在餐桌中心,醬油碟里配了蒜和香油。如今的孩子已經(jīng)沒有年少時的“雞腿情結(jié)”,可是每次年夜飯時,飯桌對面的爺爺奶奶依然會習(xí)慣性地對我說,把雞腿吃了吧。對老人來說,孩子在他們心中永遠是孩子,即便我早過了惦記雞腿的年紀(jì)了。
廣東人的年夜飯中必有雞,不過這雞是采用何種烹飪方法,則“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了。要知道粵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在粵菜廚壇中,雞的菜式有數(shù)百種之多,每一種都各具特色與風(fēng)味,如嫩滑細膩的手撕雞、焦黃咸香的鹽焗雞、入味鮮甜的醬油雞、醇厚辛香的豆醬雞等,不過要說最馳名的粵式吃法,以及廣東人年夜飯桌上的常見“明星”,還是白切雞。
白切雞,因烹雞時不加調(diào)味白煮而成,它聽上去輕巧簡單,實際上大巧若拙,十分講究。要想做出正宗純粹的白切雞,首先關(guān)注食材選擇,一般白切雞的食材為未生蛋的青春期母雞以及被閹割的公雞,因為這兩種雞的“使命”只有長肉,肉質(zhì)更為出色。選好雞后,先將水燒至微微沸騰,形成了無數(shù)氣泡如蝦眼大小黏著煲底的“蝦眼水”,再將雞放入中反復(fù)浸燙。白切雞不是被煮熟的,而是被“浸熟”的,這樣才能讓白切雞雞肉不至老柴。浸水浸到雞肉變得緊實、肉熟骨不熟之后,還要將雞迅速地浸入冷水中,俗稱“過冷河”,通過熱脹冷縮的作用,讓雞皮和雞肉鮮味急速收縮,更為鮮美爽口。而且為了讓白切雞更有“雞味”,有些酒樓浸雞用的熱雞水和“過冷河”的水均為雞湯,里面還會加入蔥姜、芭蕉、丁香、香葉、陳皮等香料,讓這些香料在冷熱兩重天里滲入雞肉之中,滋味更為濃郁。
大功告成后,端上飯桌的白切雞鮮黃油亮,皮爽肉滑,肌理細嫩,原汁原味。雞骨周圍的肉略顯微紅,骨髓尚且?guī)а@并不是失誤,反而體現(xiàn)出廚師精準(zhǔn)的把握。有“食神”美稱的美食家蔡瀾曾說:“白切雞絕對不能全熟。全熟的肉就像是爛布,完全吃不出雞的香味。”而帶有血絲的狀態(tài)實際上說明火候控制得好,肉質(zhì)極嫩?!岸贸噪u的人,最享受那層皮。所謂的雞皮不肥不好吃,皮和肉之間有一層喱狀的膠汁最上乘?!卑浊须u雞皮因浸制而變得軟糯適口,皮下脂肪因為自然冷卻而微微凝結(jié),這種有些像啫喱一樣的膠汁也正是白切雞中口感獨到之處。食材至純,才能回歸原始的美味體驗。
年年得有“魚”
就如雞通“吉”一樣,年夜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魚,自然也是應(yīng)了“年年有余”的好寓意,有些人家做魚甚至連魚的類別也是專門挑上吉祥話,又如代表“繁榮昌盛”的鯧魚、“連年有余”的鰱魚、諧音為“吉”的鯽魚與諧音為“利”的鯉魚,又或者魚體帶紅的紅目鰱、赤鯮、馬頭魚等,而多產(chǎn)于廣東沿海一帶的多寶魚,由于它吉利的名字寓意著招財進寶,富貴多福,再加上魚肉豐厚白嫩,膠質(zhì)蛋白含量高,現(xiàn)在也成為除夕烹魚中的熱門選擇。
實際上吃魚也有頗多細節(jié)寓意。除夕在家中吃魚的話,有時候會做兩條魚,一條是除夕年夜飯時吃,一條是大年初一吃,寓意著“連年有余”;倘若只做一條,一般也不會將整條魚全部吃完,而是剩下魚頭和魚尾,寓意著來年有頭有尾。魚這道菜在餐桌的擺放上有時也有講究,魚頭朝向長輩表示尊重,而魚肚對文,一般對準(zhǔn)的是正在上學(xué)的學(xué)生,寓意“肚中有墨”;魚背對武,意在稱贊人豪放擔(dān)當(dāng),如今一般對準(zhǔn)是家中的男主人。
年夜飯吃魚是一個“全國通用”的習(xí)慣,但是在廣東這地處臨海、美食也多有海鮮海味的省份來說,吃魚不是年夜飯中的隆重,而更貼近于家常的溫馨。除夕當(dāng)天,先在菜市場里選好了魚,提著魚和小半袋的水回家,魚在水袋里偶爾還會動彈,尾巴甩到塑料袋上,發(fā)出一陣啪啪的聲響。回到家,將魚放在盛了水的盆里或者是廚房里的蓄水池里,魚臥在淺水里,魚鰓處還有輕微翕動?;铘~現(xiàn)做,才更能保鮮,拎一條活魚歸家對買菜掌廚的大人來說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情,可是對充滿好奇地扒著蓄水池邊緣的孩子來說,這卻是過節(jié)的“象征”之一。因為平日吃魚,一向直接在市場里殺魚刮鱗,回到家即可直接烹飪,只有在除夕這樣的日子里,菜品豐富,所需時間也長,為了讓魚肉保持最鮮,才會特意從菜市場帶回活魚。
廣東人喜歡感受食材本身的鮮美,注重原汁原味,所以在對魚的烹飪方式里清蒸最為常見。用刀背刮凈鱗片,除腮開肚取腸,將姜絲放在鮮魚上去腥,如果是大魚,則可以中間剖開蒸,以便熟得更快。把握火候,等魚蒸好,倒掉蒸魚水,鋪入蔥絲與香菜,再淋入蒸魚豉油,一道廣式蒸魚便完成了,最后以蒸盤夾子把它夾至飯桌上,熱氣繚繞,香氣撲鼻。魚肉本身的清鮮可口,輔以豉油的鮮甜,是一份為味蕾準(zhǔn)備的獨特禮物。
除了清蒸魚,紅燒魚、紅燜魚等做法也受很多人家青睞,對魚這種常見的食材來說,家家戶戶可能都有獨屬的拿手做法。有些做工復(fù)雜的菜肴,平日里閑暇時間短,不輕易制作,但是在除夕這一天,有些人家可能從上午就開始忙碌,用整整一個白日為晚上這一桌團圓豐盛的年夜飯準(zhǔn)備,哪怕是制作過程再如何復(fù)雜的菜肴,也到了大顯身手的時候。年夜飯固然講究豐富與美味,但它不僅是最后在家中飯桌上鋪滿的菜肴,早在當(dāng)天與親人一同在廚房里忙碌時,除夕與年夜飯的特別意義便已開始浮現(xiàn)。
在幾代人的回憶里,只有過年時才能吃到肉,彌足珍貴的一口肉曾經(jīng)象征著年夜飯的獨特意義。如今物質(zhì)漸漸豐裕,大多數(shù)家庭已經(jīng)告別了只有在過年時才買肉吃的窘?jīng)r,但是在生活水平提高后,不由也讓人心想,年夜飯桌上的雞和魚與平時晚餐吃的有什么不同?如今不少人覺得過年時“年味”漸淡,其中也許就有年夜飯的“菜譜”已在日常生活普及的原因,當(dāng)以前的珍貴之物變得常見,人們的滿足閾值也會隨之提升。
可是千百年來,人們將對親人最溫暖的感情都融入這一頓除夕盛宴之中。即便雞肉魚肉已經(jīng)變得普遍,即便年夜飯已經(jīng)逐漸失去了過去因?qū)Ρ榷@得豐盛的光環(huán),可是溫暖的細節(jié)依然潛藏被夾進碗里的一條雞腿里,又或是塑料袋里將尾巴甩得啪啪作響的活魚中。春節(jié)作為中國人最隆重盛大的節(jié)日,帶有天然的儀式感,但是對每個個體而言,儀式感的真正落地生根,不能離開細節(jié)中的情感觸動,一些點滴雖然瑣碎,但它也是人們心中對年夜飯珍藏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