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元
(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875)
在傳統(tǒng)中國,士、農(nóng)、工、商是社會的主流群體。除此之外,尚有“倡優(yōu)隸卒”等賤民。這里的“賤民”,是封建社會對于平民階層以下、在法律上沒有獨立人格的社會階層的統(tǒng)稱。其中,以戲劇、曲藝等為職業(yè)的藝人被蔑稱為“戲子”,他們毫無政治和社會地位。新中國成立后,藝人的身份歸屬發(fā)生變化,他們成為勞動人民的一部分,并在政權的塑造中展示了新的社會形象,改變了大眾對于藝人的傳統(tǒng)看法,真正從“下九流”的社會行列中解放出來。
在舊中國,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底層藝人更甚。在惡劣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環(huán)境中,人民沒有發(fā)言權,舞臺上的藝人更沒有資格要求平等。新中國成立后,頒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關于戲曲改革工作的指示》[1](以下簡稱“五五指示”),要求對侵害藝人人權和福利的不合理制度逐步進行改革,這使藝人擺脫了舊身份的束縛。
“經(jīng)勵科”,一般稱“管事的”,也稱“戲霸”,是舊社會戲曲行業(yè)寄生性的“經(jīng)紀人”。為從根本上解放藝人,新中國在管理制度上推行了一系列改革。首先,廢除“經(jīng)勵科”。1951年5月5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布“五五指示”,要求革除舊戲班社中的“經(jīng)勵科”,從根本上廢除封建把頭式的舊制度,以解決廣大演員與“經(jīng)勵科”、民主管理制度與封建剝削制度的矛盾。其后,由政府主導,公、私營演藝團體在劇團內(nèi)或實行“共和制”,或實行“分紅制”,不同程度地吸收了藝人參與劇院管理。這些旨在擴大民主的調(diào)整與革新,逐漸消除了藝人的行會和宗派思想,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藝人你來我走、經(jīng)常流動的生存狀態(tài)。其二,取消票頭,改革分配制度。劇團或茶社廢除了“零打錢”,實行公開的賣票制度,所得收入歸全體演職員。后以“工分”計算報酬,由演員自報和民主評議相結合來評定工資,所有演職員共同決定個人在戲班中的收入。這種財產(chǎn)公有、全員參與的分配,不同于過去的“打厘”“加票”等不合理的舊制度,為普通藝人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減少了同行之間的傾軋,逐漸消除了藝人剝削藝人、主演剝削配角的丑惡現(xiàn)象。在“民主評議”環(huán)節(jié),有些地方采取投豆的辦法,彌補了藝人不識字、分組自報公議卻破不開情面等弊端,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義,有利于培養(yǎng)藝人的進取心,且照顧到了名角的情緒。其三,建立福利制度,塑造平等觀念。在過去,藝人生活無保障,相互間也缺少幫助,都是個人顧個人。新中國成立后,藝人福利制度逐漸在各地建立起來,如在東北的佳木斯,就有“注意演員之福利事業(yè):每月沐浴二次,由本團支款;倘有染病者,由本團介紹到醫(yī)院,可能折扣治療;一般演員每月有兩頓細糧;并籌制夏衣”[2]等福利事項。平等、民主、福利制度的具體實施,使藝人徹底擺脫了不穩(wěn)定的流動生涯,人的生存權利得到了基本保障。
舊師徒制,是由技藝傳承而形成,卻是由師傅主導的一種剝削關系。在封閉的舊社會,拜師學藝是外人進入演藝界的必經(jīng)途徑。拜師除了有一套儀規(guī)、儀式外,還必須簽訂各種苛刻的契約。其內(nèi)容涵蓋徒弟學戲的自愿性質、年限和義務,包括“課藝期間無故不準回家”“倘有天災疾病,投井覓河,懸梁自盡,各由天命,與師無關”[3]235等,形成了師徒雙方的主從關系和人身依附關系。除契約規(guī)定外,在學藝期間,徒弟還要伺候師傅的生活起居,承擔師傅家的一切勞力活,完全等同于沒有報酬的傭人。如彈詞演員徐麗仙回憶:“跑碼頭、應堂會,回到家里還要聽從擺布,服役家務,或捶背敲腿,疊被鋪床,或打水掃地,端尿倒屎,一天到晚,沒有空閑,稍有不慎,還會遭到責打?!盵4]11“體罰”名義上是為了徒弟,實際上是師傅以此來增強對徒弟的控制。舊師徒制的剝削性質,在于徒弟成為師傅賺錢的工具?!坝幸欢甑墓Ψ颍降芫湍艹鲅?,賺的錢全給師傅,頭一年,師傅白養(yǎng)活徒弟,二三年徒弟賺錢給師傅,抵補衣、食費用,第三年以后,徒弟大了,賺錢多了,都給師傅,師傅坐食其利?!盵5]在嚴苛的學藝契約下,學徒只能忍受剝削,毫無自主權。
新中國成立后,“五五指示”明確要求廢除舊的師徒制度,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師徒關系。自此,喝雞血酒等不合時宜的拜師習俗被廢除,拜師儀式呈現(xiàn)新風尚。收徒拜師不再行跪拜禮,改為鞠躬。拜師儀式先由主持人說明拜師與收徒的意義、目的,然后請師父在毛主席像前就座,徒弟向師父行鞠躬禮并獻鮮花。跪拜到鞠躬的身體姿態(tài)轉變,大大改善了藝人的整體形象。更重要的是,新中國創(chuàng)辦了劇校和藝人訓練班來培養(yǎng)藝人第二代,打破了“藝不輕傳”等固步自封的保守思維方式。學生不再是某一人的弟子,師生之間是純粹的授業(yè)與被授業(yè)的關系。在實驗劇團、戲曲學校等正規(guī)教育體系中,新的學習制度取代了過去的打罵教學方式,如“對教師提出不打、不罵、不損、不罰的口號”[6]等,激發(fā)了藝人熱烈學習和渴望進步的情緒。在新社會,藝人不再是受打罵的苦役,如戲曲學校的學生回憶:“老師特別疼愛我們,拿我們當他們的子女一樣看待。很多前輩的老先生,都很耐心地教導我們,想把他們一生學到的本事全傳授給我們,一次學不會就教第二次,再學不會再教。”[7]國家對小藝人的培養(yǎng)和重視,教師對學藝者的態(tài)度,徹底清除了舊社會演藝界“同行是冤家”等相互排擠、自私自利的不團結現(xiàn)象。
文藝是有階級的,無產(chǎn)階級的文藝必須為人民大眾服務。為發(fā)展新民主主義文化,新中國初期,毛澤東提出了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問題,明確了文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團結、批評、教育和改造的方針。根據(jù)這一原則,新中國重視對藝人的思想改造,并積極動員藝人參與國家各項活動的宣傳,從而提高藝人的職業(yè)聲望,帶動他們地位的提升。翻身的藝人懷著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感激,逐漸提高自身覺悟,以主人翁意識投身到新中國的文化建設中,逐漸獲得社會的尊重。
戲曲是藝人在舊社會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可避免帶有一些封建性的糟粕。廣大藝人或多或少都沾染了舊社會的一些不好習慣。為使戲曲更好地適應新社會的需要,新中國針對藝人的演出內(nèi)容和演出環(huán)境進行了許多改革。這些改革增強了藝人演出的嚴肅性,也促進了演藝行業(yè)的正規(guī)化。
1.改善舞臺形象,增強演出莊重性
1949年以后,新中國動員藝人澄清舞臺形象的一系列措施,使得舊舞臺面貌煥然一新。其一,將改善舞臺形象的重要性提到政治的高度來認識。1950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在全國戲曲工作會議上指出:“中國人民是尊重自己的民族的,尤其就今天在世界革命中的地位說來,更應自愛自重。戲曲表演,凡是傷害我們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愛國主義思想的,這一些腐朽落后的東西,必須下決心改掉!”[8]改善舞臺形象的工作與愛國直接聯(lián)系起來,廣大藝人被發(fā)動起來,紛紛訂立愛國公約,改進或刪除任何有損人民自尊、自信的落后演出形象。
其二,凈化舞臺形象,取消舊的舞臺陋習。對于污穢落后的舞臺形象,新中國將其分成兩類:一類是堅決革除的,如“小腳、打赤膊、擤鼻涕、吐痰、喝尿、淫褻的兩手上下互比、搖帳子、戴奶頭、戴肚兜……實在是一無是處”[9]。一類是需要揚棄的,如是否應該刪除酷刑,則要判斷是否僅是宣揚暴力血腥、虐殺等尋求感官刺激需求而與劇情發(fā)展不相關的內(nèi)容,并非要求藝人在舞臺上根絕用刑的場景。除了革除與新時代不相適應的內(nèi)容,舊的舞臺陋俗也被取消。為使舞臺形象真實完美,新中國逐漸建立了導演制度,飲場、檢場、把場等各種落后現(xiàn)象隨之消失。這就避免了非舞臺演員在臺上隨意走動,出現(xiàn)間斷劇情、舞臺紊亂等不良情況。新中國成立初期重視與發(fā)展導演工作,通過劇中藝人、幕布的啟閉、燈光的明暗、桌凳等舞臺布景處理檢場問題,避免了古今錯亂和“走尸”的情況,改變了過去舞臺上配演人員的松懈和散漫,提高了戲曲表演的嚴肅性和莊重性。
2.清除舊劇毒素,建立人民新藝術
改革戲曲內(nèi)容,是新中國初期提升藝人尊嚴的重要舉措。其一,清除舊劇毒素,舊劇新演。政府先根據(jù)對人民的好壞程度從內(nèi)容上對舊劇的審核作出規(guī)定,并停演了部分壞戲。劇目審定標準,繼承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舊劇改革精神,“凡宣傳反抗侵略、反抗壓迫、愛祖國、愛自由、愛勞動、表揚人民正義及其善良性格的戲曲應予以推廣,凡鼓吹封建奴隸道德、鼓吹野蠻恐怖或猥褻淫毒行為、丑化與污蔑勞動人民的戲曲應加以反對”[10]26-27。截至1952年底,文化部通告禁演宣揚封建迷信和有其他封建毒素的戲曲26種,其中京劇《探陰山》《大劈棺》、評劇《黃氏女游陰》《槍斃小老媽》等壞戲被停演。在政府的領導下,各地戲改成績顯著,如東北藝人群眾在戲改一年多就有京劇改編412種,評戲642種。[11]藝人改編舊劇最出名的要數(shù)昆劇《十五貫》。1956年,《人民日報》發(fā)出重要社論《從“一出戲救活了一個劇種”談起》,其后新華社向全國發(fā)了三篇電訊,分別介紹了《十五貫》演出的盛況、劇團演員龔世葵等人的青春力量以及對于鄭振鐸副部長設宴餞行的專門報道。昆劇《十五貫》獲得的高度評價是舊劇改造的成功,也是政府對于藝人的肯定。
其二,鼓勵藝人創(chuàng)作新劇,建立人民新文藝。1952年,文化部副部長周揚在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的總結報告中指出:“新的人民的文藝應當幫助國家正確地教育人民,用愛國的思想、民主的和社會主義的思想教育人民,傳播社會的新風氣,提高人民的道德品質,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如果不能這樣,在新的人民的生活中也就沒有它的光榮的地位?!盵12]133人民性和現(xiàn)實主義精神成為這一時期文藝創(chuàng)作的衡量標準。就現(xiàn)代戲而言,有山東省文聯(lián)地方戲研究室組織改編的呂劇《李二嫂改嫁》、西北戲曲研究院的前身西北民眾劇團創(chuàng)作的眉戶戲《梁秋燕》、上海市文化局戲改處組織改編的滬劇《羅漢錢》、東北戲曲研究院組織創(chuàng)作的評劇《小女婿》等優(yōu)秀作品。這些現(xiàn)代戲多與宣傳婚姻法、抗美援朝、鎮(zhèn)壓反革命、農(nóng)業(yè)合作化等運動緊密配合。有些地區(qū)還成立了創(chuàng)作新戲的專門機構,如西北文化部戲曲改進處于1950年間組織成立了戲曲創(chuàng)作研究會,有領導、有計劃地創(chuàng)作新戲,四五個月共創(chuàng)作劇本17個。這些新劇和新演出方式的出現(xiàn),與時代、人民、生活緊密結合,有助于發(fā)揮藝人“革命宣傳員”的作用。
從舊社會走來的藝人不可避免地帶有一定的落后觀點和封建習氣,因此新社會藝人要成為人民的藝術工作者,擔負起教育人民的責任,就必須進行思想改造。新中國成立后,政府以訓練班、競賽會演等多種方式,并結合藝人的業(yè)務學習,提高他們的思想文化水平,改善他們的生活作風。
1.加強藝人學習,提高政治覺悟
新中國強調(diào)藝人樹立新的觀念,從加強學習著手。其一,舉辦藝人訓練班,提高藝人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養(yǎng)。認識水平的進步是提高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前提。截止到1950年底,北京藝人講習班舉辦三期,天津市亦舉辦兩期,其他地區(qū)參加學習的藝人也不在少數(shù),如華東區(qū)有4 500百余人,東北區(qū)約8 000人,中南區(qū)上萬人。據(jù)著名贛南采茶戲藝人丁少年回憶,“在學習期間,梅蘭芳、程硯秋、裘盛戎、陳伯華、曾榮華等著名戲曲表演藝術家給我們講課;陳毅副總理還在百忙中抽時間看望我們,為我們作報告”[13]649。全國戲曲講習班里,歐陽予倩、田漢、馬少波、洪深、阿甲等戲劇理論家為藝人授課,向藝人講解革命人生觀等,著力提升他們的思想政治修養(yǎng)。同時,各級政府利用冬學、夜校、識字組等方式對藝人進行教育。定期召開的藝人代表會、升降班等制度更是掀起藝人相互競賽學習的熱潮,改變了他們的精神面貌。經(jīng)過思想文化改造的藝人,不再只想著學戲、賺錢、吃飯,而是積極宣傳新中國的各項政策,投身于新中國初期的建設中。有藝人回憶說:“我們從報紙上看到各種消息,常常是當天就在茶社里,通過‘大鼓’‘評詞’等形式向群眾宣傳?!盵14]
其二,組織戲曲觀摩演出,加強藝人的業(yè)務交流。為貫徹“百花齊放”方針,1952年10月6日至11月14日,中央文化部舉辦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匯集了京劇、評劇、越劇、川劇等23個劇種、82個劇目,其中1 600多名戲曲工作者參加觀摩演出。大會歷時40天,并對參與藝人頒發(fā)了榮譽獎、劇本獎、演出獎、演員獎,成為新中國戲劇運動史上的一個大事件。當時的華北區(qū)、東北區(qū)、華東區(qū)、中南區(qū)、西南區(qū)、西北區(qū)六大行政區(qū)都組成了代表團,推出了最好的劇種、最好的戲和最好的演員。會演對優(yōu)秀的劇目和表演進行了評獎,這不僅鼓勵了戲曲藝術的改革,也促進了藝人在競賽中相互學習,改變了從前藝人在技術上互相隱瞞、互相嫉妒及混世等思想。自1953年起,全國各地區(qū)及部分省、市相繼舉行了戲曲觀摩演出,如東北第一屆戲劇、音樂、舞蹈觀摩演出大會,陜西省第一屆民間戲曲觀摩演出,西安市戲曲會演,浙江省戲曲觀摩演出等,其中影響較大的則是1954年9月25日至11月6日在上海舉行的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這是繼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之后的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戲曲盛會。觀摩演出在客觀上使很多流浪在農(nóng)村草臺班的地方戲登上了大雅之堂,使得散落在農(nóng)村的老藝人重新登上了舞臺,揭開了戲曲界神秘的面紗。
2.開展文藝整風,樹立階級觀念
為增強藝人對工農(nóng)兵大眾的思想、感情和立場,使他們徹底與過去劃清界線,新中國初期,各地開展了多次整風運動。其一,進行階級教育,肅清藝人的非政治化觀點。新中國強調(diào)藝人的思想改造,強調(diào)文藝應為工農(nóng)兵服務。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藝人貧雇農(nóng)的出身,政府加強藝人對中央戲改文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以及相關政策的學習,教給藝人翻身的道理,并在全國各地廣泛發(fā)動藝人訴苦。這些理論的學習和“控訴”使藝人認識到,過去毫無尊嚴的地位和生活是反動統(tǒng)治階級造成的。政府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使藝人明晰了自身的階級立場,逐漸建立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人民觀。同時,新中國在藝人的創(chuàng)作和表演上,強調(diào)藝術的主題和思想,否定單純技術化、形式化等非政治化的抽象觀點,突出說明藝術的工農(nóng)兵方向是藝人深入生活、聯(lián)系群眾的基礎。革命文藝觀的確立,使得藝人的社會基礎擴大,影響力增強。
其二,樹立勞動觀念,改變藝人的懶惰思想。舊社會的藝人沾染了濃厚的剝削階級的思想意識,他們討厭勞動,大多數(shù)人抱著混吃等死的想法。他們認為,人生一世不過吃、喝、玩、樂,不理解人民大眾的樸素生活。1949年以后,中國共產(chǎn)黨在社會上普及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并要求藝人向無產(chǎn)階級的工人學習,“例如家庭操作,洗衣、做鞋、做飯等,都應當好好正軌的學習一下”[15]。在“勞動光榮”的教育下,藝人提高了思想覺悟,并主動將勞動與政治結合起來。例如,他們在新中國初期的防疫衛(wèi)生運動中將衛(wèi)生清理當作政治運動來看待,自覺幫忙搬運布景、戲箱等重物,主動清理舞臺,“把場內(nèi)幾十年始終沒有打掃過的包廂底下給清潔了,把干巴在柱子上的泥土洗凈了”[16]。
其三,清除藝人的不良習氣,整頓他們的生活作風。過去為了生活,一個戲院的藝人彼此間鬧宗派分裂、角兒爭搶“頭牌”互相喝倒彩是常事。新中國為破除藝人互相打擊、互相輕視的落后思想,普遍開展文藝界的整風運動。藝人在這一運動中,不斷進行自我批評和自我改造,肅清宗派思想殘留。此外,舊社會藝人吃、喝、嫖、賭、抽等惡習一直受到外界的歧視。在東北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藝人有不良嗜好的不在少數(shù)。“在過去的一百多名藝人當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人是吸過大煙的。罹患花柳梅毒等積病者,幾乎占全部藝人之半。女藝人亦以‘挖點子’過活,因此男女關系在藝人當中是呈現(xiàn)著異?;靵y的?!盵17]新中國初期對藝人生活和作風進行了“清污”,如取締了侮辱女藝人的“封賞”,改善了女藝人工作的環(huán)境,使藝人能在社會上抬起頭來。
作為勞動人民的一員,藝人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和動員下,熱烈地參加了和平簽名、抗美援朝、救濟上海失業(yè)工人、宣傳公債、鎮(zhèn)壓反革命、捐獻飛機大炮等政治和經(jīng)濟、社會運動。無論是在劇團建設還是國家發(fā)展中,藝人發(fā)揮了典型示范作用,成為新中國建設的重要力量。
1.組織藝人參與鞏固新政權的斗爭
新中國的藝人,不僅是國家的主人,還被賦予了文藝宣傳戰(zhàn)士的形象,在動員和組織中積極參與各項政治運動。藝人在政府政治動員的過程中,展現(xiàn)了愛國主義的良好形象。以戲改運動開展較好的東北地區(qū)為例,在土地改革和鎮(zhèn)壓反革命時期,藝人學習了《什么是階級》,大部分演員在政治覺悟上有了提高,初步確立了階級觀點,并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別走錯道》等劇。藝人在宣傳抗美援朝時,從1950年7月初至10月,僅沈陽市反美文藝宣傳活動總計就有形式40種,創(chuàng)作6 731件,演出活動2 316次,演出觀眾33 704 712人。[18]在政府有組織的號召和領導下,藝人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新劇《紅花處處開》《引狼入室》《唇亡齒寒》《保家衛(wèi)國》等,并組織宣傳流動隊到農(nóng)村和工廠深入開展演出。此外,他們發(fā)起了“一信一袋”和寫慰問信的活動,參與了和平簽名及抗議美軍使用細菌戰(zhàn)的游行。還有許多藝人志愿上前線,有人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例如,曲藝家常寶堃在參加第一屆中國人民赴朝慰問團的歸國途中突遭敵機空襲不幸犧牲。天津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革命烈士”的光榮稱號,并為其舉行了盛大的葬禮。高級別的榮譽稱號和盛大的哀悼場面,是對為國犧牲的藝人的重視,也是對藝人愛國主義精神的肯定。
其后,藝人在配合國家的“三反”“五反”運動中,也表現(xiàn)出緊隨政策的政治積極性。藝人根據(jù)印發(fā)的文藝宣傳材料,創(chuàng)作和演出了一大批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新戲。如沈陽市9個文化館為配合“五反”運動,組織了120個宣傳隊,活躍在工商業(yè)集中的地區(qū),向職工店員進行宣傳。藝人在文化館的統(tǒng)一領導下,排演了《買不動》《王德生坦白》《你走那條路》等劇,一定程度上教育了人民大眾。這些演出內(nèi)容,不僅配合了政策宣傳,也在某種程度上改變了藝人單純盈利的觀點。在國家政治動員以及一系列英雄人物與新人物的宣傳過程中,藝人展現(xiàn)出黨的文藝工作者的形象。
2.動員藝人引領社會新風尚
在政府的組織和動員中,藝人在大規(guī)模的社會經(jīng)濟建設上表現(xiàn)出了巨大的進步性。在移風易俗方面,他們也發(fā)揮了不可估量的社會引導作用。其一,組織藝人義演和愛國增產(chǎn)捐獻,發(fā)揮藝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新中國鼓勵藝人參與到經(jīng)濟建設中,并動員藝人訂立愛國公約,將捐獻義演提升到社會責任和義務來認識。在執(zhí)行和修訂愛國公約的過程中,藝人的表現(xiàn)突出,給社會樹立了榜樣。如在認購公債方面,天津市藝人搶購公債1 083份,武漢市藝人購買公債達9 000余份。[11]期間,政府還以鼓勵的方式在報紙雜志上對藝人的先進性進行宣傳,肯定藝人的社會貢獻,提高了藝人的社會聲譽。在“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運動中,藝人在政府的號召下到各地義演,并將所得捐獻國家。如東北戲曲界積極參加捐獻飛機大炮運動,兩個月的捐款約達25 000萬元。藝人除自己訂計劃義演捐獻外,還舉行了聯(lián)合公演為國家募捐。在這一捐獻運動中,豫劇藝人常香玉是典范,并受到了國家領導和地方政府的表彰。時任西北局書記的習仲勛派出文藝處處長蘇一萍,把常香玉及香玉劇社捐飛機的演職員都接過來,舉行了盛大的慶功會,稱贊常香玉是“愛國主義的典范”。西北軍政委員會文化部、西北文聯(lián),在群眾堂舉行了氣勢恢弘、聲勢浩大的表彰授獎大會,并給常香玉頒發(fā)了榮譽獎狀。這些儀式和榮譽是對常香玉捐獻飛機行為的表彰,也是政府在全社會樹立的進步榜樣。藝人被大眾廣泛贊頌,提高了藝人的尊嚴。
其二,鼓勵藝人移風易俗,彰顯藝人引領新社會風尚的勇氣。舊社會封建思想,如宿命論、奴隸思想、男尊女卑觀念等充斥于戲曲舞臺,這些毒素妨礙了中國大眾形成正確、積極的觀念。新中國初期,宣傳新政策、傳播新思想等反映新社會道德內(nèi)容的現(xiàn)代戲成為藝人創(chuàng)作和表演的重點。例如,在新婚姻法的實施過程中,在婦女爭取婚姻自主的斗爭中,必然會在道德觀念領域產(chǎn)生新與舊、封建與民主方面的沖突。因此,藝人創(chuàng)作了一大批反映婦女爭取自主婚姻的作品,如:評劇《劉巧兒》,批判了封建買賣婚姻的陋習,贊頌了新生活的勝利;呂劇《李二嫂改嫁》,以寡婦改嫁的例子控訴了舊社會的畸形婚姻,宣傳了新社會的倫理觀念。此外,評劇《小女婿》、滬劇《羅漢錢》、眉戶戲《梁秋燕》都是與人民政府實行男女平等、婚姻自主政策內(nèi)容相配合的。舊社會婦女是受壓迫最深的,特別是在婚姻問題上婦女沒有自由,對婦女來說,婚姻法的實施是對她們根本的解放。藝人通過作品和表演真實地反映人民的新生活,對展現(xiàn)社會新道德、新風氣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藝人參與移風易俗等宣傳,使得他們成為道德教化的推動力量。
尊嚴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一種主體意識。它不僅來自于個體關于自身“是其所是”的認識,也源于處于各種社會關系中的個體對自我的評價。新中國初期,處于社會底層的藝人的生活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經(jīng)歷了身份的“跳龍門”,他們不再是身處隸籍的“戲子”,也不是供人捧殺的娛樂明星,而是國家的主人和中華民族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者?!皯蜃印钡健叭嗣裱輪T”的變化,其實質是藝人身份建構和尊嚴塑造的外在體現(xiàn),反映了群體認同的社會心理趨向。
作為新中國的主人,藝人積極參與國家政權建設,能夠以主人翁的意識服務社會。其一,藝人由江湖流浪者變?yōu)閯F的主人。在20世紀50年代的公私合營浪潮中,新中國通過劇團登記,加強了對私營劇團的領導和管理,結束了傳統(tǒng)戲班“處處無家處處家”的窘迫處境。經(jīng)過民主改革后,無論是國營還是私營公助的劇團藝人,都被組織整編到社會主義公有體制中,徹底改變了終年流動、無所歸宿的狀態(tài)。在公有制條件下,劇團排位不分名次,藝人掙公家的錢,不用看他人眼色吃飯,擺脫了低人一等的依附心理。加入“公營”成分,意味著劇團性質和藝人身份的轉變。這種變化使得從藝者由“流浪藝人”轉變?yōu)閾碛小拌F飯碗”的“公家人”。即使是在私營公助劇團,新中國委派國家干部的加入以及經(jīng)常性的培訓學習也使藝人有了類似“公家人”的意識。
其二,藝人由邊緣群體轉變?yōu)閲业闹魅?。新中國成立后,藝人有的參加了國家劇團,有的做了政治協(xié)商委員會的代表,有的當了政府代表,有的成為了全國文代會代表,藝人參政范圍基本覆蓋了新中國的各個機構。藝人參與國事,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的第一次。正如京劇表演藝人周信芳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上的發(fā)言:“舊劇演員有機會參與政治甚至參加今天這樣偉大的人民建國事業(yè)的,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上要從我們四個人——梅蘭芳、程硯秋、袁雪芬和我算起!這不單是對我們幾個演員的鼓勵,對于我們幾百萬的全體藝人也是絕大鼓勵。舊劇被當作人民的藝術看待,這真是我們從來不會有過的光榮。”[19]人民政協(xié)邀請梅蘭芳、程硯秋、周信芳、袁雪芬作為藝人代表出席,使“不化妝”的藝人成為人民的代表,他們自由地表達意見,使得藝術的光輝與藝人的榮耀達到了空前的一致。
由于階級立場的差異,尊嚴總是與所處共同體的價值觀和道德觀有關。其一,關于尊嚴的認識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中國傳統(tǒng)社會中,尊嚴更多地與地位、層級、身份相關聯(lián),并在某種程度上是優(yōu)越性的表現(xiàn)。民國社會風氣開化,出現(xiàn)了“捧角兒”和藝人身價暴增的現(xiàn)象,但是這只限于少數(shù)出名的藝人。舊藝人一旦不再參加演藝活動,就會被人遺忘。因此,舊社會所謂的藝人尊嚴,掌握在“有錢”“有權”的人手中。新中國成立后,社會普遍進行了一場思想和精神的洗禮,錯誤的價值觀念被糾正。新社會的演員,人格尊嚴和職業(yè)尊嚴得到回歸和重塑,這些都激勵了廣大從藝人員積極接受改造,自覺融入到新中國的建設事業(yè)中。
其二,官方意識形態(tài)的統(tǒng)一是必須的,盡管阻礙了藝術多樣化的發(fā)展。新中國成立以后,人民戲曲是以民主精神和愛國精神教育廣大人民的重要武器。[20]演員是社會主義宣傳的輕騎兵。1949-1953年的4年間,反映現(xiàn)實生活和配合國家政策、國家行為的作品幾乎占據(jù)了當時各類藝術作品的全部。戲曲的這種意識形態(tài)功能,使得藝術抒情和階級的、大眾的、民族的政治思想結合在了一起。但是對宣傳教育情節(jié)的強化、對人的自我解放精神的張揚使得藝術主題變得單一,不符合藝術多樣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與此同時,很多舊劇被禁演,各地在處理禁戲這一問題上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了強迫命令與不加區(qū)別的問題。雖然后來有所糾正,但是這種政治凌駕于藝術之上的傾向給后來的藝術創(chuàng)作和表演造成了十分不好的影響。盡管戲改是以“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為指導,但“在地方文化部門的具體實施中多采用了一刀切的革命手段,在鼓勵新劇創(chuàng)作的同時,對傳統(tǒng)舊劇實行以禁為主的做法”[21]216。藝術具有多樣性,相應的藝術評價也有多元化特點,可以包括政治性和價值性等多重標準。但是在1949年以后,人民的擁護和政府的支持成為評判藝人好壞的唯一標準。這種政治性評價標準給藝術創(chuàng)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從藝術角度來說不利于“百花齊放”。另外,將才子佳人、帝王將相等客觀存在的事實抹殺掉,就違背了歷史的真實性,也造成了演員無戲可演的局面。但在當時的特殊背景下,為了讓“舊戲曲”成為“新文藝”的一部分,使舊形式迅速為人民服務,謳歌新社會、新生活,加強對知識分子改造,培養(yǎng)人民對于新政權的認同感,統(tǒng)一價值標準和意識形態(tài)是必須的。